車規級無線充電現狀?
相對於風靡成熟的手機Qi無線充電技術,車規級無線充電一直停留在實驗階段。
目前在國際上,汽車廠商如奧迪、寶馬、奔馳、沃爾沃、豐田等,通信公司如高通等都已經開始研究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技術。其中奧迪的無線充電技術方案主要是針對傳輸過程中效率流失的問題,該方案通過一種可升降的無線充電系統,使得電纜端的發射線圈更靠近電動汽車底部的接收線圈,從而提高電力傳輸效率 。寶馬與奔馳合作研發的無線充電技術已經經過了測試,並應用到了寶馬i8車繫上。至於沃爾沃則已經完成了電動汽車車載無線充電系統測試,據說整個充電過程用時3個小時都不到。由於無線充電技術相對較成熟,目前在國外有些地方已經開始投入使用,2014年韓國鋪設了一條長達12公裡的無線充電路段,車輛行駛在路上可邊開車邊充電。
相比較於國外眾多廠商參與的盛況,國內研究無線充電技術的機構並不多,其中以中興、比亞迪、重慶大學等為代表 。其中中興於2013年就開始研發無線充電技術,2014年推出了成熟具體的產品和方案。目前中興的無線充電方案已經開始在部分城市正式投入使用。不同於中興的廣為人知,比亞迪據說在2005年就申請了非接觸感應式充電器的專利,並在2014年賣給猶他大學的一輛純電動巴士上配備了WAVE無線充電墊。至於科研機構的代表重慶大學,據說在2002年開始研究給汽車充電的「大功率無線電能充電傳輸裝置」。
目前在國內,雖然無線充電技術沒有國外成熟,但也已經開始在部分城市、地方投入運營使用,據了解北京已經在研究推廣無線充電微循環公交車,並將於今年下半年在亦莊或是京郊區縣已經有電動計程車的示範區域,開始進行無線充電的示範運行。
GB/T 38775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技術標準出臺
2020年4月28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了電動汽車無線充電4項國家標準,引發業內廣泛關注。此次發布的4項國家標準,包括《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 38775.1)、《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第2部分:車載充電機與充電設備之間的通信協議》(GB/T 38775.2)、《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第3部分:特殊要求》(GB/T 38775.3)、《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第4部分:電磁環境限值與測試方法》(GB/T 38775.4),GB/T 38775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技術標準於2020年11月1日正式實行,雖然目前國內市場還沒有一款支持無線充電的量產車型,但標準的出臺標誌著行業標準可循,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日益普及。
該標準體系規劃標準18 項,規範了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在公共以及私人應用領域的技術要求、性能要求、功能要求、安全要求、通信協議、測試要求及試驗方法、互操作性要求及測試方法、施工驗收、運行維護等。除本次發布4項國家標準外,還有4項國標正在編制過程中。此外,還有2項針對公共領域的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標準將在年內完成定稿。
「無線充電不需要人操作,車輛自動泊車後可以自動開啟充電,這與電動汽車未來的自動駕駛、智能網聯發展方向相契合。」 據了解,電動汽車無線充電能實現APP遠程操作、自動開關充電、電池檢測、異物排查、自動結算等功能,且無線充電系統是全封閉的,無火花及觸電危險,可適應多種惡劣環境和天氣。
目前國內從事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的企業有華為、中興新能源、中惠創智及其他技術公司和科研院校。上汽榮威、比亞迪、北汽新能源等主流車企也都對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進行了研發測試。但目前國內市場還沒有一款支持無線充電的量產車型。
另外,現階段電動汽車無線充電仍面臨著成本高和標準適配的問題,據悉,由於上下遊產業鏈還沒有打通,預估7.7kw的私人無線充電售價在1.2萬元左右,即便未來無線充電達到100萬套數量級,其費用依然高出傳統充電樁30%左右。
對於消費者擔心的電磁輻射安全問題,本次出臺的標準規定了電動汽車進行充電時,電動汽車內、外的電磁環境限值和測試方法,具體列出了在多種頻率範圍下及相應的電場強度和磁感應強度指標。但是,安裝10臺、100臺後疊加的情況如何,現在還沒有進行大批量的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