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展|國產新鎖相的原理研究與技術開發取得重要進展

2020-12-14 中科院物理所

相位不僅是信息科學與工程技術中被廣泛應用的基本參數,也是物質科學中影響深遠的概念,可作為系統的整體狀態演化的重要指示量,被楊振寧先生認為跟對稱性與量子化並列屬於20世紀物理學中的三大發展主旋律。相位鎖定技術是1932年「相干通訊」的發明基礎上演變而來,後來成為時間維度維持同步的重要「鎖相環」方法。從時間維度同步拓展到信號強度維度,基於相敏檢波將較高頻率的交變幅度信號下變頻到較低頻率抑制了噪聲的信號,形成在微弱信號測量中通常必不可少的鎖相放大器。鎖相放大器本質上是超窄帶濾波器,提取埋在噪音中哪怕是微弱到納伏的交流信號的幅值和相位是其獨特優勢,具備極高的頻域分辨能力,長期以來被廣泛應用於物性測量、掃描探針顯微鏡、雷射光譜、無損檢測、基于波譜的醫療成像、地震測量等工業企業與科學研究領域,在新興的行業應用場景中也能找到鎖相放大器的身影,比如量子計算機、精密物聯傳感、高精度元件分級測試、三代生物基因測序、空間引力波探測等。從一定程度上講,作為底層信號精密測量工具的鎖相放大器,其應用程度體現著科研能力與工業化水平。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鎖相放大器2018年國內市場銷售額約10.7億元人民幣,其中85%以上從美國、瑞士和日本進口。1970年代開始中科院物理所與南京大學均有鎖相放大器的研究與生產,然而,改革開放後相當長時間內在市場與技術迭代進程中遺憾未能獲得跟國外經典鎖相產品的競爭優勢。近些年中山大學的國產鎖相放大器性能跟進口主流品種相比已不遜色,在市場上受用戶認可度也越來越高。然而國產鎖相放大器的成長空間仍然很大,尤其在技術源頭被國外「卡脖子」的風險依然很高。因而,通過鎖相原理的創新來推動微弱信號測量技術進步,具有非常強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公共技術組陸俊副主任工程師長期進行鎖相放大器從原理到應用場景的研究,並積累產生了一系列的技術成果。早在十幾年前,陸俊就開始研究鎖相放大器,並開創性的採用虛擬儀器方法進行鎖相放大器的原理和應用研究【Meas. Sci. Technol. 19 (2008) 045702】,通過Web of Science科學文獻資料庫以「Virtual lock in」作為標題關鍵詞檢索,結果顯示該工作是精密鎖相測量領域最早、也是最高被引文章。通過精密鎖相算法原理改進及應用探索,陸俊在超寬頻鎖相、時間分辨鎖相、脈衝鎖相、鎖相儀評估方法、以及鎖相在精密阻抗與弱磁電測量等實際系統中的應用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發【CN102495280A (2014年授權)、CN102608425A (2015年授權)、CN103630148A (2016年授權)、CN104655929A (2017年授權)、CN104820145A (2018年授權)、CN105487027A (2018年授權)、CN107328993A (2020年授權)】。其間,曾與磁學實驗室郗學奎副研究員合作將脈衝鎖相用於快速磁致伸縮測量【Rev. Sci. Instr. 87 (2016) 043902】。

在鎖相基本原理研究中,陸俊注意到傳統方法測量結果是跟參考信號頻率對應的複數,被測複數真實的交變頻率是作為隱變量,通常被當作跟參考頻率完全一致,但實際上被測信號的頻率與參考信號的頻率會在傳輸通道或系統應變過程中發生偏離,還有些信號比如被動觀測的信號並不能預先可控,預設定頻率與真實頻率的不一致最終一定導致相位與幅度測量的不準確。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實際上是取消被測信號的頻率與固定參考信號的頻率一致的假定,通過鎖相的算法改進成頻率的泛函,同時解決被測信號的抗噪測頻與準確鎖相兩個問題,新方法的名稱叫測頻鎖相儀或鎖相頻率計。在這個思路指引下,陸俊逐步改進算法並在近兩年產生突破,經過理論推導出單周期信號的鎖相頻譜在估計頻點附近的局部函數形式並用三點擬合進行測頻,避免經驗拋物線函數的偏差問題,精度達到統計理論限值,而且相比快速傅立葉變換FFT測頻複雜度跟取樣長度N的關係由N*log (N)倍降為N倍依賴,基於此使用較少的運算量就能達到精確測頻與鎖相的結果。通過原理仿真,陸俊發現鎖相頻率計的測量不確定度除了存在理論下限Cramers-Raw Lower Bound外,還因為鎖相自身有限的取樣窗口而存在鎖相測頻不確定度上限Lock-in Upper Bound,從而定量給出鎖相放大器正常工作時理論最低可測信噪比的關係式。

測頻新鎖相算法同時解決了通常頻率計不能對低信噪比信號進行測量與鎖相必須預設參比頻率的問題,由於減少了預設參數,很容易就給鎖相放大器提高智能化水平,通過增加「傻瓜」功能,讓國產新鎖相能夠跟萬用表一樣便於被用戶使用。設計好測頻新鎖相算法後,陸俊通過協作企業研創達公司實現了從電路設計、FPGA編程、ARM嵌入式與上位機跨平臺方案,最終融合模擬與數字電路技術形成國產新鎖相樣機。新鎖相在1秒積分時間1 kHz頻點測量的底噪是1nV/√Hz;測頻精度在10 kHz處能達到1 ppb(十億分之一)。通過信號與不同類型噪音預混合與提取的系統測試,結果顯示噪音下測頻精度與接近理論限值。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的《科學儀器評論》雜誌上【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91 (2020) 075106】;關於鎖相涉及到的基本數學與物理科普知識,陸俊也專門撰文介紹複數及複數測量中的學問,並發表在《物理》雜誌上。本工作先後獲得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准號:51327806)、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批准號:2018009)、中國科學院海西創新研究院自主部署項目(批准號:FJCXY18040302)以及物理所自主儀器研製項目資助。

相關連結:

1-Rev. Sci. Instrum. 91, 075106 (2020).pdf

2-SimLIF2020_LabviewSourcePackage.zip

3-複數與複數測量《物理》2020-49-7-013.pdf

圖1. 鎖相頻率計的擬合算法與常用的拋物線近似擬合結果比較

圖2. 不同信噪比下使用鎖相頻率計算法的測量精度仿真結果

圖3. 新型測頻鎖相儀的結構原理圖與測試場景圖

圖4. 新型測頻鎖相儀的測頻精度與準度隨信號頻率變化的曲線圖

圖5. 新型測頻鎖相儀的測頻精度及準度隨時間變化曲線圖,其中(a)定頻10kHz,(b)調節頻率跟蹤測量結果

編輯:小林綠子

近期熱門文章Top10

↓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

1. 一千萬次犧牲,才換來它的短暫人生!

2. 吃完就扔的「薯片筒」,被中國醫生拿來發了篇醫學頂刊論文

3. 當年高高在上的碳化矽是怎麼變成「地攤貨」的

4. 時間究竟是什麼?它始於何處,又流向何方?

5. 不需要充電就能用幾十年的電池竟源自 200 年前的一個發現?

6. 為啥那麼多人喜歡吃臭味食物?

7. 新鮮的小票不要扔,膠帶粘一下,隔壁的小孩都……

8. Nature:光解水催化劑效率接近 100%!馬斯克移民火星的能源和氧氣這下有了

9. 看不見數字的男人:奇怪的疾病又增加了!

10. 為什麼超市賣的雞蛋上沒有屎

相關焦點

  • 中科大量子測量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11月20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日前在量子測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德國、義大利、瑞士理論物理學者合作,在光子系統中首次實驗使用糾纏集體測量,將量子比特熱力學系統中投影測量反作用降至最小。相關成果於11月16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 新冠肺炎檢測及診斷設備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丨亮點成果
    中科院相關職能部門現已推薦候選條目,歡迎大家積極參與投票,相關得票數將作為正式當選條目的重要參考依據。感謝對中科院科技創新工作的鼓勵和支持!今日推薦候選條目《新冠肺炎檢測及診斷設備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投票請點「閱讀原文」。
  • 二維納米材料巨磁阻效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謝毅教授團隊、吳長徵特任教授課題組與曾曉成教授(我校中科院人才計劃B獲得者,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Ameritas大學講座教授),及中國科學院強磁場中心研究組合作,通過陰離子固溶技術實現了二維納米材料的自旋和能帶結構的本徵調控,獲得了目前二維納米材料中最高的負磁電阻效應,該現象的發現有可能推動二維材料在自旋電子器件的進展
  • 中國雷射聚變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在神光裝置上努力提高相對論電子束品質和能量沉積效率以及中子產額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研究工作由中物院雷射聚變研究中心 (LFRC)、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 (IAPCM)、中物院研究生院、國防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和深圳技術大學聯合組成的雷射聚變研究團隊完成,張鋒副研究員 (LFRC) 和蔡洪波研究員 (IAPCM) 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谷渝秋研究員 (LFRC) 和朱少平研究員 (IAPCM) 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
  • 西交大在可穿戴醫療傳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打開APP 西交大在可穿戴醫療傳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MEMS 發表於 2021-01-04 15:48:25   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能直接貼在皮膚表面
  • 三維石墨烯超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在三維石墨烯超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先後在國際材料工程領域頂級刊物Advanced Materials 發表論文2篇,在美國化學學會旗下材料科學Top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發表論文一篇。
  • 全球第一顆6G衛星發射成功,國產6G取得新進展,華為有後盾了
    國產6G取得突破性進展5G作為未來十年的發展基石,華為已經做到一步領先步步領先,當老對手諾基亞、愛立信還在爭奪5G基站訂單的時候,華為已經開始釋放5G紅利,當其他國家還在研發5G技術的時候,華為並沒有被5G的榮耀衝昏頭腦,早就開始了6G技術的研究,開啟了國產6G的研發之路。
  • 科學家們在癌症轉移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癌症轉移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研究者所識別的基因標誌物能幫助預測是否前列腺癌患者會有較大的可能性發生癌症轉移,包括骨轉移等;前列腺癌是美國男性第二大癌症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如果及早診斷的話,患者的5年生存率能維持到幾乎100%的比例,而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基本只有30%;當前諸如第一代和新一代靶向作用雄激素的療法、放療、化療等療法或許並不總是有效,其也不可能預測哪些患者存在疾病進展到惡性階段的風險。
  • 青島大學在智能彈性導電纖維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青島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教授曲麗君課題組在智能彈性導電纖維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青島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教授曲麗君課題組在智能彈性導電纖維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Stretchable Conductive Fibers of Ultrahigh Tensile Strain and Stable Conductance
  • 正清風痛寧治療新冠肺炎研究取得新進展
    懷化新聞網訊 2月27日,記者從湖南正清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正清風痛寧治療新冠肺炎研究取得新進展。2月25日,澳門日報發表文章《澳科大研究治療新冠肺炎藥物取新進展》,表明正清風痛寧等「老藥」可能具有治療重症新冠肺炎並防止肺纖維化等後遺症的應用潛力。
  • 本源量子與中科大合作在半導體量子晶片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記者黃群《證券日報》記者從本源量子了解到,近日該公司與中科大郭光燦團隊合作,在利用微波諧振腔耦合與擴展半導體量子比特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現兩個半導體量子比特與微波諧振腔強耦合,並初步探索了利用片上微波光子耦合多量子比特的半導體量子晶片架構
  • 深圳先進院無創血糖檢測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微創中心聶澤東課題組在無創血糖檢測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An Approach for Noninvasive 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Based on Bioimpedance Difference Considering Blood Volume Pulsation
  • 蘭州大學賈成龍教授團隊在磁渦旋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蘭州大學賈成龍教授團隊在磁渦旋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0-06-05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津工大在納米發電機直流發電集成化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天津工業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王聞宇副教授和林童教授課題組在納米發電機直流發電集成化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Direct-current Energy Generators from Polypyrrole-coated Fabric
  •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物理系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實驗室陳仙輝、吳濤等人組成的超導研究團隊近日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青海:基於數據挖掘藏醫診療決策支持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青海:基於數據挖掘藏醫診療決策支持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發布日期:2020-11-25 14:59瀏覽次數:1次近日,青海省科技廳組織專家對青海大學、四川大學共同承擔的青海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於數據挖掘的藏醫診療決策支持系統關鍵技術研究
  • 重大進展!寨卡病毒疫苗研究取得新突破 將進入人體臨床試驗
    寨卡病毒疫苗研究取得新突破 將進入人體臨床試驗  Winnie Lee • 2020-01-10 11:45:50 來源:前瞻網
  • 乘用車用熱成型馬氏體鋼板關鍵技術取得重要進展
    在國家863計劃新材料領域「乘用車用熱成型馬氏體鋼板關鍵技術研究」創新團隊項目課題的支持下,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在乘用車用熱成型馬氏體鋼板及典型汽車安全部件的熱成型製造等關鍵技術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該課題於近日順利通過驗收。
  • 源興基因新冠疫苗研發取得新進展
    面對新冠疫情的肆虐,人們寄希望於儘早開發出有效的疫苗,擺脫病毒帶來的威脅。如今,多國在研發領域按下「快進鍵」,中國不僅在進度上是「第一梯隊」,更提出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此前有報導稱,國內至少已有超過15家企業和科研機構展開了疫苗研製方面的科研攻關。
  • 清華化工系張強團隊在鋰電池電解液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了三位鋰離子電池技術研發科學家。但由於理論能量密度瓶頸的限制,傳統的鋰離子電池技術很難滿足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發展基於金屬鋰負極的下一代鋰電池技術是未來高比能電池體系構建的終極選擇。 金屬鋰負極的利用給整個電池體系的設計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其中最重要的是電解液及其界面的設計。由於金屬鋰極低的電極電勢和強還原性,電解液在負極的界面反應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