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汽車智能化發展推進,最近幾年,CES消費電子展已經被汽車產業鏈全面攻陷。剛剛結束2020年美國CES上,自動駕駛技術火爆異常。高通推出全新Snapdragon Ride自動駕駛平臺,英特爾子公司Mobileye展示了其自動駕駛的最新業務進展,索尼帶來的純電動概念車Vision-S並表示會提供自動駕駛安全性相關的方案,Ambarella發布兩款汽車攝像系統晶片,大疆內部孵化的獨立子公司Livox覽沃科技推出了兩款用於L3/L4自動駕駛的雷射雷達產品……在這其中,一直在車載 AI 晶片及自動駕駛領域深耕的中國創業公司——地平線,也再次攜智能駕駛的嶄新成果亮相,向全球同行展示了車載AI晶片這一汽車智能化關鍵節點的中國力量。
此次CES展,地平線展出了中國首款車規級AI晶片——徵程二代。基於徵程二代,地平線推出了面向全球市場的ADAS解決方案。同時,更先進的新一代Matrix自動駕駛計算平臺也在此次展出中首次和公眾見面。基於這些成果,地平線還展出了一系列已成建制的合作方案,他們的合作方包括大陸、SK 電訊、Freetech、英博超算等眾多頂級 Tier1s、OEMs以及其他產業鏈合作夥伴的合作方案 ,其中部分合作項目預計於2020年內實現前裝量產。展出現場,地平線還與全球領先的汽車零部件科技公司佛吉亞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發多模態感知人工智慧解決方案,推動智能座艙系統和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領域相關技術的商業應用。
從技術到解決方案,從解決方案到量產項目,地平線正在萬億級別的汽車智能網聯市場構建出一個擁有「中國芯」的核心平臺,賦能一個巨量的傳統行業,駛入擁有無限可能的新時代的大門。而所有這一切的故事,還要從五年前說起。
一、汽車行業變局以及地平線的發端
2015年,受購置稅減半政策刺激,中國汽車進入調整期前最後的狂歡階段。鍍金外表的背後,產業升級的暗流湧動。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紛至沓來,汽車迎來軟體與硬體結合的全面變革。
在眾多參與行業變革的企業中,地平線是比較獨特的一家。2015年,原百度IDL副院長餘凱發起創立地平線公司,聚焦邊緣AI晶片技術。在國內,以技術為基礎的創業公司少,一開始就開始攻堅世界最前端的技術的創業公司更少。然而正是對這條「少有人走的路」的堅持,地平線得以在這場汽車大變革反覆拉鋸中,從一開始就踩準了節奏,開始了自己快速成長之路。
2016年,成立僅一年的地平線發布 ADAS 原型系統;2017年,中國首款邊緣人工智慧視覺晶片徵程(Journey)系列和旭日(Sunrise)系列問世;2018年,地平線發布 Matrix 自動駕駛計算平臺,並斬獲 2019CES 創新獎;2019年,徵程進入第二代,進化成為中國首款車規級 AI 晶片。
在技術和產品實力的加持下,地平線商業化進展同樣迅猛。2017年,地平線與Intel展開合作,深受Intel認可,並獲得Intel領投的A+輪融資。2018年,地平線與韓國SK合作,其後SK自身領投,開啟對地平線的B輪投資,而在這一輪融資中,一起領投的還有頂級汽車集團。汽車領域,地平線是首個同全球四大汽車市場的頂級Tier1和OEM都建立了合作關係的初創公司,目前已在全球範圍內賦能包括奧迪、長安、理想、首汽約車等在內的眾多 Tier1s、OEMs,並斬獲多個國家的前裝定點項目;自動駕駛計算平臺Matrix賦能的自動駕駛車輛已達到近千輛規模。
不到五年時間,地平線快速成長,而汽車行業也在不斷試錯中,逐漸構建起了有內在一致性的變革邏輯。一個創新的企業與一個變革的行業在各自的進化中互相賦能,逐步交匯,並將更加緊密的聯繫在一起。
二、拐點已至,智能汽車元年到來
2020年,汽車行業轟轟烈烈的大變革走了5年。智能從一個口號,正在變成現實。
產品層面。2019年,全球銷售最好的新能源車,由智能網聯繫統提供主要價值,並形成引領性趨勢,在其帶領之下,過去兩年國內車企明星車型,ADAS已成主流配置。
滲透率層面,多個機構給出預測,2020年全球ADAS各類產品在新車中的滲透率即將超50%臨界點。
而在政策層面,智能網聯汽車推動政策不斷出臺,尤其在中國國內,汽車智能化已經升級為與新能源汽車並列的國家戰略。
觀察當前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主要呈現以下兩特點:
(1)汽車的價值要更多由智能化來體現。尤其是已經被看作未來之星的新能源汽車這個品類上,由於電池等成本較高,補貼退坡後,價格明顯高於同車型傳統燃油車。對新能源高價格的價值補充就是智能化。
(2)在汽車智能化的道路上,智能軟硬體的功能愈加重要,汽車工藝的重要性則在相對減弱。某全球領先新能源汽車企業的工程師構成中,只有30%負責汽車工藝,智能軟硬體人員高達70%。但在傳統整車廠,智能領域無論人員抑或資源都遠遠達不到這一水平。要在時代浪潮之下,快速改變產品基因,在智能時代的拐點搶佔行業的先機。跨界合作,尋求高性價比的供應商,無疑是當務之急。
而低功耗、高性能、滿足車規要求的AI晶片,則是汽車智能化的底層算力支撐。中國車規級晶片商極為稀缺,缺「芯」一直是汽車產業核心難題。從產業發展的政策、用戶以及廠商響應來看,中國在汽車智能化發展上已經成為全球增長極之一。藉助汽車智能化發展道路,崛起全球領先的車載AI晶片商必是大概率事件。行業發展的大環境,呼喚地平線這樣的專注底層創新的硬科技企業。
三、行業新形勢下「地平線」何去何從
下遊行業的快速發展,推動汽車AI晶片企業快速成長。但對於形如地平線這一類的晶片企業而言,時代還遠沒到僅依靠技術壁壘就能圈起一片相對壟斷的市場,從而高枕無憂賣產品的階段。事實上,雖然進展迅速,但汽車智能化仍然處於相對早期的階段,領先的晶片企業要想擁有持續優勢,不僅要做好自己細分領域的龍頭,還需要把格局放的更大,將整個下遊產業鏈串起來看,通過對終端需求的各類場景的深入理解,為整個大賽道賦能。為此,地平線在自身的發展道路上逐漸探索新發展模式。
1.技術引領
面向複雜環境的AI車規級晶片,具體場景問題的解決是核心能力。針對於此,地平線在技術上確定了「軟硬結合」即「算法+晶片」的戰法。地平線的晶片在設計之初,先基於未來主流智能場景做出預判,在預判基礎上設計算法架構,以及針對晶片的編譯器和指令級等多個方面。然後以此為基礎設計硬體,充分提升晶片在現實場景下的可靠性。在算法上,在核心通用算法做到全球領先水平的同時,地平線還特別強調本土化的解決方案,在滿足了ADAS/自動駕駛感知的高可靠性要求的同時,也充分考慮了中國駕駛場景的特殊性,通過全面掌握國內駕駛場景,並建立更符合國情的數據樣本庫,目前地平線感知算法已能夠有效幫助 ADAS 到自動駕駛在國內的落地。基於這些核心能力,地平線在技術方面形成了明顯的優勢。此次出戰CES2020的徵程二代晶片,集成了地平線第二代BPU架構,能夠提供4 TOPS的等效算力,典型功耗2瓦,可以高效靈活地實現多類AI任務處理,相比競爭對手而言,在功耗、算力、性價比方面都有明顯優勢。
2.定位Tier 2
由於具備具體場景解決問題的能力,地平線明確的將自己定位為自動駕駛產業鏈Tier 2,確立AI on Horizon的戰略定位,做AI時代最底層的賦能者。為Tier 1與車廠賦能,並通過為其提供快速的、切實可行解決方案積極融入汽車產業鏈。基於這一戰略,地平線很早就建立了平臺化的合作模式。依託強大的技術底座,開啟與產業上下遊的合作,如Intel、SKT等,然後在合作的過程中,迭代產品和技術,積累服務能力,又吸引更多的合作夥伴加入,與大陸、佛吉亞、長安汽車、理想、等各類產業上下遊企業的合作不斷拓展縱深,形成良性循環,不但構建了越挖越深的技術護城河,還通過更懂中國場景的感知算法、靈活高效的客戶服務能力等等,搶佔中國智能駕駛的市場高地。這些在合作開發過程中形成的能力,都使地平線作為一家聚焦AI晶片的供應商,擁有了超越晶片,引領行業的能力。而車規級徵程二代的量產推出,前裝客戶的快速突破,也使地平線真正獲得了「汽車圈」對其技術與商業模式的認可,這意味著,地平線的快速商業化真正獲得了有保障的基礎。
3.開放賦能
與傳統晶片廠商不同,地平線的選擇是充分賦能,做技術提供者,以成就客戶為己任,追求最大化合作夥伴的利益,從提供系統參考解決方案,到全面開放感知結果,再到工具鏈的全棧解決方案,地平線面向客戶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層次的產品交付和服務。同時,地平線開放工具鏈,提供及時且充分的服務,幫助客戶打造高質量產品的基礎上實現產品的差異化,從而滿足終端消費者在駕駛過程中的不同場景需求。目前,地平線「天工開物」工具鏈已支持 TensorFlow、MXNet、Caffe 等主流深度學習框架,開發者和研究人員可以利用工具鏈實現功能、應用的模型訓練、驗證和編譯、優化和部署。數據產生模型,模型可以被部署到設備上運行,運行過程中又可以指導模型的調優,甚至收集新的數據。這樣的一種自我進化的開發模式,可以提升開發速度,降低開發門檻,保證開發質量。基於這種模式可以減少約30%的開發人力,節省50%的開發時間,更重要的是,因為開發門檻被降低了,開發者的規模甚至可以擴大一個數量級。通過開放賦能,地平線加速了行業的發展速度,同時也成就了自身。作為行業龍頭,目前,地平線ADAS 、自動駕駛和多模交互業務規模均處於領先梯隊,是國內少數實現大額營收的 AI 企業之一。作為商業化關鍵年的2019年,地平線智能駕駛業務年內訂單高達數億元,隨著更多項目逐步落地,預計2020年前裝定點項目將達到兩位數,2022 年徵程系列晶片年出貨量將達到百萬片級別。
總體而言,在行業變革進入拐點並逐步邁向縱深的道路上,地平線選擇了一條與行業同進化的發展道路。不僅推進核心技術,同時也用強大的模式創新構建自己的護城河。在中國製造業崛起的長河中,將技術優勢與服務優勢相結合,打造更懂中國市場的技術,開發更加靈活高效服務客戶能力的戰法,曾經多次取得成功。當前已經世界領先的華為,快速崛起、位居世界前列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的眾多企業,都是這一方法的受益者。這是一條被證實過的路,如今,持續攻關卡脖子技術的車規級晶片供應商,也將在這條路上趟出屬於自己的廣闊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