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研究與創新論壇2月11在日內瓦開幕。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記者會上宣布,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冠狀病毒命名為「COVID-19」。
此英文縮寫象徵著19年發現的冠狀病毒疾病。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選擇這一名稱,是為了避免將此病毒與地域、動物或個人所關聯,消除歧視。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於2月8日召開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現場發布關於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暫命名的通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統一稱謂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英文名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簡稱為「NCP」。
疫情當前,有些老百姓稍感身體不適,就懷疑自己得了新冠肺炎。有人甚至開始自己吃藥,遇到這些情況,該怎麼辦?
10日下午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陳雪峰給出四點建議,即穩定情緒、理性分析、改變行為和尋求心理援助。
陳雪峰分析,這次疫情給我們帶來一系列程度不同的心理應激反應,擔心自己得病也是應激反應的一種,在這種情況下,有些人反應比較大,都自己開始服藥,應該引起我們重視。對於這個問題,她給出四點建議:
第一點,穩定情緒。如果沒有出現發燒、乾咳等典型的症狀,身邊也沒有確診或疑似的病人,而且也很少外出,那麼被感染的可能性非常小,不要過度恐慌和焦慮。
第二點,理性分析。仔細觀察一下自己的身體狀況,看不舒服的症狀和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狀是不是相符合。如果比較符合,還是要及時去發熱門診就診,如果說不符合,那麼可能是身體方面其他的問題,必要的時候也應該去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
第三點,改變行為。如果知道自己是健康的,但還是控制不住自己想要去擔心,那麼可以試一試一個辦法,就是轉移注意力。先找一件事情是自己可以長時間投入去做的,通過這些方式來改變就是過於恐懼的這種心理。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有極少數人有這樣一種情況,他是堅信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甚至去醫院反覆就診,即便醫生和醫學檢查認為他沒有被感染,他也堅信自己感染,這就是比較嚴重的一種情況,叫疑病狀態,就是懷疑自己得病的狀態。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建議自己和家人要認真對待這個問題,最好及時去醫院的心理科和精神科去尋求專業的幫助,避免長期的情緒緊張,引發一些不理性的行為,傷害到自己和他人。
第四點,主動尋求心理援助。為了減輕和預防疫情導致的心理困擾,防範一些極端事件的發生,國家衛生健康委在原有的心理援助熱線的基礎上,支持各個地設立了應對疫情的心理援助熱線。據統計,截止到1月底,各地的各省的公立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和精防機構一共已經開通了361條免費的心理援助熱線。
當前,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正處於關鍵時期,廣大市民和基層一線防控人員做出了積極貢獻,也承受了一定的工作和精神壓力。
北京市委統戰部與北京日報客戶端聯合出品系列短視頻,面向戰鬥在一線的工作人員和廣大市民,由醫院、高校的心理諮詢專家為大家提供更便捷的心理服務。
本期視頻,清華大學學生心理發展指導中心主任、教授李焰以正向思維能力培養為主題,向公眾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導服務,幫助公眾積極調整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