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8年一個義大利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能打字機械,這臺打字的機械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因為這臺打字的機械有嚴重缺陷,沒有實用價值。
1828年美國密西根州的威廉·伯特製造了一部名為「排字機」的機器,不久之後就取得專利,這是世界上第一部一般意義上打字機,打字機就這樣誕生了。但這臺打字機也有問題,並不很好用。它的字母是ABCDE排列下去的,這樣打字時非常不方便。
1868年一個記者克裡斯託夫·肖爾斯重新排定了字母在鍵盤上的排列,這種排列法就是沿用到現在的QWERTY排列法,這樣才算解決了鍵盤問題。真正的打字機就此誕生了。
但中文打字機要晚得多,1915年在美國留學的祁暄發明了第一臺中文打字機,並獲得了美國專業。後來這打字機後來又獲得了北洋政府農商部的嘉獎。

農商部的嘉獎裡說他的打機字,運用靈便,構造完備,字跡鮮明,並給予五年專利獎勵,以示鼓勵。這打字機聽起很是高大上,但實際情況卻並不是這樣的。
這種中文打字機,結構複雜,外形笨重,體積龐大,主要部分佔了大半張桌子。
當時的打字機不是採用象現在的五筆輸入法那樣的拆部首、偏旁,而是直接使用一個一個漢字來打字的。
打字時,銜字手柄在字盤遊走,找到那個要打的字,然後銜字手柄銜起那個漢字回到紙張要打字的位置,「咔嚓」一聲打出漢字。由於常用的漢字就有幾千,所以,字盤就摞了好幾層,打字時速度也很慢,打字員要記住幾個千漢字的位置,以便快速打到那個要打的字。

這種打字機,實際上也沒有什麼實用價值,但是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中比沒有打字機似乎好了一點,怎麼說也能在洋人面前撐一撐,畢竟咱們中國也有打字機,我們這也算是跟上世界潮流了。
由於這種中文打字機的操作不方便,需要打字員有足夠的記憶和反應速度,所以,打字員必須是專業的,當時一般機構和學校還是願意用手抄或油印,實際上,配有中文打機字的學校、機關、企業很少。
大學者林語堂也發明過一種打字機,他叫它「明快中文打字機」,這名字大約是想讓打字機又快又簡單,這種打字機1952年取得了美國專利。明快中文打字機」高9英寸、寬14英寸、長18英寸,這個體積比老式的打字機縮小了許多。

他的打字機可能的確比以前的打字機明快了一點,因為只有64位鍵,打字時一個漢字要按三次鍵,每分鐘大約可以打50個漢字,有7000個漢字,這個字數相當多了,以前老式的打字機一般兩千到三千。但這種打字機造價昂貴,所以「明快中文打字機」沒有批量生產,也沒有推廣。而且這種造價昂貴的打字結構複雜,很容易出故障,一旦出了故障不不是一般人能弄得好的。
直到電腦的出現,也沒有出現一種能普及的中文打字機,90年開始進入了電腦的時代,電腦的出現使中文打字機沒有了存在的必要。

所以,中文打字機實際上並沒有推廣過,只是偶爾出現在一些機關學校裡,只是一種有點用的裝飾物,它沒有對社會進步起過什麼作用。
魯迅、胡適、張愛玲等等,等等,他們所有的作品都是用自來水筆寫的,林語堂本人好像也不是用打字機打的,還沒看到哪位大作家的作品是用打字機打出來的。這與歐美不同,歐美世界尤其是美國曾經大量使用過打字機,在現在的一些電影裡也能看到。打字機代表著個人的素養和社會的進步,似乎是個人與社會進步完美統一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