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換電大熱,不僅原來做換電的企業加速布局,不少新進入者摩拳擦掌,積極籌劃建設。換電技術路線氣勢逼人,充電技術路線的踐行者怎麼看?
11月12日,特來電董事長於德翔就充換電與媒體進行了深入交流。
媒體:於總您是充電行業的先行者,特來電也成為充電行業的引領者,在充電促進聯盟的數據報表中,特來電在充電樁數量、充電網電量、平臺數據流量都是做到了行業第一,非常難得。最近,換電也開始火熱,您是如何看待充電和換電?未來有沒有可能做換電?
於德翔:特來電發展這7年,取得了一點成績,但是這個產業才剛開始,更大的機遇和價值在未來,尤其是充電網的能源價值和數據價值。但是這都需要充電網的規模和先期正確布局,而現在的規模仍然不夠,充電樁數量也還遠遠不能滿足用戶需求,只有把充電網建設大,建設好,讓用戶體驗到安全、便捷、快捷、智能的充電,讓新能源汽車用上新能源電。
這個時候,換電的出現,成為一種補充,也似乎解決了一些當下的痛點,所以我剛開始也是滿腔熱血。那時候也有很多專家、投資人朋友跟我聊,建議我們進入換電領域,我也蠢蠢欲動,很想大踏步進入換電行業。因為我們有場地、有電源、有用戶、有團隊,有一切先發優勢,一切好像水到渠成。
但是當我準備幹時,我對自己內心深層發出了三大拷問:第一這個路線到底對不對,會不會成為主流?第二這個用戶認不認,買不買單?第三這個投資收不收得回來?
最後,我召集我們的科學家、工程師、市場部門同事、投資部門同事……和外部的專家朋友一同研究,發現有幾個難題,三年內,至少在投資盈利、場景等都找不到合適答案。
特來電充電網做到了第一,但是成績的背後是為充電網投入的巨大資金,巨額的研發費用,前期也形成了較大的虧損。復盤這7年就像爬珠穆朗瑪峰一樣,充滿了極限挑戰、斷崖恐懼、艱辛痛苦。這就像今天的換電,所以我想還是先研究透了、看明白再行動吧。
媒體:您認為未來的換電和充電路線區別在哪?電動汽車充電的未來場景怎樣?
於德翔:其實換電,作為電動汽車能源補給形式的一種,已經不是新鮮的技術路線。它是伴隨著充電一直存在的。只是它的落地應用和商業模式還沒走通,所以沒有形成規模化。從技術可行到實際應用,再到規模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僅是對技術的驗證,更是對商業模式、對運營管理、對資源匹配的市場化考驗。
換電是否能成為另一種主流的電動汽車能源補給形式,還需要時間和市場的驗證。其間,對各項資源的需求是巨大的,長時間的運營探索和巨大且持續的資金投入,是誰都繞不過去的。
但是,經過時間和市場的驗證,我們基本已經可以下定結論:充電是電動汽車主流的能源補給形式,是最經濟的,規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強。
特來電認為,電動汽車大規模發展已成為必然,只有建設充電網才能支撐大規模電動汽車的發展,並成為發展電動汽車的前置條件。
未來充電體驗遠好於加油和換電的模式,加油和換電都要把車開出去加油,都需要專門騰出時間和精力去做這件事,而充電是在不使用車時,是在停車位上不知不覺的充電或放電。
充電網更可實現在電網低谷低價時自動充電,在原本棄風、棄光、棄水時充新能源電,把這些可再生能源發電用起來,在電網高峰高價時可以賣電。
充電網就是要在每個車位上裝一個充電終端(插頭),幾十個終端共享一個充電站,充電站和電網之間可以實現協同調度,也就是說,用戶都用電(負荷緊張)時只給緊急用戶充電,用戶不用電的低谷期時,再給大規模電動汽車充低價電。
每個充電站就是在電網支撐下的微電網,還可以無縫接入光伏和儲能,能源在微網內部實現平衡和就地消納。
充電網就是通過大電網(物理網)和網際網路把每個充電站連結在一起,形成了能源流、數據流、信息流、資金流。
充電網就是把每個停在車位上車的電池連結在電網上,成為電網的巨大柔性儲能電池系統,平衡電網用電和發電之間的關係,才能支撐大規模電動汽車的使用。
媒體:在您看來,換電的問題是什麼呢?您有什麼更好的建議嗎?
於德翔:其實最終的結果是交給市場,用戶會不會認,尤其是高成本、高投資造成的高定價。
我們研究後有幾點體會:第一,成本高:換電的成本高於充電,很難形成商業閉環。換電站建少了,用戶不方便,換電站建得多,投資和運營成本更高,虧損就更大,而換電的車輛多為專用,比如工程車和計程車;第二,投資大:換電同樣需要鋪設大的網絡,投資規模遠大於充電,回收周期長;第三,標準難:電池標準化太難,每家車企都想把自己的換電做成標準,但是這麼多車企怎麼統一呢?;第四,客戶體驗提升難:換電對於客戶的真實心理體驗有可能越來越差;第五,換電站做儲能存在誤區,和電網協同待解;第六,安全隱患大:換電燒車安全責任難界定。
媒體:特來電永遠不會做換電嗎?換電模式未來有可能成功嗎?
於德翔:我的判斷是當大的車企有一半開始做換電車型,才代表換電的真正趨勢出現,若在電動汽車中有20%使用換電模式補能,才代表換電市場真正開始良性發展,特來電將立即切入換電市場。
換電運營的核心是場地資源和高壓接入資源,特來電若做換電,只需將自己的幾萬個充電站中符合做換電站的,立即改造成換電站,這對特來電是一件容易而且投資又小的事,水到渠成。
我認為未來電動汽車都會在目的地慢慢充電,每個車位上都有一個充電終端(插頭),將大規模的電動汽車和能源的峰谷運行做深度融合,這樣才能支撐大規模電動汽車的充電運營,我把我的思考和顧慮分享給大家,大家共同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