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評價與耳熟能詳的自主招生,有什麼不同呢?
一、對象不同
自主招生:對象是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
綜合評價:主要選拔學習成績優秀、綜合素質全面、綜合能力突出的學生。
上圖中,清華的領軍計劃、北大的博雅計劃就屬於綜合評價。
二、政策、流程不同
三、相對於成熟的自主招生,綜合評價還在探索階段
2011年前後,中南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率先探索綜合評價本科招生。
2015年以前,綜合評價錄取處於初步探索階段,只有浙江省「三位一體」規模較大。
2015年高考改革啟動,綜合評價試點快速發展。從省屬高校為試點,擴大到重點高校,增加了復旦、上交、國科大、中科大、浙大等。北京大學、北大清華也在2015年分別啟動了博雅計劃、領軍計劃。
2017年,綜合評價招生逐漸體系化,試點高校及範圍進一步擴大。名單如下:
四、綜合評價流程、政策
截至目前,綜合評價錄取仍處於試點、探索階段,教育部尚未出臺專門文件。
除浙江、上海已形成相對穩定的招生機制外,其他試點高校招生政策千差萬別。
綜合評價成績,在高考成績、高校自測評估成績、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成績基礎上,按照一定比例折算成綜合總分,最後按照綜合分擇優錄取。
各院校採取比較多的方案是:綜合評價成績=高考60%+校測30%+學考10%。各校不完全相同,具體參見各校招生簡章。
①上海市:被綜合評價正式錄取的考生不再參加其他高校的志願填報和錄取;未被錄取的考生可正常參加上海市後續各批次高考錄取。
②浙江省三位一體:報考時間基本上與自主招生時間一致。43所浙江省屬高校流程:初審通過後參加高考;參加校測;高考出分後發布擬錄取名單;綜合評價錄取在本科提前批錄取前結束。
備註:高水平大學的三位一體招生錄取流程不一樣,具體參見各校招生簡章。
上述8所大學一般在5月啟動,學校組織的考試在高考結束後,錄取時間早於正常批次。
③上海和浙江最大的不同:上海相當於半盲報,考生在填報志願時,還未參加校測,在沒有綜評成績的情況下就完成了志願選擇;浙江在填報志願時,考生已經知道綜評成績和入選情況。
五、2018年綜合評價重點院校名單
備註:本文未列出針對本省的各省屬高校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