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分析能力的核心是思維

2021-01-14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對於業務人,比如產品或運營,數據分析能力的核心不在方法和工具,而在於思維。

大多數人錯誤地理解了數據分析,把數據分析能力提升的關鍵放在了方法和工具;對於業務人而言,數據分析的核心思路是,得到兩個變量之間的「量化關係」,用以解釋現象;數據分析的步驟,感知問題、提出假說、選擇表徵、收集數據、分析驗證;提出假說和選擇表徵是很多業務人數據分析做不下去的原因。

數據分析的方法崇拜

在和團隊小夥伴分享的的時候,發現一個問題:

我問,你怎麼看數據分析能力?如何評價自己的數據分析能力?

大家的回答主要是這樣的:

運營是基於數據驅動的,但是拿著很多數據,不能分析下去,主要是對於excel的一些陌生的公式、函數都不太會,我要專門去學一下excel我感覺導致現在轉化率低低原因是xxx,最近接觸到很多用戶都是這麼反饋的,但還沒有找到好的分析方法產品的數據分析能力還是很重要,我想去學個R,能夠去構建量化模型……

以上,我覺得太在意數據分析方法和工具,我覺得都還沒有把握住一個業務人數據分析能力的核心。

業務人考慮的最重要的問題是,業務結果到底怎麼樣,出現了什麼問題,原因是什麼,可能的解決方案是什麼。

數據分析只是手段,它的誤區就是,太在意方法和工具。

而最缺少的,恰恰是最重要的思維。

數據分析的本質

數據分析最重要的思維就是,不斷確定業務中兩組變量之間的關係,用以解釋業務。

收入、轉化、用戶規模、用戶活躍等,我們稱為現象。而只有通過數據量化的現象,我們才能精準感知。所以,數據是用來描述現象的,是被量化的現象。

而數據分析,就是尋找這些被量化的現象之間的「關係」。這個關係就是y=f(x)。找到兩個變量之間的關係,多找到一種這樣關係,在實踐中,就多一種有效手段。

比如,做社群運營的同學,常常會想,到底什麼因素在影響用戶的活躍度。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感覺到,不同的進入社群的時間點可能是活躍度比較關鍵的影響因素。於是,嘗試通過數據定義,確定x=進群時間點與開群的時間差,y=第一月活躍率。我們將x變量按天為單位氛圍不同類別,得到了以下的關係:

*x變量每類樣本N>50,且基本是同一時間的社群,排除了其他因素影響

當我們得到以上圖示的關係其實足以指導我們的工作了——做社群運營,儘量做到及時開群,不要讓用戶等待,消耗熱情。

所以,數據分析最重要的思維就是,不斷去尋找可能與業務結果有關的變量,確定這兩個變量之間的關係。多確定了一種關係,就多了一種手段,少了一些瞎幹。

要做到這些,excel的基礎功能,妥妥解決。通過統計學方法回歸分析出一個量化模型或論證其信效度。

因為,對於大部分業務而言,動作的精度有限,所以不需要分析的精度太高,同時,統計方法的量化模型無法用業務邏輯進行解釋,只能預測,對於實操類業務意義不大。

業務中數據分析的一般方法

前面簡單說了數據分析的方法工具誤區和數據分析核心是要去尋找兩組變量之間的關係。

那在業務中,如何進行有效的數據分析。我將數據分析歸納為以下五個步驟:

第一步,感知問題第二步,提出假說第三步,選擇表徵第四步,收集數據第五步,分析驗證

第一步,感知問題

如果沒有問題,是不需要數據分析的。

但是,那是不可能的。KPI總是差點才達到,即使達到了,領導還會問你,就不能做到更好嗎?

在業務中的問題有這樣兩種,一種是直接找最終結果的問題,比如收入比不上競品,DAU下降了10%等;一種是環節上的問題,拆解漏鬥和業務環節,比如通過分析app數據漏鬥,發現每日使用一次人數相對於每日打開人數相對於流失了30%等。

記住這樣一句話,但凡有差異,必有問題,但凡有問題,必要尋找原因。

這一步困難的不是有沒有問題,差距、不足總是在那裡。困難的是,能不能找到最重要,也就是最和業務結果相關的問題,優先級排序是關鍵。

而排序的關鍵就是,基於最重要的結果或KPI的標準進行排序。不斷思考一件事,解決了這個問題能夠對結果有多大的改善?

第二步,提出假說

找到問題,下一步就是找方法解決。

在管理諮詢界有個說法,叫作不要煮沸海洋。說的是,把所有的,可能導致問題的因素全部找出來分析一遍,那是低效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這裡就需要使用到「假說」的方法。

哪些因素可能影響到收入?哪些因素會導致打開app的人不使用任何功能直接離開?

找到以上問題可能的答案的過程,就是提出假說的過程。

這裡有兩個路徑用來提出假說,一個是歸納的方式,一個是演繹的方式:

什麼是歸納式的,就是根據個案進行總結。比如在收入可能的影響因素的時候,我會找所有相關工作人員進行頭腦風暴,提出可能的因素;也會對分層的用戶進行抽樣深讀訪談,了解他們購買或不購買的原因及其他看法。

什麼是演繹式的,就是根據模型進行推演。比如在app打開不使用直接離開,我們可以根據對用戶行為模型的理解進行拆解,而拆解的有效與否,其實就是關於你模型多少、深度。

結合歸納式和演繹式的方法,我們會得到非常多的可能與結果相關因素。進行整理,並進行重要性排序。

到這裡,我們就找出很多可能、未經確定、未經量化的y=f(x),也就是一對對可能有關係的變量。

第三步,選擇表徵

不可被數據量化,就不能被改變。如前文所說,數據分析,需要將現象量化,得到可以分析的數據。

所以,需要將提出的假說中所選擇的變量,用數據來進行表徵。

在入群時間點對用戶活躍度影響的例子中,我們將入群時間點(x)定義為:入群時間與開群時間差;將活躍度(y)定義為用戶從進入起一周的活躍率,即一月內活躍天數的佔比。

在選擇數據表徵元素的時候,需要把握的原則就是:

選擇的數據能夠充分代表假說中變量的內涵;選擇的數據儘量是用戶客觀行為數據而非主觀態度數據;選擇的數據是有被記錄或容易獲取。

第四步,收集數據

網際網路的很大優勢就是數據驅動的,數據往往是被有效收集的。

但是,也存在數據沒有被記錄情況。支持產品功能的數據,會被記錄,但是很多行為數據只能通過調取接口數據或埋點的方式進行記錄。這就需要業務人能夠提前規劃所需數據,讓工程師將數據記錄在庫。

在收集數據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到就是有效數據量不能太小。

第五步,分析驗證

反倒是,分析驗證這個步驟變得不是那麼核心的步驟。

確定好了x與y的含義和數據,剩下的分析就很簡單了。通過數據可視化的方式,表現出x與y的關係,就能發現其中是否存在有價值的規律。

發現x與y存在某種關係的時候,最好通過數據進行再次驗證。選擇另外一組數據,再次進行分析,看確定的關係是否再次被復現。

當然,最重要的驗證是在業務實現中體現。

數據分析,一種必備能力

數據分析,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方式之一,它的特點是定量的非定性的、過去的非未來的、相關的非因果的,有其適用範圍,但一定是所有業務人必須掌握的能力。

對於業務人,不用太崇拜於方法和工具,首先需要錘鍊分析思維,尋找兩個變量的關係,真正指導業務才是關鍵。

而在分析的過程中,「提出假說」和「選擇表徵」是關鍵所在,也是很多業務人沒有能夠作出有效分析的關鍵所在。

本文由 @個家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框架思維,可能是產品經理的核心能力
    編輯導語:產品經理基於其職業性質和工作內容,往往需要具備很多能力,而其中最核心的能力就是要具備框架思維。本文作者圍繞著框架思維展開深入的討論,如果你是一名產品經理,不妨用框架思維來分析一款產品;如果你不是產品經理,也可以將框架思維運用到工作中去,它對任何工作都很有效。
  • 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幼兒期是個體思維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
    成人要正確把握幼兒思維發展的特點,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為幼兒以後的成長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主要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豐富幼兒的感性知識,思維在感知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直覺行動思維是3歲左右幼兒思維的主要方式,它一直延續到幼兒的小班階段,甚至整個幼兒期。
  • SPSSAU數據分析思維培養系列3:分析思路篇
    本文章為SPSSAU數據分析思維培養的第3期文章。上文講解如何選擇正確的分析方法,除了有正確的分析方法外,還需要把分析方法進行靈活運用。拿到一份數據,應該如何進行分析,總共有幾個步驟,第一步第二步應該做什麼,需要有個宏觀把控,只有這樣才能有規範的研究科學的思維和邏輯。
  • 數據分析基礎思維之:指標思維
    在數據分析工作中,數據必須呈現的是事實而不能是觀點,這樣才能保證每個人接收到的信息是相同的。而想要保持穩定的事實能力,指標思維是不可忽略的一個關鍵點。數據分析思維繫列文章第一部分留了一個尾巴,還有一個底層思維——事實思維沒有介紹。但是我覺得事實思維可以直接引申到指標思維,因此乾脆放到一起說。
  • 科學實驗的核心不是動手能力,而是實驗思維
    單位概念   在上周的推文中,我們介紹了「估算」能力的重要性。當孩子對一些基本的概念有了直觀的認識(例如:三百米是多遠?兩小時跑42公裡是多快?每日平均降水量是多大的雨?等等),家長就可以引導孩子將這些直觀、體感的認識落實成科學概念,也就是「單位」。
  • SPSSAU數據分析思維培養系列2:分析方法
    在上篇文章中,我們一起學習了如何掌握正確的數據處理思維在完成數據準備和清理工作後,就要進入到正式分析階段,而選擇什麼樣的數據分析方法進行分析是關鍵。想要進行科學和系統化的數據分析,分析方法的思維是必備項。本文為SPSSAU數據分析思維培養的第2篇文章,將分別從數據類型談起,剖析數據應該如何分析,包括數據的基礎描述,數據質量的判斷。
  • SPSSAU數據分析思維培養之4:數據可視化篇
    本文章為SPSSAU數據分析思維培養的第4期文章。前3期內容分別講述數據思維,分析方法和分析思路。本文講述如何快速使用SPSSAU進行高質量作圖,以及如何選擇使用正確的圖形。第一部分 SPSSAU分析自動出圖在進行數據分析時,比如頻數分析,想了解男女的分布比例,此時直接進行分析SPSSAU默認會生成對應的圖,方差分析,T檢驗,交叉分析等也是如此。SPSSAU總是會默認提供最適合的圖,當然也可選擇使用。
  • 寫給數據分析小白:一種通用的數據思維
    「Why-What-How」在講解概念和執行上是個不錯的思維模型,本文依例按此框架來拆分數據分析。很多小白可能還沒有數據分析的思路,這裡權且從個人的角度進行梳理,以資參考。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本文,先貼出一張思維導圖:
  • 人大商學院-慧科集團數據科學思維和商業分析訓練營結營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羅彥琳)7月7日,「數據科學思維和商業分析訓練營」舉行閉營儀式,該訓練營由慧科與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共同舉辦。據了解,此次訓練營以「技術賦能新商科」的教育理念為核心,聚焦人工智慧在商業領域的應用,通過多種數據分析的案例,擴展學生數據分析的思路,學習利用商業機器人,以及Python語言完成數據分析工作和數據可視化呈現。
  • 提高數據分析能力,你不得不看的33本書|推薦收藏
    數據分析是一門專業且跨越多個領域的學科,需要我們同時具備數據能力、業務能力,還有基本的數據思維方法。除了平時在網上搜集相關資料學習以外,如果希望短時間內高效的掌握數據分析的知識並運用到工作中,這個時候參考經典的好書,對提高數據分析能力會更有幫助。
  • 三個思維方法,輕鬆搞定數據運營難題
    編輯導讀:精細化運營的核心是數據驅動增長,透過數據分析指引產品迭代和運營推廣。因此,運營人員需要掌握一定的數據運營能力。本文作者從自身工作實踐出發,梳理總結了3個最常用的運營方法,與大家分享。隨著近些年網際網路電商蓬勃發展,對運營的要求隨之提高,面試運營崗位的時候,常會提問數據運營分析相關的問題,但回答常常令人失望,要麼說不清楚分析思路,要麼抓不到核心指標。
  • 「分析思維」轉行數據分析師的利弊分析前篇
    商業智能BI數據分析。目前你看市場上招BI報表的都是數學專業的同學。數學思維的能力+商業分析的能力=智能BI。安全大數據分析。這種人才現在也非常火,當然還有大數據分析。金融方面又大數據挖掘分析人才,運營。運營原來也沒有大數據這三個字,現在也會加大數據概念,包括應用算法、風控。
  • 頂級廣告優化師必備的「數據分析」思維
    其實馬雲在2015年的一次公開演講中就給出了答案:未來10年、20年最稀缺最珍貴的資源,不是石油,一定是數據!另外在接受美國財經媒體CNBC採訪時他更是表示,「在快速逼近的技術新時代,核心是數據。與數據和數據分析有關的技能將變得非常有價值。」
  • 馬雲:數據重要性堪比石油,但能運用數據思維的人,比石油還珍貴
    對數據的深度分析和挖掘能讓我們懂得事物的規律和發展方向。、分析、解決和跟蹤問題。所謂數據思維,就是指根據數據來思考事物的一種思維模式,是一種量化的、重視事實、追求真理的思維模式,數據思維就是萬物皆可量化。數據思維是一種必備的素養。因為生活在資訊時代的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和數據扯上關係,生活中的大部分小事,數據思維都可以給我們啟發。
  • 89個神奇的計算思維,讓孩子養成21世紀核心能力
    其實,學習編程是為了掌握背後的科學思維,其中主要是計算思維。把代碼背後蘊含的「計算思維」教給孩子——這才是孩子適應21世紀人工智慧時代的必備技能。陶行知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的目的在於解決問題。而學習計算思維,就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
  • 複利不只屬於時間,用「中臺思維」複製你的核心能力,讓成長加速
    這些能力包括:戰鬥直升機、艦炮遠程支援、戰術飛彈系統、戰鬥機支援體系等,這些能力能支持小團隊快速做判斷,並且引領整個炮火覆蓋和定點清除。借鑑以上方式,我們可以把中臺理解為前線的戰鬥指揮所,通過中臺,整合後臺的各種資源,為前臺的決策提供數據、技術支撐,提高前端人員的反應速度及執行效率。
  • 重視孩子思維能力培養,掌門少兒三大思維課程值得信賴
    科學研究表明,幼兒時期養成的思維習慣,能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比如,如果孩子在幼兒時期沒有養成好的邏輯思維,成年後,很大程度上會存在做事混亂無規則的情況。因此,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孩子的思維能力培養。
  • 用數據講故事:5個方法提升數據思維,掌握用故事說服他人的能力
    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用數據講故事》。作者山姆·諾爾斯,心理學博士,主要研究人的動機,以及數據驅動的敘事。但問題是,一方面,很多人沒有數據思維,感覺自己對數字不敏感,不擅長觀察數據並提煉見解,缺乏數字感,導致言行沒有說服力和可信度。另一方面,很多人擅用數據,但沒有故事思維,誤認為通過展示計算過程就能證明自己的觀點,缺乏故事力,導致枯燥乏味。那麼,如何才能利用數據講好故事?
  • 數據思維是什麼?1+1>2的數據思維分享
    1數據思維現在大家應該經常在某某平臺上,或者某某公眾號上看到數據產品經理的鼓吹、介紹以及培訓吧,說的最多的就是「學會python,走遍數據分析天下都不怕」,「數據類產品從0到1的培訓」,「sql學習」等等。
  • 在數據分析中,我們需要掌握這4種思維模式
    編輯導語:對很多產品經理而言,做數據分析好像就是數據採集然後進行分析這麼簡單;實際上,數據分析是一個嚴格的工作流程,數據分析思維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優化帳戶,同時也能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本文作者就教你數據分析的思維。面對數據異常,我們經常會出現「好像是A原因引起的?」、「貌似和B原因也相關?」、「有可能是C操作不當」的主觀臆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