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CPU這類半導體晶片都是由數億乃至數十億的電晶體組成的,很多人可能會認為,這麼龐大的電晶體數量,萬一裡面壞了一兩個還能不能用?這裡面其實要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有的CPU本身就有瑕疵,這就是所謂的不良品,因為一顆CPU從晶圓上切割下來,不可能每一顆都是完美無瑕的,總會有一定的良品率,如果出現很多瑕疵的晶片可能就會直接淘汰了,而還有一些瑕疵晶片可以通過屏蔽有瑕疵的電晶體來保證正常使用。
這類晶片有很多,比如為了降低成本,滿足更多用戶的需求,英特爾可能會把一顆8核心的酷睿i7處理器通過屏蔽掉壞了的核心或緩存,降級為酷睿i5甚至是i3來賣,這樣既避免浪費晶片,也提升了產能,這些被降級的晶片消費者也能花更少的錢買到。
而另外一種情況就是晶片本身是好的,但是在正常使用過程中有電晶體發生額了損壞,不過即使有個別電晶體損壞也不一定影響CPU的正常運行,因為在幾十億電晶體當中存在一些冗餘設計,但是不同的CPU這種情況也並不相同,如果碰巧壞了關鍵部分的CPU,則會可能導致CPU不太正常,功能缺失,如果沒有冗餘電晶體進行補充,那麼就會影響到CPU的正常運行。所以一定程度上來說,CPU的電晶體構造就像人體細胞一樣。
不過,一般來說正常銷售的CPU使用中是很難損壞的,大部分都是因為性能不足而人為淘汰了,除非對於一些超頻愛好者,可能對CPU進行超頻,如果操作不當可能會導致CPU燒毀也是可能的,這樣的情況顯然憑自己是無法修復了,即使是正常超頻,時間長了也可能加速CPU內部的電子遷移,從而發生頻率降低,運行不穩定的情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