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科學網」↑關注我們!
學術評價是個硬骨頭,國內外都希望打破簡單量化的評價模式,一些學術機構已經在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和經驗,這些改革和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了解,以彌補我們在學術評價方面的不足。
量化評價正在科學研究領域瀰漫。在這樣的大氛圍下,那個學術結構都難以免俗。如Rinze Benedictus教授所在的荷蘭烏得勒支大學醫學中心網站上,自豪地宣布每年發表大約2500篇同行評議學術論文,這些論文引文率高於平均水平。幾年前,一個評估委員會花了大量時間討論幾個教員的晉升問題,最終只批准其中兩位獲得著名研究課題的教員。中心醫生們也每年花費大量時間述職,展示自己在學術和對臨床治療決策方面的貢獻。
對臨床治療決策有直接貢獻的論文不一定獲得更高評價,如果這些論文發表在灰色期刊,而不是官方認可的學術期刊,灰色出版物這裡可以理解為非核心期刊,或所謂非SCI期刊。研究人員被動鼓勵去追求高引用次數論文,而不是關注真正解決臨床問題。這讓許多教員,尤其是年輕教員抱怨論文發表壓力導致他們放棄關注臨床問題,如減少參與患者組織活動和開發有前景的臨床治療新方法。
這顯然是南轅北轍,也是國際上的普遍問題。荷蘭烏得勒支大學決定擺脫這種模式,最近剛剛按照新的評價模式完成了第一輪20名教授職務任命,今後每年將會繼續採用這種新模式。
2013年,烏得勒支大學醫學中心和阿姆斯特丹大學聯合舉辦了系列研討會,並發布了一份意見書,提出過分強調文獻計量指標,而忽視社會貢獻度。這引起了廣泛的媒體關注,報紙和電視節目對此解讀為科學評價「危機」。其實這份意見書是希望提出兩個目標,一是希望制定新政策確保不是用論文數量,而是根據實際貢獻評價研究人員。二是評價學術研究要重視社會影響,而不僅僅是科學卓越。
研討會參加的代表大約20 – 60人,都是來自烏特勒支大學,包括博士生、年輕課題組長、教授和系主任等。會議執行主席Frank Miedema公開接受批評,認為大學存在論文發表壓力,科學研究存在不正當的動機和系統性缺陷。與會者對如何協調好奇心驅動科研和臨床需求之間的平衡進行了討論。他們認為,研究中患者的建議應該得到充分重視。好博士的定義應該權衡科學新穎和社會意義。會議討論和接受媒體採訪的內容在該大學內部網站和雜誌上發表。
2014年,烏特勒支大學對新聘任崗位申請人提交材料方式進行了修改。他們主要借鑑了一些其它學術機構的做法,例如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學院關於科研、教學和其它成就的要求。此外還要求申請人提供一篇既往經歷和未來工作計劃的短文。成就包括5個方面,論文發表和基金項目只屬於一個方面。首先,候選人要描述他們的學術管理經驗和學術任職,如給學術期刊審稿情況和各種委員會的學術職務。其次,候選人要介紹教學工作量,曾經開設的課程和承擔的具體教學任務。然後,如果候選人是臨床醫生,要介紹自己的臨床工作、參與臨床試驗和新治療和診斷方法的研究。最後,候選人介紹自己創業和社會貢獻情況。
他們修改了申請評估程序,委員會的主席負責與每個候選人對所有角度進行正式討論,這樣的做法可以對申請人某些難以量化的品質進行考核,例如把過去重視所謂「有前景的研究結果」變成患者真正需要的研究。
另一個方面,對多學科研究項目進行評估採用自由的心態,例如一個有80個PI組成的大型研究項目,評價方法是在職業生涯的早期階段由一個委員會根據英國研究卓越流程框架提出的標準進行評價,這也形成了一系列半定量評價指標,成立了評價委員會,建立了評估流程和方法。例如對學術問題的提出和研究成果的傳播等的評價。這些評價不僅能減少浪費,也有利於增加研究人員相互協作和貢獻社會的動力。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自孫學軍科學網博客。
連結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1011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