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量化學術評價魔咒,這大學按新評價模式任命20名教授

2021-01-14 科學網

歡迎點擊「科學網」↑關注我們!


學術評價是個硬骨頭,國內外都希望打破簡單量化的評價模式,一些學術機構已經在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和經驗,這些改革和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了解,以彌補我們在學術評價方面的不足。

量化評價正在科學研究領域瀰漫。在這樣的大氛圍下,那個學術結構都難以免俗。如Rinze Benedictus教授所在的荷蘭烏得勒支大學醫學中心網站上,自豪地宣布每年發表大約2500篇同行評議學術論文,這些論文引文率高於平均水平。幾年前,一個評估委員會花了大量時間討論幾個教員的晉升問題,最終只批准其中兩位獲得著名研究課題的教員。中心醫生們也每年花費大量時間述職,展示自己在學術和對臨床治療決策方面的貢獻。

對臨床治療決策有直接貢獻的論文不一定獲得更高評價,如果這些論文發表在灰色期刊,而不是官方認可的學術期刊,灰色出版物這裡可以理解為非核心期刊,或所謂非SCI期刊。研究人員被動鼓勵去追求高引用次數論文,而不是關注真正解決臨床問題。這讓許多教員,尤其是年輕教員抱怨論文發表壓力導致他們放棄關注臨床問題,如減少參與患者組織活動和開發有前景的臨床治療新方法。

這顯然是南轅北轍,也是國際上的普遍問題。荷蘭烏得勒支大學決定擺脫這種模式,最近剛剛按照新的評價模式完成了第一輪20名教授職務任命,今後每年將會繼續採用這種新模式。



2013年,烏得勒支大學醫學中心和阿姆斯特丹大學聯合舉辦了系列研討會,並發布了一份意見書,提出過分強調文獻計量指標,而忽視社會貢獻度。這引起了廣泛的媒體關注,報紙和電視節目對此解讀為科學評價「危機」。其實這份意見書是希望提出兩個目標,一是希望制定新政策確保不是用論文數量,而是根據實際貢獻評價研究人員。二是評價學術研究要重視社會影響,而不僅僅是科學卓越。

研討會參加的代表大約20 – 60人,都是來自烏特勒支大學,包括博士生、年輕課題組長、教授和系主任等。會議執行主席Frank Miedema公開接受批評,認為大學存在論文發表壓力,科學研究存在不正當的動機和系統性缺陷。與會者對如何協調好奇心驅動科研和臨床需求之間的平衡進行了討論。他們認為,研究中患者的建議應該得到充分重視。好博士的定義應該權衡科學新穎和社會意義。會議討論和接受媒體採訪的內容在該大學內部網站和雜誌上發表。

2014年,烏特勒支大學對新聘任崗位申請人提交材料方式進行了修改。他們主要借鑑了一些其它學術機構的做法,例如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學院關於科研、教學和其它成就的要求。此外還要求申請人提供一篇既往經歷和未來工作計劃的短文。成就包括5個方面,論文發表和基金項目只屬於一個方面。首先,候選人要描述他們的學術管理經驗和學術任職,如給學術期刊審稿情況和各種委員會的學術職務。其次,候選人要介紹教學工作量,曾經開設的課程和承擔的具體教學任務。然後,如果候選人是臨床醫生,要介紹自己的臨床工作、參與臨床試驗和新治療和診斷方法的研究。最後,候選人介紹自己創業和社會貢獻情況。

他們修改了申請評估程序,委員會的主席負責與每個候選人對所有角度進行正式討論,這樣的做法可以對申請人某些難以量化的品質進行考核,例如把過去重視所謂「有前景的研究結果」變成患者真正需要的研究。

另一個方面,對多學科研究項目進行評估採用自由的心態,例如一個有80個PI組成的大型研究項目,評價方法是在職業生涯的早期階段由一個委員會根據英國研究卓越流程框架提出的標準進行評價,這也形成了一系列半定量評價指標,成立了評價委員會,建立了評估流程和方法。例如對學術問題的提出和研究成果的傳播等的評價。這些評價不僅能減少浪費,也有利於增加研究人員相互協作和貢獻社會的動力。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自孫學軍科學網博客。
連結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1011416.html

相關焦點

  • 讓教授、學院負責人等來評價教師!同行評價上,這所大學做了啥?
    此外,該校還組建了墨爾本評價者學院,評價者均為副教授、教授或學院負責人等,該項目採取自願參與的原則。教師需要給出有代表性的課堂教學實例,以具體闡述如何支持課程的教學目標。而評價者會提前3周收到這兩份資料,以了解受評教師的教學基本特點,確定需要重點關注的課堂環節等。
  • 2020年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成果評價研究中心顧問會暨...
    12月5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成果評價研究中心顧問會暨複印報刊資料年度評價成果專家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多家科研機構、高校的學術評價研究學者、科研管理專家和期刊主編,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成果評價研究中心和發展規劃處的領導共30餘人與會。
  • 武漢大學:崇尚學術,追求卓越 推動人才評價回歸學術本位
    交流學術成果、碰撞思想火花、展現人才風採、創新考核方式……6月6日至7日,武漢大學舉辦首屆「追求卓越」學術交流大會,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100餘位專家學者帶來一場學術與思想的跨學科饕餮盛宴,在校內外引起較大反響。這場以發展性評價為核心的學術交流大會不僅是武漢大學在矢志一流、追求卓越過程中一個縮影,也預示了新時期學校深化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新方向。
  • 教授能否終身制,專業評價是關鍵
    首先,當下高校中專業評價的專業性不足,不夠硬實,漏洞較多,結果就是一些沒有專業志趣和能力的人也能通過各種方式順利獲得教授任職資格,佔了崗位卻取得不了什麼績效,阻礙了真正年輕有為的青年學者的職級晉升,於是就在獲得終身教授的人與青年教師之間形成了較大的張力。尤其是在一些專業基礎不夠紮實,學術傳統未得到傳承的地方高校,這種張力有逐漸增大的趨勢。
  • 長安大學等單位的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2020年12月20日,第三方專業科技成果評價機構——中科合創(北京)科技成果評價中心在北京依據科技部《科學技術評價辦法》的有關規定,按照科技成果評價的標準及程序,本著科學、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組織專家對長安大學、西安科技大學共同完成的「空間大地觀測正反演斷層三維運動特徵的向位錯模型研究」項目進行了科技成果評價。
  • 網絡發表納入學術評價的「光明探索」
    網絡發表納入學術評價的「光明探索」——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運行一周年記光明日報記者 王斯敏 光明網記者 武鵬飛  7月8此外,中美經貿摩擦、G20峰會、經濟高質量發展、中俄發展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將上榜文章的題目連綴起來,6月網際網路領域的理論熱點與學術生態盡收眼底。  榜單所依託的,是由光明網發起,聯合光明日報理論部、南京大學共同設計開發的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自去年6月上線至今已正式運行一周年,在數次迭代後,取得了顯著的建設成果。
  •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評價專委會及學術委員會簡介
    開展教育評價戰略性、全局性、綜合性研究和學術交流活動,開發、構建包括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教師專業化發展記錄與評價、校長任職標準評價、區域整體教育質量監測評價在內的教育評價體系,總結、推廣教育評價優秀成果和成功經驗;  3. 開展教育評價實踐指導,為教育改革中的人才選拔、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和績效考核、校長的任職考核、教育主管部門的決策等提供依據和參考;  4.
  • 西湖大學成立:辦學前六年只招博士生,學術評價不看論文數量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韓啟德、浙江省省長袁家軍、全國高校設置評議委員會主任杜玉波、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共同為西湖大學揭牌。澎湃新聞記者 葛熔金 攝新中國第一所由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誕生——西湖大學10月20日在杭州成立。
  • 上海交通大學關於深化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報告
    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黨委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人才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堅持新發展理念,樹立正確人才觀,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著力深化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引進人才,以人盡其才的理念培育人才,以精準貼心的標準服務人才,致力於建設與世界一流大學相匹配的一流師資隊伍,紮根中國大地,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 破除「SCI至上」與學術評價體系的重建
    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聯合下發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據此不難判斷,SCI指標將淡出甚至退出學術評價在大概率上將成為事實。由於現行評價體系深受SCI指標的影響,故而在某種意義上也意味著學術評價體系一定程度的重建。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一變化?我們又將迎來學術評價怎樣的未來?
  • 學術出版商愛思唯爾:不該用期刊評價指標來評價科研人員
    「按領域加權引用影響指數,世界科研文章的平均水平是1.0,中國科研文章的平均水平為0.8,愛思唯爾發表的中國文章的質量水平與愛思唯爾發表文章的平均質量都為1.3。」4月11日,全球著名出版商、信息服務提供商愛思唯爾(Elsevier)在北京的學術期刊評價圓桌討論會上向媒體分享了上述數據。
  • 東北大學等單位的科研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2020年9月17日,第三方專業科技成果評價機構——中科合創(北京)科技成果評價中心在瀋陽依據科技部《科學技術評價辦法》的有關規定,按照科技成果評價的標準及程序,本著科學、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組織專家對東北大學、山東金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科技大學共同完成的「深部採動誘發地壓災害防控關鍵技術研究」項目進行了科技成果評價。
  • 第三屆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日暨期刊評價主任委員年會成功舉辦
    全天會議中的上午議程是領導致辭、評價院期刊評價工作匯報、優秀委員頒獎和會旗交接儀式,圓桌會議主題分別為「聚焦十四五,謀劃新發展」「學科發展與期刊評價」「期刊評價理論與期刊發展現實」和「期刊評價合作與共享」。  嘉賓致辭階段由集美大學副校長謝潮添主持,集美大學黨委書記沈燦煌作為主辦方代表致辭。他向與會嘉賓介紹了集美大學建設和發展歷程。
  • 北京林業大學發布中國「綠都」評價結果
    在第十六屆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開幕式上,北京林業大學發布了中國「綠都」評價研究成果。福建省三明市、吉林省白山市、浙江省麗水市、安徽省黃山市及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獲中國「綠都」評價前五名。中國「綠都」評價研究由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李紅勳教授帶隊完成。
  • 2020中國大學排名評價指標體系正式發布
    2020年新年臨近,備受矚目的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排名即將正式發布,這是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連續第18年發布中國大學排名。課題組由來自全國高校、科研院所、新聞媒體、企業界的博士生導師、知名教授、教育專家和高素質技術研發人員構成,具有豐富的教育學理論研究、大學評價研究、科學計量分析和高校管理與發展戰略諮詢經驗,重點開展中國大學「雙一流」建設評價體系框架與實施方案研究,旨在為中國高校的「雙一流」建設提供決策參考。
  • 全國重點高校100強,蘇州大學和鄭州大學很搶眼,如何評價?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鄭州大學確立了綜合性研究型的辦學定位,提出了一流大學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力爭到本世紀中葉建成世界一流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因為眾多原因吧,蘇州大學和鄭州大學在全國重點院校中的排名成績不錯,請看這一份綜合性排行榜,這也是全國重點高校100強(科教評價網統計數據):
  • 學術評價指標也該升級了!
    文 | 圳論評論員 王森近日,有媒體調查發現,部分高校盲目追逐ESI指標,為搶奪這一評價的排名,不惜祭出「奇葩招數」,鑽學術評價體系的空子,有些學校和學者的行為,甚至觸碰到了學術不端的禁區。經常聽到有高校宣稱自己的學科ESI排名進入全球1%。那麼何謂ESI?
  • 《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範(試行)
    為此,《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編輯委員會以現行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規範性文件為基礎,考慮到國內外電子出版、網絡傳輸、資料庫技術的發展以及文獻數據格式的新規範和新要求,兼顧印刷媒體與電子媒體、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不同特點,提出了《〈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範(試行)》。
  • 上海科技大學2020綜合評價招生政策介紹
    上海科技大學2020年綜合評價開放日已經開始報名,北京考生符合報名條件的考生可以考慮報名。如下是上海科技大學2020綜合評價招生政策介紹,供參考。上海科技大學2020年校園開放日要點提醒:高考改革省市必選物理。
  • 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發展需求,創新學科建設模式和評價機制...
    原標題: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發展需求,創新學科建設模式和評價機制 南昌大學:「特區」裡走出學科新路■聚焦部省合建高校改革發展南昌大學80後學者張建立,沒想到自己能憑藉一項令我國黃光LED方面領跑國際的技術,從助理研究員「破資歷」越過副研究員,直接晉升為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