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近期舉辦了特斯拉汽車的萬人團購活動,但特斯拉稱未與拼多多就該團購活動有任何合作,並拒絕向拼多多團購車主交付Model 3,理由是這一活動不符合特斯拉的交付政策。
先說下我理解的這個事情的法律本質:拼多多作為銷售平臺通過補貼消費者的方式做了一個市場活動,代消費者在特斯拉網站訂購其汽車,並通過特斯拉網站和特斯拉公司締結了一個訂購汽車的合同。現在特斯拉拒絕履行這個合同向消費者交付汽車。今天筆者就分析一下此事中特斯拉是否違法?拼多多團購車主起訴特斯拉官司能贏嗎?
此事中有三重法律關係:特斯拉和拼多多、特斯拉和消費者、拼多多和消費者。特斯拉只有在這三重法律關係裡找到違法內容,才有機會找到不予履行和消費者合同的法律依據。但筆者研究了一下,發現很難:
一、 拼多多的萬人團活動侵權特斯拉嗎?
就拼多多的特斯拉萬人團購活動,特斯拉公司通過微博稱:未與拼多多就該團購活動有任何合作或任何形式的委託銷售服務,亦未就此次團購活動向拼多多銷售過任何本司生產車輛。如果拼多多未經特斯拉授權就以其名義進行促銷的,法律上特斯拉可以追究拼多多侵犯商標權和虛假宣傳的責任。
但就本次事件而言,追究商標侵權和虛假宣傳都有難度。先說商標侵權,如果拼多多的萬人團最終讓消費者買到了假貨特斯拉,那就構成了商標侵權,但現在拼多多是通過特斯拉官網代消費者購買,指向的是真貨,所以就不構成商標侵權。
同時,拼多多App的頁面上顯示其萬人團的產品是特斯拉汽車,並沒有說和特斯拉公司合作或者活動其授權的內容,所以也較難認定為虛假宣傳。
可能有朋友會問,特斯拉公司生產的汽車,他說給誰銷售就給誰銷售,不經他同意就不能銷售不是天經地義的嗎?這個說法當然沒問題,但拼多多這次是給消費者補貼,然後代消費者到特斯拉網站下單,這是在特斯拉現有銷售框架下做的促銷行為,並沒有自己銷售特斯拉的車。所以特斯拉要追究其虛假宣傳責任難度不小。
二、拼多多萬人團構成對特斯拉的直銷模式構成不正當競爭嗎?
拼多多自己掏錢補貼消費者買車,特斯拉為什麼不樂意?很可能是因為特斯拉認為拼多多破壞了其商業模式。特斯拉汽車銷售的模式是直銷,不通過第三方,而拼多多卻通過萬人團活動告訴消費者:通過拼多多平臺購買特斯拉的車有補貼,這會導致大量消費者以後要購買特斯拉汽車會先上拼多多,就破壞了特斯拉現有的銷售渠道,同時,拼多多的補貼也擾亂了特斯拉的價格體系。
目前,我國保護商業模式的主要依據是《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經營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應當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信的原則,遵守法律和商業道德。如果特斯拉要證明自己的商業模式是受保護的,就要證明拼多多的行為違反了公認的商業道德。但從筆者的經驗來看,這也很難,核心問題是:給消費者補貼是有益於其權益的事情,所以法院把給消費者補貼認定為違反商業道德的可能性非常小。
雖然1993年版的《反不正當競爭法》曾有規定:經營者不得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但2017年反法修訂時,這個規定已經被廢止。現在各大電商平臺促銷是低於成本價銷售已經是常態,所以拼多多在銷售渠道競爭中補貼消費者的行為被認定違法的可能性很小。
三、 消費者通過第三方在特斯拉網站提交信息購買車輛有問題嗎?
媒體報導稱:特斯拉交付專員聲稱,拼多多的行為,違反了特斯拉汽車訂購條款中明確約定的禁止轉賣條款,特斯拉會依據合同約定的購車方違約條款取消此訂單。
判斷拼多多代消費者在網站下單是否有效,還是要看合同條款的約定。特斯拉公司《汽車訂購協議》有這樣一個規定:禁止轉賣。Tesla直接面向最終客戶銷售汽車。對於任何我司認為其目的是為了轉賣的訂單或者有其他非善意目的的訂單,我司有權單方解除本協議。特斯拉如果援引此條款拒絕履行合同,可以有兩個理由:構成轉賣,或者認定為其他非善意目的的訂單。
筆者認為代下單不構成轉賣,轉賣是要先把汽車買下,再賣給第三方,而現在拼多多則是代客戶下單,是以客戶的名義直接購買。
至於非善意目的的訂單,則解釋的彈性較大。雖然特斯拉可以給出很多非善意的說法,比如未經授權銷售、未經授權進行市場活動、代下單違反銷售政策等。但根據筆者的經驗,為了維護交易安全,我國法院對於已經締結的合同的解除向來持非常慎重的態度:
如果一方要解除合同的,必須給出非常有力的依據,要證明拼多多代下的訂單構成非善意目的的訂單,應當需要證明這個非善意目的訂單給特斯拉利益造成了重大損害才行。而就目前的事實來看,這個證明的難度是相當高的。簡而言之,我覺得法院不會因為特斯拉主張這個代下單是非善意目的的訂單就判決解除合同。
目前特斯拉對拼多多代消費者下單的證據也是不足的,目前特斯拉給消費者的說法是:我司懷疑此訂單為拼多多或其他商家以您的名義下單……這裡的句式是懷疑,他們並不一定能證明被取消的訂單是為拼多多或其他商家的代為下單的。如果打官司時消費者不承認代下單,而特斯拉又沒有證據,官司直接就輸了。
綜上,筆者判斷,特斯拉單方面解除合同的行為缺乏法律依據,如果消費者起訴特斯拉,要求其繼續履行合同的並承擔違約損失的,法院大概率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