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評論員 屈旌
2021年1月起,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正式在全國範圍內啟動為期一年的「網際網路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專項行動結合不同類型特殊群體的需求,針對性採取改造優化舉措,首批將完成115個公共服務類網站和43個手機App的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據12月26日人民網)
掃碼支付,線上掛號、手機點餐,網約打車……如今,當智能玩家暢快地享受著技術給生活帶來的無限便利時,不少老年人卻因為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不知APP為何物,而被隔絕在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之外,不僅沒有方便之感,反而感覺被時代所拋棄,甚至有時陷入寸步難行的窘境。是以,如何彌合「數字鴻溝」,讓老年人共享智慧生活的紅利,近年來,一直都是輿論關注的焦點。
而此次國家各部門聯合出手,針對性地列出清單,逐一改造,回應了公眾期待,也體現了對老年人群體的關懷。從第一批公布的改造名單來看,改造範圍覆蓋了新聞資訊、交通出行、生活購物、醫療健康等領域,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工信部還要求網站和APP推出更多具有大字體、大圖標、高對比度文字等功能特點的產品,實現一鍵操作,提升方言識別能力,可以說是很注重實際了。如果真的可以改造到位,應該能夠有效地緩解老年人所面臨的技術困難,享受到網際網路技術進步的成果,更便捷地融入智能生活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改造還特別要求,適老版、關懷版、無障礙版的APP中,將不再設有廣告插件,這也是針對老年人分辨能力較弱、缺乏隱私保護意識的特點,所給予的特殊保障。中老年人本來就是網絡詐騙的重災區,很多騙局幾乎都是為他們「量身定做」的,網上交易、交友誘導、仿冒身份。因此,保護性的舉措,應該在適老化改造中,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 放大字體,簡化功能,這些外觀可以看到,十分明顯的改變,當然很有必要。但是對於個人隱私更嚴密的保護,對於有害訊息更及時的過濾和提醒,對於網絡支付安全更周密的保障,這些表面上不太能看到,卻是必須不打折扣要完成的事情。否則的話,老年人進入智能時代的門檻,或許的確是降下來了,卻有可能一腳踩進泥沙俱下的複雜網絡世界,感到無所適從而翻車。種種不良影響,反而會加劇他們的畏難情緒,不利於更多老年人主動跨越「鴻溝」,擁抱新技術。
事實上,現在大部分APP的設計開發人員,都是年輕人,對於潮流炫酷的場景,花樣百出的功能,吸引眼球的外觀,都有著許多創意和見解,但是若談及老年人害怕什麼、需要什麼、喜歡什麼,他們就未必很有心得了。因此,APP進行適老化改造,必須真正地去聆聽老年人的心聲,去了解他們的困難和需求,從而有針對性地優化產品,更新迭代,真正做到適應老人,幫助老人,親近老人。而且,這樣的調查不能囿於線上,也要拓展到線下,依託社區、醫院、單位開展。
據統計,我國使用手機的老年人約2.74億戶,其中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的老年人約1.34億戶,也就是說,可能有近1.4億老人使用功能機或使用智能機但不上網。而恰恰是這些沉默的聲音,是最需要被聆聽的。
當然,APP適老化改造邁出了跨越「數字鴻溝」的一大步,也體現出技術溫情的一面,而要真正讓所有智能技術及時「適老化」,則需要從頂層設計、產業理念和大眾意識層面,都更多地去關注老年人權益,提供更多老年人能用愛用的智能化產品和服務,並不斷改進傳統服務方式,不要讓老年人氣喘籲籲地追趕新技術,要讓絢麗多彩的智能生活去向老年人靠得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