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導,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精密的董事長劉楊偉稱:富士康將進軍電動車領域,目標是在5年後搶佔10%的電動車市場。
對此消息,很多人可能會不屑一顧。
菜頭卻特別關注,之前富士康自己還沒有說的時候,我就在想,有沒有可能富士康哪天也像組裝手機一樣組裝汽車呢?
在菜頭看來,富士康造汽車,看起不怎麼靠譜,但如果你仔細想想,確實情理之中的事情,我們先來看一個數據,關於特斯拉的數據。
上面是一張特斯拉Model 3這一年多來的降價情況,從最初上市時候的35.58萬下降到當前的24.99萬,降價幅度超過10萬,這才僅僅一年的時間,而市場預期特斯拉還有很大的降價空間。
這樣的降價幅度不僅是在汽車界史無前例,人們經常把特斯拉比喻成電動汽車領域的蘋果,但哪怕是蘋果的電子產品,降價幅度也沒有這麼快的。
那麼,特斯拉為什麼要這麼快降價呢?
按理說,當前特斯拉並不愁賣,基本上是生產多少就能銷售多少,哪怕不講價也能銷售出去。
我們換個角度思考一下,如果你把特斯拉當成一家電子產品公司,而不是汽車公司,是不是就很容易理解了。我們知道,傳統汽車升級換代一般是2年一小改,5-10年才會進行大改換代,而電子產品,別說10年,2年時間就會變得面目全非。
這才是特斯拉降價的主要原因,特斯拉希望通過龐大的市場佔有率,高效的產能成產來倒逼自己不斷地升級換代,從而拉開與對手之間的距離。
而往後,就會形成馬太效應。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富士康,富士康具備造汽車的能力嗎?
咱不說汽車,我們先來說兩年前發生的一件事情,當年共享單車之戰打得如火如荼,爭奪市場的雙方都拿到了巨額融資,在錢不是問題的情況下,比拼的是單車的生產能力和投放能力。
後來,摩拜找到了富士康,希望富士康能夠為摩拜搭建單車生產線,以滿足摩拜超大規模的投放能力。
當然後來富士康順利地完成了這個任務。
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呢?
因為根據鴻海董事長劉楊偉的消息,富士康並不打算生產整車,也不準備推自己的品牌,而是像生產手機一樣,與多家汽車主機廠合作,為這些主機廠進行代工生產。
並且目前已經和臺灣的裕隆汽車開始進入電動車的實質性的合作階段。
換句話說,富士康想做的是類似於手機中的安卓平臺一樣的汽車生產平臺,富士康通過搭建一個開放式的汽車設計和生產平臺,設計既可以有主機廠完成,也可以委託外包團隊完成,設計完成之後委託富士康進行代工生產。
說白了,就是用代工手機的方式來代工汽車。
按照富士康的計劃,未來汽車將會進行模塊化設計,其中包括底盤模塊,電池模塊,軟硬體模塊等,並且公司計劃在2025年擁有自己的固體電池技術。
對於富士康進軍汽車,可能很多人為認為這是公司在當前智慧型手機業務需求萎縮的情況下的一個噱頭,而菜頭則認為這是動真格的,也是切實可行的。
想像一下,如果哪天馬斯克不再全世界建造超級工廠了,而是把這個髒活累活委託給富士康來幹,自己專注於汽車的設計和銷售,像蘋果一樣,那多美好。
這且不是雙贏嗎?
關於富士康2025年要達到300億美元的汽車夢,你看好嗎?
如果真的實現的話,那麼就利好茅臺了,這個當然是開玩笑。
利好工業富聯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