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通識教育夯實育人成才根底-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25 光明數字報

    東湖之濱,珞珈山旁。近日,《何以成人,何以知天:武漢大學基礎通識課優秀作品集》在學校櫻頂老圖書館首發。在優秀作品品讀會上,本科生成為武大老圖書館這個至高至上學術殿堂裡光彩奪目的主角。

    2018年9月,武漢大學為全校大一新生開設《人文社科經典導引》和《自然科學經典導引》基礎通識課,採用「大班授課,小班研討」的教學方式。兩大導引是武漢大學建校127年來首次開設的全校通識必修課。2018年至2020年,兩輪基礎通識課程教學已經全部結束。每門課程結束時,每位同學提交一篇結課論文,呈現自己對「成人」「成才」的獨立思考和切身感受。

    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韓進認為,通識教育培養了學生四個能力:增長知識的能力,價值判斷的能力,邏輯分析的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人類文明成果集中體現在經典著作之中,集中表現為這四種能力,任何教學都是這幾種理念和方法的傳授。而武漢大學兩大導引的通識教育則將這些理念和方法收納其中,在教與學的互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經典導引,跨越文理隔閡

    武漢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李建中介紹,在核心觀念的提煉上,武漢大學通識教育的核心關鍵詞是「人」:何為「人」,成為何「人」,何以成「人」。兩大導引的核心命題也正是「何以成人」「何以知天」,精選古今中外22部偉大著作的經典內容,始終貫穿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

    在核心文本的遴選上,《人文社科經典導引》選擇了《論語》《莊子》《壇經》《史記》《文心雕龍》《紅樓夢》6部中國經典,融通儒道釋,覆蓋文史哲,分別對應仁性、天性、悟性、使命、博雅與愛恨6個關鍵詞;希羅多德《歷史》、柏拉圖《斐多篇》、席勒《審美教育書簡》、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亞當·斯密《國富論》和羅傑斯《正義論》6部西方名著,從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到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其核心問題分別是歷史、生命、審美、自由、理性與正義。中西經典的會通之處,是引導學生成為合格公民和博雅君子。

    《自然科學經典導引》的書目,則是柏拉圖《理想國》、亞里斯多德《形上學》、戴維·林德伯格《西方科學的起源》、艾薩克·牛頓《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亨利·龐加萊《科學與假設》、歐幾裡得《幾何原本》、弗朗西斯·克裡克《驚人的假說》、詹姆斯·沃森《DNA:生命的秘密》和查爾斯·達爾文《物種起源》,指引學生了解自然科學的起源、方法及發展趨勢,熟悉自然科學的思維方式,初步具有理性判斷及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教學相長,大班授課+小班研討

    兩大導引課程集武漢大學優秀師資力量組建教學團隊,共有教師60多名,包括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得者等。人文社科經典導引的教師每周集體備課一到兩次,自然科學經典導引的教師每周集體備課一次。

    人文導引主講教師蘇德超說,在共同備課的過程中,教師們集中在一起,在預演學生小班研討課的熱烈和多維的同時,也迅速提升了授課質量。「經典導引」的課堂,始終保持經典沉潛深厚的底色,不盲目降低學習的難度,不盲目追求當下的喝彩,堅持正確的價值引領,將學生的成人成才作為目標。

    在大班授課之前,學生按要求預習經典,教師通過課堂提問、書面問卷或線上交流,考核學生預閱進展和效果。教師通過大班導讀,概要性介紹該經典的文化及學術背景,重點導讀其中最為精彩最有影響的章節,並為學生提供小班研討的思考題和參考資料。學生按思考題準備發言稿,在小班研討課上進行討論和展示,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教學形成了教師和學生間的「交互主體」,打開學生視野,培養品位,養成人格,並為接下來3年通識與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授人以漁,助力學生成人知天

    「這兩本大一學生的結課論文,說生死,論靈魂,談自我,在哲學、文學、歷史、物理學、生物學等領域裡縱橫馳騁,文理融通,詩思並舉。雖然學生們因閱歷欠缺和時間所限,在意蘊和文筆上稍顯稚嫩,但已有成人知天的雛形。」韓進在《何以成人,何以知天:武漢大學基礎通識課優秀作品集》的序文中寫道。

    該書是2018-2019學年的優秀學生論文作品集。收錄作品首先由小班老師推薦,接下來分別經課程組初評、校外專家複評、編委會終審,最終經過多次查重,從15000餘篇文章中挑選出了107篇。

    弘毅學堂工科試驗班學生宋文卓說,自己曾對兩大導引課程內容設置感到困惑,也因學習難以入手而產生牴觸情緒。但在一次次老師的大班引導和小班討論的探索中,他逐漸領悟了通識教育的重要性。「通識課程遠遠不是作為專業教育的輔助而存在,而是打開成人教育以及後續專業課程學習的一把鑰匙,只有打開了通識教育這扇大門,我們才能沿著先人的足跡,從成人走向成才。」

    貫通古今、中外、文理,跨越學科區隔,伸展思想之翼……兩大導引課將教學與學生當前的人生遭際和心靈困惑相結合,有意識地回應了學生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實踐中所遇到的真實問題和困惑,實現了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的多元統一。

    (本報記者 夏靜 張銳 本報通訊員 黃舒)

相關焦點

  • 武漢大學:通識教育夯實育人成才根底
    近日,《何以成人,何以知天:武漢大學基礎通識課優秀作品集》在學校櫻頂老圖書館首發。在優秀作品品讀會上,本科生成為武大老圖書館這個至高至上學術殿堂裡光彩奪目的主角。2018年9月,武漢大學為全校大一新生開設《人文社科經典導引》和《自然科學經典導引》基礎通識課,採用「大班授課,小班研討」的教學方式。兩大導引是武漢大學建校127年來首次開設的全校通識必修課。
  • 「育人」「育才」如何統一:全體總動員
    本文轉自【光明網】;作者:李宇鵬(北京化工大學公管系教師,社會學博士)習近平總書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著重闡述了構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思想,這是新時代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理論創新。高校思政要回歸教育本質,推進全員育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無處不在,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網絡平臺上,也可以在管理服務中,還可以在校園環境中。高校思政的「全員育人」應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
  • 上海交通大學著力提升融媒體平臺育人實效
    上海交通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主動適應不斷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著力抓好融媒體中心建設,不斷增強融媒體的價值引領功能和育人實效,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樹立「一面旗幟」,落實價值引領功能定位。
  • 浙江中醫藥大學:優秀中醫藥人才培養背後的育人邏輯
    如何將中醫藥更好地傳承下去,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中醫藥人才,是每一位中醫藥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奮鬥目標。浙江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黃文秀堅定地表示:「弘揚中醫藥文化,培育優秀中醫藥人才,我們不僅責無旁貸,更要走在前列,作出表率,這是浙江中醫藥大學發展的大邏輯。」
  • 科學時報:通識教育,為了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通識教育會為學生未來的成人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樣也為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和大師級人物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 通識教育,起自西方。西方的通識教育從亞里斯多德的「自由人教育」,經由紐曼所倡導的「博雅教育」,發展到受馬修·阿諾德影響而推行的現代大學「通識教育」,經歷了漫長的歷程,其內涵和外延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化而變化。
  • 媒體聚焦|2020年武漢工程大學的高光時刻(上半年)
    >2020年5月25日武漢工程大學高度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學校圍繞保障師生身心健康開展了豐富的線上心理教育和援助工作,學工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公眾號上每日同步更新院系開展心理健康的活動。
  • 科學網—通識讀本「聯姻」通識教育
    讀書日前夕,英國布裡斯託大學哲學系主任、科學哲學教授薩米爾·奧卡沙在南京大學作了一場講座,這也是「南大·譯林通識教育名家講座」的首場講座。
  • 人文社科+自然科學 深大編寫本科必修通識教育教材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0月21日訊(記者 梁榆其 通訊員 王若琳 紀盈 梁柏詩)10月22日上午,深圳大學(以下簡稱「深大」)舉行通識教材新書發布會,正式發布由該校知名教授團隊編寫出版的通識教育教材《人文社科經典文選導讀》《自然科學經典文選導讀》。
  • 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是什麼樣的?看這篇就夠了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於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Bowdoin College)的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將它與大學教育連繫起來,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
  • 打造「金課」,助力大學回歸育人之本
    (12月17日 廣東省教育廳網站)一段時間以來,一些高校的通識課程因人而設、技術含量低,沒有知識能力素質培養,被稱為「水課」;很多學生為了推高平均學績點,搶著上容易通過且給分高的課程,選了課並不認真學,被稱作「上水課」。
  • 光明日報社行政人員招聘公告-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創刊於1949年6月16日,是中共中央主辦,以知識分子為主要讀者對象的思想文化大報。作為黨中央指導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作為黨和國家聯繫廣大知識分子的橋梁和紐帶,光明日報始終堅持與真理同行,與時代同步,立足知識界、面向全社會,在團結、聯繫、引導、服務知識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武漢工程大學:以本為本 「金專、金課」建設促進人才培養
    2019中國最好大學排名榜上,武漢工程大學排第126位,在湖北省屬高校中排名第2;2020USNews發布的2021世界大學排行榜上,武漢工程大學首次進入內地大學百強,排名第92位。這是該校「雙一流」建設中「以學為中心」的理念,探索、實踐一流專業、一流課程「雙萬計劃」建設所取得成果的一個縮影。 「國勢之強由於人,人材之成出於學。」
  • 新工科背景下信息類專業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平臺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2019年「校企合作 雙百計劃」推介典型案例之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工科背景下信息類專業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平臺建設的探索與實踐1項 目 簡 介201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探索大類招生與培養,成立覆蓋大一年級大類本科生、強化通識教育的北航學院。士諤書院隸屬於北航學院,負責信息類專業學生的大類培養、通識教育、書院育人工作。
  • 武漢大學在抗擊疫情中著力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武漢大學在抗擊疫情中著力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簡報〔2020〕第4期 總第170期  【共抗疫情 愛國力行為宣傳弘揚各地各高校在共抗疫情過程中湧現的生動故事和先進事跡,深入推進愛國主義教育,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特開設專欄,專題介紹各地各高校的好經驗、好做法,著力將工作引向深入,持續激發教育系統幹部師生愛國力行的責任擔當。  武漢大學身處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災區和防控靶向區,承擔著重要的防控使命。學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積極凝聚各方力量奮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 科學網—通識教育的香港經驗
    比較香港高校,大陸頂尖高校最大的短板是教育管理體制,即教育行政化問題。 ■田飛龍 通識教育改革是近年來國內高等教育界的一大熱點。儘管香港高校的通識教育開始較晚,但比內地稍早,也頗具特色。比較二者,我們也許可以得到某些改革上的啟示。
  • 光明日報《留學》雜誌創刊六周年盛典成功舉辦
    【環球網教育報導】2020年1月6日,由光明日報《留學》雜誌主辦的「留學創刊六周年——暨國際教育與藝術創意互動展」在國際釀酒大師藝術館MIBA隆重舉辦。活動以「漂洋過海·推開世界的門」為主題。《留學》雜誌與與會嘉賓共同回顧了六年來與行業同仁守護學子「漂洋過海」的歷程,並對國際教育領域的現狀與未來進行了分析與展望。活動當天,光明日報、《教育家》雜誌、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出國留學服務分會、北京留學服務行業協會、東方國際教育交流中心、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等留學行業官方領導蒞臨現場。
  • 林少華教授受聘中國海洋大學「名師工程」通識教育講座教授
    林少華教授受聘中國海洋大學「名師工程」通識教育講座教授 http://www.huaue.com  2018年12月3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 光明日報推薦參評2020年中國新聞獎消息通訊類作品《創新服務能力...
    作為思想文化大報,《光明日報》的融媒體內容生產始終以「新聞視野、文化視角、思想深度、理論高度」為宗旨。在難以擁有突發、現場、音畫等資源優勢的前提下,報社提出評論立報、立網、立端的方針,將新聞時評作為融媒體內容建設的戰略重點。為此,報社成立社評委員會,整合《光明日報》評論部和光明網評論中心力量,成立社評工作室,建立了「朝會」制度。
  • 新學期伊始 吉利學院通識教育如火如荼 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基於此,吉利學院全面推進通識教育改革,劍指培養未來成功者,新學期伊始。吉利學院通識教育如火如荼,全面開花,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落到實處。「培養什麼樣的人」是通識教育的首要任務吉利學院在通識教育中設立思政學習坊,把思政學習坊打造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
  • 讓通識教育打破應試教育,素質教育的機會來了!
    嘉賓大學作為全球商業案例教學領導者,長期追蹤觀察全球最新商業實踐。其中,教育行業是嘉賓大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郝景芳,第74屆「科幻雨果獎」得主,清華大學天體物理碩士、經濟學博士,曾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宏觀經濟學家、現為童行學院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