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自進入中國市場之後一直處於媒體的風口之下,在一直追捧之後,最近企業卻負面消息不斷。最近,大家關注最多的就是發生在19日的特斯拉失控撞人事件,官方微博帳號「特斯拉客戶支持」回應稱:經過對車輛的勘查和數據整理,該車輛在事故發生時未開啟自動輔助駕駛功能。直至碰撞發生,未發現包括轉向系統在內的任何系統故障。我們正在協助車主處理車輛維修和理賠事宜。
20日,又是一則特斯拉降到19.9萬的微博「謠言」直接刷爆朋友圈,當爆料消息一出,特斯拉即刻回復稱:「這個用戶發布的關於我們價格的內容是謠言,跟上海以及國家發改委確認過,他們也都表示完全不知情。我們會依法向法院提起對該微博用戶的起訴。」針對此次事件我們也在昨天做了分析報導。反正對於吃瓜群眾最近的目光就從來沒有離開過特斯拉,三天兩頭有消息出來也是給企業省下了不少宣傳費用。
不過相比上面的「小打小鬧」,其實最具爭議的還是特斯拉此前頻繁降價的事情,甚至一度造成了車主聚集起來上門維權的景象。售車政策的一變再變引發了消費者的種種不滿,在市場銷量高歌猛進利好局面下,卻給品牌蒙上了一層陰影。
自去年10月底特斯拉Model 3上市以來,該系列車的頻繁降價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據不完全統計,從Model 3上市至今不到一年時間,該車系售價已經歷了6次調整,累計降價幅度超過10萬元。對於特斯拉持續變化的營銷策略,馬克思給出的答覆是「我對我們產品的要求並沒有放鬆,特斯拉不是人們無法承受的產品。我們希望人們會隨著時間推移,能夠有越來越多的人買得起我們的產品。」這裡要把實惠和價值兩個概念區分開,如果因為我們的車太貴,消費者沒有那麼多錢,無論產品的價值定位如何也賣不出去,所以降低價格很重要,這樣消費者才會真正的購買它。
從這個角度看特斯拉有著它的市場戰略布局,只是這種超前的營銷手段,對於中國這個以傳統製造起家的市場看來一時有點難以接受。在特斯拉進入中國的時候,馬斯克曾表示過前期將品牌定位在豪華車市場,後期會推出更加親民的車型面向更多的中產家庭。其實,企業的發展思路沒錯,先從高端市場入手,將品牌基調確定下來,表明特斯拉生產的是高端車型。之後再降低產品維度走更加親民的路線,相較而言塑造品牌形象從高至下容易,但要由下至上就很難,所以特斯拉對產品會降價其實是有預期的。只是當上海建廠生產,開啟全面國產化之後,前期購買的車主對產品的突然降價顯得難以接受。
其次,我們要知道特斯拉的屬性還是一家從矽谷走出來的技術創新型企業,自身帶著強烈的網際網路特徵。當美國底特律「淪陷」之後,特斯拉成為了美國汽車產業的領路者,破除痼疾、開闢新路需要的就是強大的創新意識。所以,很多人都將特斯拉和蘋果做對比,它們是各自產業中的顛覆者又是新規則的塑造者。
我們來看下蘋果公司,喬幫主可謂顛覆了整個手機製造領域,蘋果自己不生產手機它只是輸出理念,最後也是它設定了行業的遊戲規則。當蘋果手機成為市場的主導產品之後,產品本身的定價已經不是企業主要考慮的盈利手段,手機中各類APP的應用推廣與商家的利潤分成才是盈利的主要來源。所以當一款蘋果手機迭代之後,上代產品價格明顯下降很多。特斯拉的玩法給我的感覺和蘋果手機十分相似,前期先用產品去覆蓋市場,然後才能樹立規則,要做到市場的包容性自然就要降低售價,可以讓更多的消費者能夠擁有產品。
網上我們看到太多對於特斯拉持續降價的抨擊,不少消費者也被帶入其中失去了自己對事態的分析和看法,千人千面就看我們怎麼去理解這件事情。同樣也有不少車企通過國產化手段降低製造成本,下調新車售價來換取更大的市場,為什麼媒體和消費者都沒有對此發聲呢。而特斯拉在開啟較快的換價通道後,卻遭到了口誅筆伐,說到底還是我們的市場和消費者對創新型企業網際網路式的營銷手段認識不足,對於這種快速的變化顯得手足無措。
寫在最後:
最後要說一下,小編撰寫這個稿件不是要去黑誰,或者是舔誰,只是看到網上的種種觀點都是單一地去「踩」特斯拉,顯得過於片面。是否能夠換一個角度來看待問題呢,畢竟大家都是成年人了。確實特斯拉的連續降價觸動了前期購買車主們的「奶酪」,但是新的模式總會產生出短期的「陣痛」,不過話說回來前期車主「早買早享受」的先期紅利還是分享到了,彰顯身份與面子的產品溢價是否也該考慮進去呢!而作為後來的消費者誰又不希望價格更低點,實惠才是最重要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