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語研究者「方言考古」出圈了

2021-01-06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西南交大教授汪啟明。

  研究古蜀文字,離不開對古蜀語的研究,這被西南交通大學教授汪啟明稱為「方言考古」。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報》刊發了一篇名為《考論蜀語 牽住古蜀研究「牛鼻子」》的報導。該報導以長篇專訪的形式,介紹了汪啟明教授以及他近年來在蜀語和蜀文化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心得。在這篇文章中,汪啟明提出,蜀地文字研究是今後若干年古蜀文化研究的「牛鼻子」。
  汪啟明教授長期致力於漢語文獻方言學研究,其領銜撰寫的《中上古蜀語考論》榮獲第十八屆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獎一等獎,受到語言學界的高度評價。

用外證法研究
思辨領先,而不是材料至上

  在這篇專訪文章中,汪啟明指出,由於「文獻不足徵」,他主要是從移民、考古、語言三者結合的角度,用外證法來研究上古蜀語。從語言外入手,對語言多學科進行研究,並以之反哺其他領域。這樣的研究需要思辨領先,而不是材料至上。」
  古蜀有沒有文字?這在汪教授看來,是古蜀文明研究的關鍵問題。《蜀王本紀》說「蜀左言,無文字。」「左言」是什麼語言?在汪教授看來,這個問題不搞清楚,我們就很難證明古蜀人與華夏族有同源關係、蜀語就是華夏語(漢語的前身)而不是非漢語等問題。於是汪教授介紹,他採用內證法,從「左言」入手來破題。「『左言』並不是針對蜀語的構詞異序和語法成分異序這兩個特點而言的,因為這兩個特點在蜀語以外的地方也是有的。我們搜集了古代『左言』『左語』的全部文獻用例,說明其並不特指少數民族語言或異族語言。我們又把揚雄用『左』的用例全部找出來,發現並沒有野蠻、粗俗的意義。從字義看,古代『左』『右』無別,都有助義。『左言』不是少數民族語言的稱謂,而是語音不正之謂,又主要是指蜀語的聲調與中原語音有別。『左言』不是另外一種面貌的語言,只是部分名物稱謂及語音異於中原,即古蜀人語言是華夏族漢語的一支方言。至於『無文字』則是所有文明起源的共同現象,不僅限於蜀人。」

蜀地文字研究
是古蜀文化研究的「牛鼻子」

  汪啟明說:「學術研究要依靠材料搜集和觀點提煉,語言研究也不例外。研究材料要注意材料的時代、來源和真偽這三個問題。時代不對,研究出來的成果沒有證明力;來源不對,做證據的條件不足;真偽沒有搞清楚,會得出失實的結論。研究古蜀語必須堅持歷史發展觀。一代有一代的蜀地範圍,一代有一代的蜀人來源,研究不能以今律古。古蜀語的材料很少,研究難度較大。剛開始研究時,因為缺乏相關材料,有學者質疑該項研究是否具有可行性。不過我認為,語言研究既可以用語料研究語形、語義、語用,也可以用羅常培式的研究路線,結合文化做語言研究,這是多學科或跨學科研究。」
  關於如何進一步推進巴蜀文化研究,汪啟明結合自己的研究領域談了他的建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在我看來,對蜀文化的研究,就是要特別重視古蜀文字的研究。蜀地文字研究是今後若干年古蜀文化研究的『牛鼻子』。」

今天的四川方言
已經是一個混合的方言

  近日出刊的《三聯生活周刊》以「你還會說方言嗎」為主題,六城踏訪,書寫方言的「消逝與挽留」。汪啟明教授作為蜀方言專家接受了採訪,重點談到四川話的歷史淵源和特點。
  在談到四川方言面貌時,汪啟明說,根據對重慶、合川、南溪、廣安的58份族譜的研究,清以前入川的118戶中,湖廣籍佔85戶,其中又有65戶為麻城籍。因此,在清代前期大規模的移民入川高潮中,湖廣籍最多,稱為「湖廣填四川」。這樣一來,湖北話就成了四川話的重要基礎,夾雜著各地方言的特點,在長期的融合與改變下,四川話形成了現在的樣子。
  經過多年的研究,汪啟明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
  首先是根據文字做基礎性判斷,因為80%左右的文字是形聲字,這樣就可以基本判斷出發音,但未必準確;其次是根據押韻,韻腳字的系連、歷代的韻文、作者的籍貫都是重要參考;第三是根據古人音注,隋代陸法言的《切韻》一書規範了中古時期官話的語音系統,是研究古音的一本重要典籍;最後,翻譯著作也很重要,像中古時期翻譯的佛經都是珍貴的文獻依據。汪啟明解釋道,在語言的各個元素中,發生變化最快的是詞彙,每個時代都有特定的詞彙表達,這也是最迅速給語言斷代的工具,其次是語音,改變最為緩慢的是語法結構。
  在汪啟明看來,「今天的四川方言已經是一個混合的方言,但其底層還是古代的蜀語。」因此,在漫長的歷史中,方言是不停地遊走變化的,但這種變化又極其緩慢,通常在一個個體的一生中,很難意識到方言的改變,只有跳出來,站在更宏觀的歷史角度去看,才會意識到方言的變化。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相關焦點

  • 專訪汪啟明:考論蜀語 牽住古蜀研究「牛鼻子」
    漢代揚雄所撰《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是第一部記錄方言的著作,至今受學界重視。當代中國語言學界仍以「軒使者」稱那些奔走田野記錄語言的語言學人。西南交通大學教授汪啟明致力於漢語文獻方言學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方志中方言資料的整理、輯錄及數位化工程」。近日,記者就中上古蜀語與巴蜀文化研究的相關問題採訪了汪啟明。
  • 「萬物有靈」——四川古蜀文明數字展亮相墨西哥 古蜀文明與瑪雅...
    古蜀文明與瑪雅文明跨越時空展開對話近年來,四川與墨西哥持續開展交流合作,兩地文化往來持續深化,合作領域不斷擴大。據悉,「萬物有靈」——四川古蜀文明數字展的展出時間將從12月11日起至2020年1月11日。開幕式當天,古蜀文明與瑪雅文明及其數位化傳播、推廣·國際學術研討會也在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同步舉辦,是古蜀文明與瑪雅文明第四次面對面,引起了業內高度關注。
  • 揚雄《蜀王本紀》與古蜀傳說探析
    內容提要:古蜀時代,傳說有五個王朝,揚雄《蜀王本紀》就有關於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的記載。這些記載雖然簡略,卻為了解和探討古蜀歷史提供了重要的線索。自上個世紀以來,隨著成都平原諸多古城址、三星堆與金沙遺址等重要考古發現,揭示了古蜀文明的燦爛輝煌,可知傳說的古蜀王朝並非子虛烏有。
  • 金沙遺址祭祀區植物考古新進展:古蜀先民以何為食?
    金沙遺址祭祀區也是考古的重點研究區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最新植物考古發現,該祭祀區雖然在穀物結構上以稻穀為主,兼種少量粟和黍,與成都平原同時期其他地點類似,但與眾不同的是,這裡發現了種類和數量繁多的樹木種子/果實,還留下了大量炭屑,表明這裡祭祀活動十分頻繁,規模隆重。
  • 古蜀語專家趣談四川烹飪詞 這些生僻詞你肯定用過
    對此,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聯繫到古蜀語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四川省中華傳統經典普及基地主任、西南交通大學巴蜀方言與文獻研究中心主任汪啟明教授,趣談四川美食與古時候相比有何淵源可尋,有多少古時候充滿煙火氣的烹飪用語沿用至今,抑或變換新的形式等問題,領略四川舌尖上的歷史。
  • 古蜀文化遺址——三星堆中青銅器背後的秘密
    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的三星堆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北方向的鴨子河南岸,總的分布面積有12平方千米之寬廣,而距今也有著5000至3000年的歷史。三星堆遺址有四大之「最」,分別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以及現有保存最完整的東、西、南城牆和月亮灣內城牆。
  • 解開古蜀文物六大神秘問號(組圖)
    由省博物館與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共同舉辦的《古蜀探秘——四川三星堆與金沙遺址出土文物精品展》在沈閃亮登場。本次展出文物共156件,其中一級文物74件。三星堆文物的奇異特徵給人們帶來種種疑問,本報特別請隨文物一道來沈的專家釋疑。  古蜀國是「三國」中的蜀國嗎?
  • 博物館也玩跨界 三星堆「古蜀萌娃」表情包將上線
    封面新聞記者 董興生5月17日下午,記者從三星堆博物館獲悉,一款由三星堆博物館推出的「『古蜀萌娃』狂飆四川話」的微信表情包將於明日上線。而5月18日,也是國際博物館日。據了解,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新方法,信公眾」,推出這款表情包,正是為了響應這一主題。
  • 成渝文博周①|真實的考古是啥樣?金沙遺址「拍了拍」報名北大考古...
    」,讓#考古圈團寵來了#登上熱搜,甚至得到了偶像本尊寫信回應。真實的考古是什麼樣子?網友對此十分好奇。8月2日,央視《考古公開課》首度以雲連線的方式,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與北京演播廳進行同步錄製。曾經親手發掘過三星堆和金沙兩大古蜀核心遺址的考古學家、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館長朱章義在北京演播廳擔任主講嘉賓,素人學員魯力在金沙遺址與朱章義隔空對話,用科學和想像力拼接古蜀文明的碎片,在探尋和推理中感受考古者的智慧和艱辛。
  • 名人大講堂|拂袖風吹三千年,炫彩古蜀嘆王權:哲學名家傅小凡詳解古...
    古蜀文明之所以進入到我的視野和我的哲學,源頭是接受央視邀請錄製的一個系列——國寶迷蹤,涉及到了三星堆、金沙文化,也可能是在系統研究國寶的過程中,對古蜀文明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要講國寶的話,得有個入選標準。首先,必須是國家一級文物;其次,要有神秘感,要有謎。這個謎,我不知道,但我會根據我的學術背景,總結出我的觀點來。
  • 「三星堆」來到了上海,古蜀「人與神」呈現上大博物館
    11月21日,「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在上海大學博物館舉辦,展覽以16件(套)文物(8件國家一級文物、2件國家一級文物、5件文物複製品、1件文物仿製品)概覽式展示長江上遊地區先秦時期古蜀文明成就的傑出代表——三星堆文明的璀璨與輝煌。如何以16件展品概括「三星堆」文明的始末,也頗具挑戰性。
  • 探秘錦官城,尋夢古巴蜀——古蜀文化親子營
    古蜀文化為代表的長江文明這一次,不管您是帶著對國家級重量國寶的鑑賞而來,還是抱有對古蜀歷史文明的崇敬之心而行,這條線路都是極具中國人文藝術特色的。金沙遺址是繼廣漢三星堆之後四川省最為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該遺址極有可能是三星堆文明衰落後,在成都地區興起的又一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即古蜀國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的都邑所在。
  • 古蜀探秘:「目縱」蠶叢王,到底是「凸眼」,還是「雙瞳」?
    雖然隔著時代空間,無法證實這所有的雙瞳人是否有拼爹拼祖宗的家族淵源,但古蜀王蠶叢被認為是雙瞳人,還是有血緣可能的。「目縱」蠶叢氏我們都知道神話中的二郎真君楊戩是三隻眼,在《灌江備考》中說:「二郎為蠶叢之後,故額上有一縱目。」
  • 廣東難聽懂的方言,保留了現代漢語沒有的古語音、古詞彙和古聲調
    這種較難聽懂的地域性方言就是潮州話。在對很多遊客來說,每一種地域性的方言形成都有自己的發展軌跡,而且與很多方面的地域性語言表現下看,它們的地域性價值其實也不同,這更是能通過對這方面的重視發展下,可以讓更多方言顯得很獨到,也具有很強的社會吸引力,而在對這種方言來說,它的實際意義也較大。
  • 古蜀文明之光,長江文明之源——探訪三星堆遺址
    三星堆古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歷史,是迄今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被稱為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這是三星堆遺址月亮灣城牆的剖面實物。文物科技人員利用現代最新科技,對古城牆進行揭取和加固,平均厚度只有8毫米。
  • 考古大事件:空白的死海古卷,被研究者們還原出了文字
    但是由於年代久遠,且當時的技術落後,死海古卷內有許多明顯空白的羊皮紙和紙莎草紙碎片,尤其是2017年才發現的第十二個洞穴中那些古卷,用肉眼無法判斷出這些捲軸到底是根本從未書寫過還是褪了色。但是,如今藉助新的成像技術,研究人員已經在以色列保存的一些捲軸空白碎片上再次顯示了這些隱藏的字符(如圖1)。
  • 新發現6座祭祀坑,三星堆遺址祭祀區考古發掘正式啟動
    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9月6日上午,「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2020)啟動儀式」在廣漢三星堆遺址祭祀區考古發掘大棚內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四川大學傑出教授、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霍巍等國內知名考古學家受邀出席啟動儀式。2019年4月,四川省委宣傳部組織實施《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並將三星堆遺址的考古工作作為重點,為新時期三星堆遺址科學考古工作的展開、古蜀文明內涵和價值的深入挖掘提供了重要契機。
  • 箏哥藝述丨遊曉林之古蜀畫魂__神鳥鳳凰太陽祭
    北京全球華人筆墨丹青藝術創作中心常務理事,北京巴蜀書畫藝術院特聘理事,四川水利書畫院顧問,主要以古蜀文化為背景創作《古蜀頌繫列》《三星堆魂系列》《金沙遺夢系列》《漢風蜀韻系列》古蜀藝術繪畫。形成了融合中西方藝術語言,獨具個人特色的繪畫風格。
  • 主動攻關重點科研項目 四川明確考古新方向-新華網
    記者從8月5日在涼山州西昌市舉行的四川省考古工作培訓會上獲悉,未來四川省考古工作將從過去配合基建為主轉向主動攻關重點科研項目與配合基建並重,以考古新成果支持四川文博事業大發展。  當前,四川省考古工作90%以上都是配合基建展開。今年4月,四川省印發《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要經過5年左右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四川實際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
  • 蜀辣居鮮貨老火鍋:尋味古蜀食文化,創新時代新辣道
    2009年,他創辦了自己的品牌,蜀辣居鮮貨火鍋。2017年,成立了四川悍然思郡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帶領蜀辣居走上了正規的品牌經營之路。轉眼十餘年過去,作為創始人的他已然在行業內開拓出了一片屬於蜀辣居鮮貨火鍋的市場——上百家直營與加盟門店,遍及全國各地。然而,蜀辣居從來不曾因此停下自己的腳步,尋味古蜀食文化,創新時代新辣道,中國高品質連鎖餐飲品牌一直是品牌和公司不變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