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帶給民營企業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市場需求導致訂單減少、復工復產困難導致經營成本上升、融資渠道少,企業現金流受困等等。社會化平臺如何能用專業的組織能力持續地為會員企業提供精準服務?面對會員企業行業的多樣訴求,怎樣才能服務到每一家企業?
4月22日,在「發揮非公平臺作用,助力民營企業發展座談會」上,煙臺市民營企業家以及各商會會長各抒已見。他們表示希望進一步得到政策、資金支持,讓本土民營企業更多享受到煙臺城市發展帶來的實惠。
力挺民企,煙臺市委統一戰線工作部充分發揮統一戰線優勢,依託四大非公經濟服務平臺以及高質量發展研究院,在全力助推非公有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聯同市科技局、司法局、市場監管局等相關部門相繼出臺各種措施,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我市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民營企業用工成本高、現金流短缺、稅負負擔重,出口市場受挫嚴重。」座談會上,煙臺民營企業商會會長王永才,首先提出了現階段商會企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他說,解決企業的難題,首先要改善民營企業的融資環境。
王永才的問題代表了與會的民營企業家以及各商會會長們的心聲。特別是在現階段,紓困民企融資難的問題迫在眉睫。
改善民營企業融資環境,創新金融服務模式,煙臺市非公有制經濟金融服務平臺作用得到釋放,引資效果明顯。「為積極探索緩解非公經濟企業融資難題的方式和途徑,平臺積極對接並邀請上海市租賃行業協會聯合主辦的『融資租賃對接會』。」該平臺負責人王可泉向記者介紹說,下一步,煙臺將引進「保理」金融工具。平臺還與建銀國際、渤海信託等26家外地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將其服務產品延伸到我市,極大地豐富了煙臺市投融資的產品,顯現了平臺的引資效果。
今年疫情期間,煙臺市新增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1.3億。這是非公經濟智慧財產權服務平臺運營的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項目所帶來的紅利。早在2015年,智慧財產權服務平臺就開創了山東省首個「科貸保」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市場化運營項目,並發起成立「煙臺市智慧財產權金融服務聯盟」。截止2019年底,合作金融機構10多家,融資總額超3.5億元,涉及專利上百件,惠及企業30餘家。未來,該平臺還將設立「智鏈谷」智慧財產權專項基金,促進技術要素與資本要素融合發展,解決企業發展資金困境。
在經濟轉型發展和疫情過後的大背景下,民營企業創新轉型勢在必行。非公經濟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為助推民營企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需要利用現代管理技術和經驗,助力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 煙臺市五金機電商會會長孫振林的發言中介紹,商會組織會員單位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電商平臺等工具,加強會員之間和外部世界的聯繫和交流,創造了可喜的經濟效益,保證了企業的可持續及高質量發展。
他的觀點也被持久鐘錶董事長朱長紅所認同。她建議加大對創新型企業、行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尤其對符合國家戰略的新興產業加大扶持力度,如5G、網際網路、物聯網、軌道交通等等,幫助這些企業在困難時期生存下來、發展起來。
為助推民營企業轉型升級,2017年市委統一戰線工作部依託中科院山東綜合技術轉化中心煙臺中心,成立煙臺市非公有制經濟科技創新平臺。平臺成立以來,先後在蓬萊、龍口、牟平、開發區等地,舉辦多場中心推介會及科技合作對接交流活動,每年組織10餘場專業性的精準對接。僅去年,平臺參與籌劃建設煙臺先進材料與綠色製造山東省實驗室,組織煙臺新舊動能成果發布會4場。
民營企業轉型創新,非公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非公有制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院將充分發揮好高校人才的智力優勢,實實在在為企業提供人才培養的定製方案。研究院負責人杜恆波介紹,非公有制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院依託山東工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在成功舉辦煙臺市非公有制經濟高質量發展論壇的基礎上,今年又聯合市委統一戰線工作部和市工商業聯合會,申報了題為「煙臺市營商環境優化路徑研究」的校地融合項目。
全方位助力民營企業依法應對疫情和復工復產,非公有制經濟法律服務平臺組織開展了「疫情防控公益法律服務」活動。今年,平臺組織全市100家律師事務所,精選1000名專業律師,為10000家中小微企業提供優質高效的公益法律服務。
姜勇介紹,平臺建立60名法律業務素質高、社會責任感強、法務實踐豐富的資深律師組成的「助力非公企業法律服務律師專家庫」,作為服務民營企業「智囊團」,為民營企業提供「研討式」法律服務。成立35名律師組成的「煙臺市民營經濟法律服務團」、由15名組成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專項法律服務團和由375名律師組成的志願律師服務團,作為服務民營企業「先鋒軍」,為民營企業提供 「普惠式」法律服務,全周期奮戰在民營企業法律服務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