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及其微環境中的內質網應激信號|腫瘤|腫瘤微環境|內質網|-健康界

2020-12-24 健康界

前言

內質網(ER)是分泌和跨膜蛋白合成、摺疊和修飾的中心細胞器。ER中的蛋白質處理、修飾和摺疊是決定細胞功能、命運和生存的嚴格調控過程。在幾種腫瘤類型中,不同的致癌、轉錄和代謝異常協同作用,產生不利的微環境,破壞腫瘤細胞和間質細胞的內質網穩態,以及浸潤淋巴細胞。

這些變化引發了持續的內質網應激狀態,已經證明這種應激狀態控制著癌細胞的多種促腫瘤屬性,同時動態地重新編程固有免疫細胞和適應性免疫細胞的功能。ER應激傳感器及其下遊信號通路的異常激活已成為腫瘤生長和轉移以及對化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反應的關鍵調節因子。

TME中ER應激的常見驅動因素

內質網蛋白質摺疊和修飾是一個高度調控的過程。然而,各種內源性和外源性應激可以破壞細胞器中的蛋白質穩態,導致內質網應激。未摺疊蛋白反應(UPR)是一種高度保守的適應性機制,有三個分支協調對未摺疊或錯誤摺疊蛋白質的有害累積的反應。它們包括:需肌醇酶1α(IRE1α)、類PRKR ER激酶(PERK)和激活轉錄因子6(AFT6)。                           

TME中豐富的多種應激源動態地幹擾了惡性細胞和間質細胞內質網的蛋白質摺疊能力。

缺氧:缺氧是TME的一個常見特徵,它擾亂內質網的穩態。蛋白質合成過程中二硫鍵的形成可以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發生,但翻譯後摺疊或異構化是氧依賴的過程。此外,缺氧限制了氧依賴性內質網局部氧化還原酶ERO1α的功能,這是形成二硫鍵和蛋白質摺疊所必需的。

營養:與正常能量需求相比,代謝應激以營養供應不足或過量為特徵,很容易破壞內質網的穩態。葡萄糖和穀氨醯胺的有效性與內質網應激密切相關。

活性氧:內質網中的蛋白質摺疊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這個細胞器的氧化還原狀態。細胞內活性氧(ROS)的積累對外界條件的反應或由不同的信號事件引起,可以極大地擾亂內質網蛋白表達。

低pH:癌細胞利用有氧糖酵解作為中心代謝途徑,從而產生乳酸,降低周圍微環境的pH值。

腫瘤細胞內質網應激反應

UPR在腫瘤轉化和腫瘤生長中的作用

致癌轉化是一個多步驟的過程,它利用UPR來克服各種障礙。正常上皮細胞中MYC的過度激活會產生大量的蛋白毒性應激,並導致細胞存活率下降。然而,在包括淋巴瘤、神經母細胞瘤、前列腺癌和乳腺癌在內的多種人類癌症中,經受MYC誘導應激的細胞表現出UPR活性的增強。因此,完全激活的UPR對於適應由MYC驅動的癌基因轉化引起的壓力至關重要。        

突變體RAS是另一個與UPR相互作用的致癌驅動因素。獲得性耐藥使KRAS突變型肺癌細胞能夠繞過典型的KRAS效應器,但需要過度活躍的AXL/eIF4E,增加ER中的蛋白質周轉,以及ER應激緩解UPR生存途徑的適應性激活,HSP90維持其完整性。HSP90抑制劑可以協同增強MTA和trametinib的抗腫瘤作用。

分子伴侶結合免疫球蛋白(BiP)在多種人類癌症中過度表達,並通過多種機制促進腫瘤生長,如促進生長因子成熟和分泌、抑制細胞凋亡和促進血管生成。因此,BiP被認為是治療人類癌症的一個有吸引力的靶點。

PERK利用各種機制來調節腫瘤的進展。首先,它的一個關鍵功能是通過增加抗氧化劑穀胱甘肽的生物合成來控制氧化應激。第二,PERK–eIF2α軸減弱整體轉錄並增強自噬作用,以促進MYC驅動的淋巴瘤中的細胞保護性UPR功能。第三,PERK和GCN2都被MYC激活以磷酸化eIF2α並誘導ATF4。

UPR在轉移和休眠中的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PERK–eIF2α軸抑制失巢,是腫瘤侵襲和轉移所必需的。PERK在經歷上皮-間充質轉化(EMT)的細胞中也被選擇性激活,其分泌能力增強。在原發性腫瘤中,轉移細胞在循環和遠處組織中的氧化應激水平高於癌細胞。代謝適應,如抗氧化劑的合成,對於癌細胞在遠處的生存和最終的生長是必不可少的。PERK分支通過ATF4和NRF2促進抗氧化反應,因此,可能通過減輕氧化應激而有益於轉移細胞。

最近的研究還表明,來自病人和小鼠癌症模型的休眠惡性細胞的UPR反應增加,包括乳腺癌、鱗癌、結直腸癌和胰腺導管腺癌(PDAC)。UPR可能誘導休眠,作為在遠端器官的不利微環境中生存的一種適應。

腫瘤細胞ER應激對腫瘤免疫微環境的調節

大量研究表明,腫瘤細胞內在的ER應激反應可以通過改變共存於TME中的免疫細胞的功能來影響腫瘤進展。

早期研究表明,ER應激的誘導和UPR的激活可能通過XBP1s和ATF6過度表達抑制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I類(MHC-I)分子的表面表達。

腫瘤細胞ER應激反應被認為可以改變自然殺傷細胞(NK)介導的腫瘤識別。研究表明,在經歷藥物性ER應激的黑色素瘤細胞中,激活UPR的PERK–eIF2α軸可以誘導B7H6的表達,B7H6是NK細胞受體NKp30的配體。

ER應激的腫瘤細胞可以釋放額外的因子來招募或改變腫瘤中髓系細胞的功能。

腫瘤細胞ER應激還可以調節T細胞介導的腫瘤生長、轉移和對免疫治療的反應。在接受抗CTLA-4治療的各種黑色素瘤患者隊列中,XBP1s、ATF4和BiP的表達減少與改善療效和延長生存期相關。

腫瘤內免疫細胞的UPR

腫瘤細胞的高代謝需求和無限制的增殖能力極大地改變了腫瘤環境的營養成分,而腫瘤浸潤性免疫細胞對蛋白質摺疊和產生有效抗癌反應所需的關鍵營養素的獲取有限。因此,腫瘤浸潤的淋巴細胞持續激活ER應激反應,除了觸發典型的UPR外,還以免疫細胞特異的方式調節主要的轉錄和代謝程序。                      

靶向內質網應激傳感器或其相關的UPR反應途徑,可能有助於增強免疫檢查點阻斷和過繼性T細胞免疫治療對目前這些方法難以治療的實體瘤的效果。

靶向UPR的藥物研究

將標準療法與UPR調節劑相結合的方法已在臨床前癌症模型中顯示出顯著的療效,因此值得在癌症患者中進一步研究。

IRE1α抑制劑:IRE1α有兩個可靶向的酶結構域:激酶結構域和內啡肽酶結構域。IRE1α激酶抑制劑在多發性骨髓瘤異種移植模型中顯示出顯著的體內療效。IRE1α激酶抑制劑KIRA8或AMG-18,抑制多發性骨髓瘤生長,並增強這些腫瘤對已建立的一線藥物,蛋白酶體抑制劑硼替佐米和免疫調節藥物來那度胺的反應。

IRE1αRNase抑制劑,包括B-I09、STF083010、MKC3946和MKC8866,已在乳腺癌、前列腺癌、黑色素瘤、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和CLL的小鼠模型中進行了廣泛的試驗。B-I09已被證明是一種安全和選擇性的IRE1αRNase抑制劑,適合在體內使用。B-I09抑制CLL小鼠模型中的白血病生長而不引起全身毒性,並與FDA批准的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劑ibrutinib協同作用,誘導B細胞白血病、淋巴瘤和多發性骨髓瘤的人類細胞系的凋亡。

PERK抑制劑:PERK抑制劑GSK2606414和GSK2656157抑制不同癌症的人類異種移植模型中的腫瘤生長。GSK2656157還可使結腸癌細胞對5-氟尿嘧啶(5-FU)化療藥物敏感。有趣的是,在免疫原性肉瘤小鼠模型中,GSK2606414可激活T細胞功能並增強對PD-1阻斷的反應。儘管療效顯著,但PERK抑制對胰腺產生嚴重的毒性作用,並顯著抑制胰島素的生成。

基於結構的設計和優化使化合物AMG44和AMG52被認為是有效和高度選擇性的PERK抑制劑。這兩種化合物在體內具有良好的藥代動力學特性和耐受性,需要進一步的臨床前和臨床研究來評估它們與細胞毒性藥物或靶向治療相結合的抗腫瘤療效和潛在副作用。

eIF2α抑制劑:ISRIB是一種有效的eIF2α抑制劑,通過激活eIF2B來抑制eIF2α磷酸化的影響。當作為一種單一的藥物使用時,ISRIB能顯著抑制PTEN缺陷和MYC過度表達的前列腺癌進展,延長帶瘤小鼠的生存期。重要的是,單用ISRIB可在治療3周後導致晚期前列腺腫瘤消退,而無明顯副作用。

BiP抑制劑:在各種小鼠腫瘤模型中,BiP抑制劑KP1339誘導大範圍ER應激和免疫原性細胞死亡。KP1339的I期研究顯示,38例轉移性神經內分泌腫瘤、非小細胞肺癌(NSCLC)或結腸癌患者中有10例疾病穩定,並且具有可接受的耐受性。

HA15是另一種以BiP為靶點的化合物,在黑色素瘤的異種移植模型中,HA15誘導了顯著的抗腫瘤作用,並且有效地減緩了BRAF抑制劑耐藥的黑色素瘤,沒有主要的副作用。

展望

持續性內質網應激是腫瘤的一個新特徵,它是由TME中的多種代謝和致癌異常因素引起的,這些異常擾亂了腫瘤細胞和浸潤性免疫細胞的蛋白質摺疊穩態。活躍的內質網應激反應使腫瘤細胞適應致癌和環境挑戰,同時協調不同的免疫調節機制,促進腫瘤進展。

以內質網應激反應為靶點可以在增強抗腫瘤免疫的同時破壞腫瘤細胞的某些攻擊性特質。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對內質網應激傳感器或UPR反應的調節,會使侵襲性腫瘤對細胞毒性藥物、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更加敏感。更大規模的臨床前研究以及對臨床試驗樣本的回顧性分析,有助於發現有效的UPR靶向聯合治療,以獲得防止癌症進展和/或復發的持久反應。

參考文獻:

1.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signals in the tumour and itsmicroenvironment. Nat Rev Cancer. 2020 Nov 19.

2. HSP90/AXL/eIF4E-regulated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as an acquiredvulnerability in drug-resistant KRAS-mutant lung cancer. Oncogenesis. 2019 Sep; 8(9): 45.

3. Stress relief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implications for the ERstress response in tumor immunity.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 2020 Oct 26.

本文來自小藥說藥,作者小藥說藥。

相關焦點

  • 綜述: 腫瘤及其微環境中的內質網應激信號|ER|內質網|腫瘤|-健康界
    這些變化引發了一種持續的內質網應激狀態,這種狀態已被證明控制了癌細胞的多種促腫瘤屬性,同時動態地重新編程先天免疫細胞和適應性免疫細胞的功能。因此,ER應激傳感器及其下遊信號通路的異常激活已成為腫瘤生長和轉移以及對化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反應的關鍵調節因子。
  • 「多面手」乳酸調控之-腫瘤微環境
    腫瘤微環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近些年來備受科學家的關注,它是由腫瘤細胞、腫瘤相關的成纖維細胞(Cancer 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及其周圍的組織、免疫細胞、血管、細胞外基質等元素共同組成的。
  • 腫瘤突變形成促進腫瘤進展微環境
    腫瘤突變形成促進腫瘤進展微環境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9 9:59:43 日本國立癌症中心研究所/腫瘤探索研究與臨床試驗中心(EPOC)Hiroyoshi Nishikawa
  • 適者生存:骨髓源性抑制細胞如何在惡劣的腫瘤微環境中生存
    骨髓源性抑制細胞(MDSC)存在於大多數腫瘤患者中,是免疫抑制性腫瘤微環境(TME)的重要組成。然而,CBI只對某些類型的腫瘤患者有效。這種部分有效性可能是與TME(腫瘤微環境)中其它免疫抑制機制的存在有關。骨髓源性抑制細胞(MDSC)在幾乎所有腫瘤患者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達。這些未成熟的骨髓細胞是T細胞介導抗腫瘤免疫的有效抑制劑。它們來源於骨髓中的普通髓系原始細胞,在多種促炎介質的作用下積累,並通過趨化因子向TME募集。
  • 揭示腫瘤微環境中的巨噬細胞叛徒導致乳腺癌生長...
    腫瘤微環境指的是包含腫瘤的區域,這個區域與供養腫瘤的血管糾纏在一起,並得到免疫細胞、信號分子、成纖維細胞、常駐宿主細胞、淋巴管和一系列蛋白的支持。腫瘤微環境中的巨噬細胞並不是免疫系統吞噬入侵者的忠實士兵。相反,它們是陰暗的叛徒,幫助和教唆敵人:癌症。各種腫瘤都會積極地與它們的微環境接觸,這是一個強烈影響腫瘤進展和轉移的因素。
  • 【淋巴瘤微課】腫瘤微環境中MCL細胞對T細胞健康代謝和效應功能的...
    今天與大家分享今年ASH會議上報告的,關於腫瘤微環境(TME)中套細胞淋巴瘤(MCL)細胞對T細胞健康代謝和效應功能的損害(Poster 1114)的研究內容。 研究背景 MCL是一種侵襲性、不可治癒的B細胞淋巴瘤。
  • 食管鱗狀細胞癌腫瘤微環境的免疫抑制圖景|鱗狀細胞癌|巨噬細胞|...
    癌症免疫治療已經徹底改變了癌症治療的方式,免疫治療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腫瘤微環境(TME)免疫景觀的全面理解。單細胞轉錄組分析提供了一種方式,全方面研究這些腫瘤微環境(TME)中的免疫細胞。癌症免疫治療已經徹底改變了癌症治療的方式,免疫治療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腫瘤微環境(TME)免疫景觀的全面理解。單細胞轉錄組分析提供了一種方式,用於全方面研究這些腫瘤微環境(TME)中的免疫細胞。  本研究納入7例病理診斷為ESCC的患者進行單細胞RNA-seq分析,手術切除後立即獲得配對的、新鮮切除的ESCC腫瘤和鄰近食管組織。鄰近組織離腫瘤組織至少5cm。
  • 腺苷抑制類腫瘤免疫微環境調節藥物(三) :CD39抑制劑
    研究發現,腫瘤免疫療法響應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腫瘤微環境中存在抑制免疫細胞的物質,其會導致腫瘤細胞逃脫免疫細胞的殺傷。腺苷就是腫瘤微環境中產生腫瘤免疫抑制的重要物質之一,其通過與A2a受體的結合抑制免疫細胞的免疫活性。而在腺苷的產生過程中,有兩個重要的關鍵環節:1.
  • 【論腫道麻】抗氧化劑與活性氧在腫瘤中的複雜相互作用
    Harris等人在《Trends in Cell Biology》雜誌上發表了題為《The Complex Interplay between Antioxidants and ROS in Cancer》的綜述,介紹了ROS的類型及其在促癌和抗腫瘤中的作用,並討論了對腫瘤發生過程中內源性和外源性抗氧化劑的最新進展,以及轉錄因子NFE2相關因子2(NRF2)異常激活抗氧化程序對腫瘤發生和轉移的影響。
  • 惡病質在腫瘤轉移中的作用
    該機制似乎在腫瘤惡病質中也發揮作用,因為胰島素抵抗或胰島素信號中斷會導致腫瘤模型的惡病質。此外,在結腸腫瘤惡病質模型中使用胰島素增敏劑羅格列酮治療可延緩體重減輕和厭食。有趣的是,腫瘤分泌胰島素生長因子結合蛋白(IGFBP)的同源物ImpL2,可誘發全身性代謝功能障礙和肌萎縮。因此,在腫瘤環境下,紊亂的胰島素信號傳導可降低肌肉含量和功能。
  • 腺苷抑制類腫瘤免疫微環境調節藥物(一) :A2aR拮抗劑
    CD39-CD73-A2aR通路,來源於參考資料[1]腺苷抑制類腫瘤免疫微環境調節藥物主要基於CD39-CD73-A2aR通路開發。在這一通路中,腺苷(adenosine)貫穿整個環節,同時也是也是造成免疫細胞免疫應答不佳的罪魁禍首。
  • 北京大學侯仰龍《Science》納米酶「解鎖」腫瘤微環境,強化治療
    主要原因是同一腫瘤在基因型和表型之間存在差異,導致腫瘤細胞對藥物的敏感性,生長速度,侵襲能力,預後以及其他方面不同。基於腫瘤異質性的更準確的聯合療法可以充分發揮最大作用,產生最小的副作用,並避免發生多藥耐藥性。近來,在臨床應用中已經非常提倡組合療法。例如,同時施用兩種或多種治療劑將調節參與腫瘤進展的不同信號傳導途徑,帶來許多優點,包括協同反應,降低的耐藥性和緩解的副作用。
  • 胖是禍害,科學家首次發現肥胖會重塑腫瘤微環境代謝
    不過呢,既往的研究都主要集中於癌細胞本身,對於肥胖所誘導代謝變化如何影響腫瘤微環境(TME),還從未有報導出現。腫瘤的特徵之一就是對營養的極大需求,考慮到實體瘤內供血有限,癌細胞對營養物質的高消耗,是否會搶佔其他細胞,尤其是抗腫瘤免疫急需的T細胞的營養配額呢?
  • 北京大學《科學》納米酶「解鎖」腫瘤微環境強化聯合治療乳腺癌
    例如,同時施用兩種或多種治療劑將調節參與腫瘤進展的不同信號傳導途徑,帶來許多優點,包括協同反應,降低的耐藥性和緩解的副作用。因此,開發多模式腫瘤協同治療系統對提高乳腺癌的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然而,設計在腫瘤中精確發揮其活性而不對周圍正常組織產生脫靶毒性的納米酶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11月末,北京大學侯仰龍教授團隊報告了一種通過納米酶(Ag2S@Fe2C-DSPE-PEG-iRGD)和腫瘤血管正常化相結合來破壞腫瘤的協同增強策略,這種策略基於腫瘤微環境(TME)的「解鎖」 (圖1)。
  • NK細胞基礎生物學:抗腫瘤和腫瘤免疫
    同樣,NKG2A受體抑制NK活性,而NKG2D信號傳導激活信號,通過與腫瘤細胞上選擇性表達的特定應激誘導配體(MICA、MICB和病毒UL16結合蛋白)結合,啟動細胞毒活性。   腫瘤微環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在腫瘤細胞逃避 NK 細胞免疫監視中起著重要作用。TME是一種破壞正常血液供應和血管生成的環境,並通過基質、代謝和免疫抑制等機制的激活而誘導低氧環境。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攜手華大揭示原發和復發肝癌腫瘤微環境差異...
    該論文運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系統地展示了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環境的差異,揭示了早期復發肝癌特徵性免疫圖譜和免疫逃逸機制,為靶向肝癌免疫微環境為基礎的治療新策略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新思路。肝癌術後復發是影響患者長期生存的主要原因,因此,探索肝癌的復發機制,解析復發肝癌的免疫微環境,進而尋求有效的靶向免疫幹預策略,已成為進一步提高肝癌病人總體生存率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 【CSCB2021】分會場介紹—S06 細胞工程與腫瘤&S07 腫瘤幹細胞與微...
    報告題目:LTR衍生、肝癌特異lncRNA在肝癌中的作用和分子機制研究S07 細胞極性與可塑性細胞極性與可塑性均為細胞生命的基本活動。細胞極性建立維繫細胞結構,細胞器、蛋白質和細胞局域化功能的不對稱分布,並在生理和病理過程中動態改變。細胞可塑性是細胞響應細胞內/外源信號塑造其結構形態, 行為和功能表型。細胞極性與可塑性在生理過程如細胞增殖, 分化, 遷移細胞命運決定發和胚胎發育,細胞極性和可塑性的異常與許多疾病如癌症、腫瘤轉移、炎症和免疫失調等疾病密切相關。這二個主題也是細胞生物學領域所重點關注的研究方向。
  • 腫瘤進展和轉移擴散中的免疫串擾
    此外,腫瘤細胞通過分泌和上調免疫調節因子從而增強免疫抑制,刺激基質細胞及免疫細胞深化慢性炎症環境。這種慢性激活的炎症信號不僅抑制了適應性免疫反應,並且同時通過細胞外基質(ECM)重塑,血管生成因子、生長因子、免疫調節因子的釋放增加從而支持腫瘤的生長。
  • 納米技術重編程腫瘤免疫抑制微環境、增強免疫檢查點阻斷抗體功效
    舉報   免疫檢查點阻斷抗體(ICB)可以阻斷抑制性檢查點(如CTLA-4、PD-1),從而恢復有效的T細胞功能,在多種腫瘤的臨床治療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STEEP介導STING出內質網並激活信號通路
    STEEP介導STING出內質網並激活信號通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2 13:48:07 丹麥奧爾胡斯大學Sren R. Paludan研究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