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7日)多家企業在《深圳特區報》發布聯合聲明,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與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籤署了收購協議,完成對榮耀品牌相關業務資產的全面收購。出售後,華為不再持有新榮耀公司的任何股份。
聲明表示,此次收購既是榮耀相關產業鏈發起的一場自救和市場化投資,能最大化地保障消費者、渠道、供應商、合作夥伴及員工的利益;更是一次產業互補,全體股東將全力支持新榮耀,讓新榮耀在資源、品牌、生產、渠道、服務等方面汲取各方優勢,更高效地參與到市場競爭中。
對此華為也在官網發布聲明:
這是榮耀相關產業鏈發起的一場自救行為。
隨後,榮耀品牌的總負責人趙明,微博認證從 "華為榮耀業務部總裁" 變更為 「榮耀終端有限公司 CEO」。
至此,從九月便開始流傳的沸沸揚揚的華為出售榮耀一事便已成定局。
事實上,榮耀對於華為來說也是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的。去年華為的總營收達到了8537億元,而其中消費者業務,換句話來說,賣手機的營收達到了總營收的55%,換算過來,消費者業務的營收一共是4673億元。而其中有900億的收入全部來自於榮耀所做出的貢獻。
那麼,為何還要售賣榮耀?
一、晶片的短缺妨礙手機業務繼續發展
眾所周知,華為手機和榮耀手機的一個很大的賣點,就是搭載了華為海思自研的麒麟晶片。然而自從9月15日,美國對於華為晶片禁令正式生效之後,華為手機晶片供應被全面切斷,這給華為手機業務的發展帶來諸多不確定因素。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甚至用了「絕版」來形容麒麟9000晶片,因為這很有可能成為麒麟高端晶片的最後一代。並且,自此之後,華為在很長時間內都不會再有高端晶片的補充。
在資源如此緊張的情況下,華為的高端麒麟9000晶片也只能夠滿足華為P系列以及Mate系列的使用。那麼主打性價比的榮耀系列便就沒有晶片可用了。雙十一榮耀和華為雙雙啞火,小米和紅米霸榜成功,很大的原因就是華為產能不足造成的。
榮耀雖然佔據華為手機整體不小銷售份額,但是卻都是以中低端機型為主,無法為華為提供極大的技術貢獻。
二、需要資金「解解渴」
榮耀在原有的分工中室主打中低端市場,研發貢獻少,出售榮耀會獲取大量的資金,儘管華為不缺錢,但也足以「解解渴」用來研發晶片和運營,還可以解決近萬名員工的生計問題。
三、與友商深度捆綁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合作夥伴接盤榮耀對於華為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不但沒有壯大任何對手還和友商更加深度的合作與捆綁。
如果出售給其他競爭對手,不僅會削弱自己的競爭力,並且難免會有與榮耀站在對立的一天。
四,沒有限制,更加自由
以往在華為內部,華為和榮耀在產品定位、供應鏈方面經常出現內部打架的情況,而為了保留華為品牌的高端屬性,榮耀手機在走向高端方面往往受到限制。但如今獨立,榮耀擺脫了這一桎梏。
脫離華為,沒有了限制,榮耀可以在元器件的使用上更加大膽,更加自由,縮小與其他品牌的差距。增強自己的競爭力,從而進一步發展成中高端機型。並且榮耀接納第三方供應鏈後,產品將會激發出更多可能性。
而對於屬於「富二代」創業的榮耀,有著強大的供應鏈體系,可以完全不用擔心供貨問題。
五,新榮耀若獨立上市,將創造更大價值
據媒體翻查工商資料發現,華為近期申請了榮耀視頻、榮耀花粉、榮耀錢包等眾多商標。分別涉及教育娛樂、科學儀器、金融物管等。這也引發了大家猜疑,很有可能是為榮耀獨立上市作準備。
雖然榮耀脫離華為,沒有了華為的品牌效應。但如若榮耀可以獨立上市,那麼榮耀採購零部件或將不再受禁令影響,可以購買高通、聯發科晶片,更有利於產品更新換代創造更大的價值。
所以總而言之,為求生存,榮耀出售實際是業內早已「預見」的結果。因為剝離榮耀,對於華為和產業鏈來講都是雙贏的局面。這場自救將給榮耀帶來新的機遇,但前方的道路依然堅信。未來的榮耀會怎麼樣,時間會是最好的檢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