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日益普及濫用問題引關注 你的臉刷明白了嗎?

2020-12-18 人民政協網

最近,隨著「94歲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為躲人臉識別戴頭盔看房」等事件的發生,讓人臉識別頻上熱搜,技術濫用問題引發廣泛關注。

隨之,一些傳言也「悄然出動」:人臉識別系統任何機構想裝就能裝?戴口罩就無法進行人臉識別?在手機銀行上設置人臉識別功能,會增加銀行卡被盜刷的風險……這些說法到底是真是假?

傳言一:人臉識別系統任何機構都能裝

真相:需符合相關規定,不是想裝就能裝

如今,人臉識別技術被應用到越來越多的場景中,購物、打卡、解鎖、出行,甚至在一些地方連取廁紙都離不開它。隨著人臉識別系統日益普及,我們也逐漸對「潛伏」在身邊的攝像頭習以為常,但這一設備真的任何機構都能裝嗎?

「雖然目前我國法律法規對於在消費領域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未予以禁止,但是相關文件都強調了信息收集要『合法、正當、必要』且需要徵得當事人同意;信息利用要確保安全,不得洩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被侵害時,侵權方需承擔相應責任。」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網絡攻防對抗研究所所長閆懷志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機構在使用人臉識別系統獲取個人信息時,應當符合『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而不是想裝就能裝。」

「人臉識別技術本是一種通用技術,可以被用在不同的行業或領域。」閆懷志認為,正是由於這一技術特性,很多機構就以視頻監控為名,先通過設置攝像頭來獲取人臉信息,然後通過後臺運行的系統,在未經當事人許可的情況下,進行人臉識別,甚至通過人臉識別出來的身份信息進一步在網絡空間中實現個人數字畫像,這樣就可能對個人信息和隱私構成侵害。

傳言二:戴口罩就無法進行人臉識別

真相:相關識別設備已經投入使用

出於疫情防控需要,如今多數人外出時,都習慣戴上口罩。不過,網上有種說法,必須要把口罩摘了,才能順利通過人臉識別,真的要這麼麻煩嗎?

「戴口罩、帽子、墨鏡等物品,確實會導致人臉識別精度降低,但技術上對此並非束手無策。」閆懷志認為,從技術上來看,可以採用人臉全局特徵與局部特徵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人臉識別,輔以未遮擋部位的三維數據來進行三維人臉識別。

此外,據報導,為適應疫情防控信息化管理,多地已在不同場合應用人臉識別測溫機,被測者即使戴口罩,該設備也可以完成人臉識別。例如,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現場設置的智能防疫安檢門,即便在監測對象化妝、戴眼鏡、戴口罩等情況下,也能憑藉人工智慧算法實現測溫、人臉識別。

傳言三:設置人臉識別會增加銀行卡盜刷風險

真相:支付場景識別精度極高,難以盜刷

目前,很多手機銀行支持「刷臉」轉帳,有人擔心這一設置,會增加銀行卡被盜刷的可能。這種擔心是否有必要呢?

「人臉識別的應用場景,通常包括消費及安防兩大類。消費類場景對人臉識別技術精度要求極高,涉及手機銀行「刷臉」支付的場景識別率通常在99.99%以上,他人難以實現盜刷。」閆懷志表示,「同時,除了人臉識別之外,要在手機銀行上完成轉帳,還需要手機號、密碼等信息,這些信息為線上支付構建了更安全的防護網。因此,手機銀行人臉識別的安全性非常高,用戶們大可不必過於擔心。」

傳言四:現有技術無法識別「整容臉」

真相:整容可識別 毀容不可識別

有傳聞稱,人臉識別技術,無法對整容後的面部進行識別。事實真是如此嗎?

「人臉識別技術目前已達到工業化、大規模應用標準,簡單整形、化妝等常見的識別難題早已被攻克,機器系統的識別能力已超過人類。因此,能否實現整容後識別,要看整容後面部特徵的改變程度。如果只是進行美容式整容,如墊高鼻梁、收縮下巴或割雙眼皮等,當前技術完全可以做到精準識別;但如果是因為事故導致大面積毀容,人臉識別就無能為力了。」閆懷志表示。

延伸閱讀

拿起法律武器,保護隨時可能「丟」的臉

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普及,與其他個人信息一樣,人們也開始擔心人臉信息的洩露問題。因為它一旦被洩露,便無法挽回。在「刷臉」時代,我們該如何保護好自己的「臉」呢?

首先,來了解下人臉識別技術的原理。

閆懷志介紹道,生物識別技術,如指紋識別、虹膜識別或人臉識別等,在驗證主體身份方面已得到廣泛應用。其中,人臉識別技術自上世紀70年代問世以來,歷經半個世紀,已成為計算機視覺和生物識別領域研究和應用熱點之一。其技術原理,就是使用多種測量方法和技術掃描人臉,來識別或驗證圖像或視頻中的主體身份。

實用的人臉識別系統,通常由人臉檢測、人臉對齊、人臉表徵以及人臉匹配等模塊構成。傳統的人臉識別方法高度依賴人工設計的識別特徵與機器學習技術,近年來,更新後的人臉識別技術則主要利用基於卷積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方法。

閆懷志認為,由於人臉識別採用的是非接觸式採集和無感識別技術,個人很可能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就被採集了臉部信息。人臉、指紋等個人生物數據,與個人基因數據、健康數據一樣,是需要被特別保護的特殊類型個人信息。在我國現行法律、法規中,《民法典》《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數據安全法(草案)》等均對公民臉部信息在內的個人信息保護做出了明確規定。

閆懷志還表示,技術本身是中立的、無辜的,但使用技術應該在一定的規則和範圍內。保護個人人臉、指紋等隱私數據,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光靠個人努力是遠遠不夠的。

「當然,個人也應當加強個人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意識。在自己知情同意的情況下,以『最小化原則』向外界提供所需信息。如果發現個人信息被惡意利用或被洩露,則應勇敢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閆懷志建議道。

相關焦點

  • 人臉識別日益普及濫用問題引關注 你的臉刷明白了嗎
    人臉識別日益普及 你的臉刷明白了嗎最近,隨著「94歲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為躲人臉識別戴頭盔看房」等事件的發生,讓人臉識別頻上熱搜,技術濫用問題引發廣泛關注。隨著人臉識別系統日益普及,我們也逐漸對「潛伏」在身邊的攝像頭習以為常,但這一設備真的任何機構都能裝嗎?「雖然目前我國法律法規對於在消費領域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未予以禁止,但是相關文件都強調了信息收集要『合法、正當、必要』且需要徵得當事人同意;信息利用要確保安全,不得洩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被侵害時,侵權方需承擔相應責任。」
  • 人臉識別日益普及 你的臉刷明白了嗎
    視覺中國 圖最近,隨著「94歲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為躲人臉識別戴頭盔看房」等事件的發生,讓人臉識別頻上熱搜,技術濫用問題引發廣泛關注。隨之,一些傳言也「悄然出動」:人臉識別系統任何機構想裝就能裝?戴口罩就無法進行人臉識別?
  • 人臉識別被濫用 拿個廁紙都要刷臉!
    進小區刷臉、去看房刷臉、打車刷臉、註冊APP刷臉、甚至取個廁紙還需要刷臉,你碰到過嗎?這些真有必要嗎,還是人臉識別被濫用了?處處要「刷臉」,取廁紙也不放過近日,東莞某公廁取廁紙竟然需要人臉識別,媒體報導後,雖然該設備終止使用並改用常規的方式免費提供紙巾,但還是引發網友熱議。
  • 人臉識別濫用引爭議 人臉信息安全誰來保障
    近日,備受關注的「人臉識別第一案」一審公開宣判——杭州市民郭兵訴杭州野生動物世界一案中,法院判決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刪除其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第一案」的落槌,再度激起對人臉識別等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安全話題的討論。如何讓人臉識別即便捷、又安全,成為社會各方的關注焦點。
  • 「人臉識別第一案」引關注 人臉識別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
    「人臉識別第一案」引關注 人臉識別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 2020-11-23 10:00:37 來源:北京青年報 11月20日,被稱為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的杭州市民郭兵訴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有限公司一案宣判
  • 濫用存風險,人臉識別應用需要有尺度
    智能製造網訊 不用帶鑰匙,刷臉就能開門;不用帶錢包,刷臉就能支付;不用再打卡,刷臉就能考勤……如今,人臉識別在人們生產與生活中的應用,正變得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多樣。而刷臉的日益普及,雖然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捷性,但與此同時也暴露出不小的信息安全隱患。在此背景下,未來人臉識別的成熟應用還需保持理性和尺度。
  • 人臉支付、刷臉賣房……人臉識別的喜與憂在交替上演
    背後的原因是售樓處的人臉識別系統。一些地產售樓部開始使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客戶比對,以防「飛單」,而頭戴頭盔的男子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臉。據了解,目前有80%以上售樓處安裝有人臉識別系統,有些開發商把人臉識別系統用於判客,以此識別購房者的類型。這讓刷臉再次成為爭議的漩渦中。
  • 被濫用的人臉識別?
    男子戴頭盔看房的視頻截圖也有94歲、已無法站立的老人,被抱著湊到攝像頭前「刷臉」——在上周末的一條熱點新聞中,湖北廣水94歲老人為辦理社保卡激活業務, 不得不被親友抬到銀行進行人臉識別。回答人臉識別是否被濫用的問題前,我們先看看是誰在用人臉識別,怎麼用的。目前,人臉識別的使用者主要有以下幾類主體。
  • 上班打卡刷臉、進出公園刷臉、收快遞刷臉……人臉識別深陷爭議...
    來源:券商中國作者:杜曉彤 李穎超 上班打卡刷臉、進出公園刷臉、回到小區刷臉、收取快遞刷臉……不知不覺間,人臉識別設備已經侵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近兩年來,人臉識別技術的迅速普及也使得相關實踐運用泛濫,引起了部分用戶的反感以及監管層面的關注。今年12月1日,天津通過的一項信用條例首次提出禁止相關單位採集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多位律師認為,這將對其他地方形成示範性作用。
  • 以司法裁判向濫用人臉識別說不
    史洪舉  以鮮明的裁判態度為個人撐腰,也讓經營者、管理者認識到「別人的臉不是你想用就能用」  近日,「人臉識別第一案」一審宣判。  2019年4月,遊客郭兵支付1360元購買了野生動物世界雙人年卡,確定指紋識別入園方式。後野生動物世界將年卡客戶入園方式從指紋識別調整到人臉識別,簡訊通知郭兵入園識別系統更換,要求激活人臉識別系統,否則無法入園。此後,雙方就入園方式、退卡等事宜協商未果,郭兵於是提起訴訟。由於涉及人臉等個人生物識別信息採集、使用等問題,這起案件受到輿論廣泛關注。
  • 華訊投資張巖:人臉識別靠譜嗎?國內出現「嚴監管」信號
    華訊投資張巖了解到,近5年來普及的新技術中,要說因為安全性而導致發展受到局限的,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人臉識別。現在進小區刷臉、去看房刷臉、打車刷臉、註冊APP刷臉、甚至取個廁紙還需要刷臉,你碰到過嗎?這些真有必要嗎,還是人臉識別被濫用了?……不知不覺間,人臉識別設備已經侵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臉識別真的靠譜嗎?
  • 「人臉識別」普及需要怎樣的邊界
    「人臉識別」引發的關注和質疑由來已久。由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機構發布的《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顯示,九成以上受訪者使用過人臉識別,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因為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
  • 「人臉識別系統」不可濫用
    近日,家在北京亦莊榮華街道某小區的周晗(化名)對記者反映,她們小區要求每個居民都要進行人臉信息採集,同時小區門禁也將由刷卡改為刷臉出入。據周晗稱,上述亦莊某小區從今年6月份就下發通知要求居民辦理人臉識別,但因為業主抵制聲音較大,現在都沒有全部完成。
  • 央視新聞:「刷臉」時代 你的人臉信息安全嗎?
    購物時「刷臉」支付、用手機時「刷臉」解鎖,進小區時「刷臉」開門……如今,越來越多的事情可以「刷臉」,用人臉識別技術來解決。 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使用過人臉識別,不過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經因為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那麼「刷臉」時代,我們的人臉信息安全嗎?
  • 刷一下臉,你的房子就成了別人的!清華教授:堅決對人臉識別說「不」!
    售房者:問你個問題,上次刷臉是查檔嗎? 韋遠鵬:查檔、網籤一起。 售房者:網籤是什麼? 售房者:你原來不是說查檔嗎,那你為什麼要搞過戶? 韋遠鵬:因為買家的貸款可能貸不了那麼多,我們要做抵押貸給他。
  • 「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上訴 逛動物園刷臉有必要嗎?
    「一審判決對人臉識別濫用的警示作用不明顯,現在杭州野生動物世界依舊強制消費者『刷臉』入園。」12月16日,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杭州中院已受理其上訴,二審將於12月29日開庭。人臉信息較於其他個人信息有何特別之處?為何企業爭相落地人臉識別應用?使用人臉識別這種個人生物信息的邊界在哪裡?
  • 人臉識別系統想裝就能裝?整容後無法識別?媒體解讀熱點傳言
    視覺中國 圖最近,隨著「94歲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為躲人臉識別戴頭盔看房」等事件的發生,讓人臉識別頻上熱搜,技術濫用問題引發廣泛關注。隨之,一些傳言也「悄然出動」:人臉識別系統任何機構想裝就能裝?戴口罩就無法進行人臉識別?
  • 你的人臉信息只值5毛 人臉識別雖好但應謹防被濫用
    對,你沒看錯,只花5毛就能買到一份人臉信息。當下,用戶信息和個人隱私洩露現象非常普遍,但萬萬沒想到,人臉信息也近乎處於「裸奔」狀態,甚至自己完全被蒙在鼓裡,想想都很可怕。人工智慧應用落地,最典型的當屬人臉識別。近年來,火車站、酒店、部分小區、學校、購物支付等場景,都能靠刷臉搞定,而且發展態勢非常迅猛。
  • 看動物要刷人臉?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開庭,無數張「臉」期待整頓亂象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洪恆飛 黃齡億 科技日報記者 江耘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近日在杭州開庭。「臉」如何受保護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案件起因是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將入園方式從按指紋改成「刷臉」,因不願意使用人臉識別入園,浙江理工大學副教授郭兵將其告上了法庭。該案也成為國內消費者起訴商家「人臉識別第一案」。6月15日,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此案,將擇期宣判。
  • 人臉識別技術被濫用應該要怎樣做才能避免?
    任何一個新興的事物發展都會遇到一定的阻力,也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人臉識別技術也是如此。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快速發展,刷臉時代已經全面到來,在當前人臉識別技術被濫用,從而引來很大的爭議,為什麼人臉識別技術被濫用?應該要怎樣做才能避免?人臉識別系統是一種以人臉識別技術為核心的新型生物識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