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每天不斷有各類謠言相繼傳出。
「注意!每天早上出門前記得一定要做的事——用鹽水漱口!鍾南山院士建議鹽水漱口防病毒!」
「明天下午四點到四點半不要出門,政府將安排飛機灑消毒藥水,請相互轉告!」
「一線醫生的內部配方:板藍根+燻醋 『黃金組合』能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
每天刷微信時,總能看到朋友圈裡有這樣一群「一線防護人員」樂此不疲地轉發著各類關於疫情的「小道消息」。
一條條謠言的流出,讓許多人本就緊張的心情變得更加恐慌。在謠言的恐嚇下,不少人帶著將信將疑的心態將不實信息進行了轉發和傳遞,令謠言在人群中進一步發酵……
於是乎,不少官方平臺只得定期發布相應的「闢謠貼」,消除人們對疫情錯誤的恐慌。謠言的流傳不僅極大地消磨了群眾抗疫的信心,更加佔用了抗疫平臺的社會資源。
(註:本文闢謠均來自丁香醫生)
那麼,謠言的始作俑者,那些製造謠言的人究竟是一種什麼心理呢?當謠言流傳出來之後,為什麼有些人特別容易相信謠言?
謠言的背後,藏著的是什麼?
在疫情期間,即便人們只是宅在家裡,也依舊無法阻擋疫情所引起的社會恐慌。自從疫情爆發以來,人們每天眼看著確診人數不斷上漲,社區街道的防控消殺力度不斷加大。緊接著,人們開始陷入焦慮,開始瘋狂搶購各類防護用品,幾乎是一夜之間,各大實體店和網絡平臺的口罩、酒精被搶購一空……
其實,每當重大疫情爆發時或多或少都會出現搶購潮。在2003年的非典時期,一句「碘鹽可以防非典」的謠言,在全國範圍內颳起了一股瘋搶碘鹽的狂潮。
而今年1月31日深夜,一則「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消息傳出後,一夜之間線上藥店被迅速搶購一空,各大線下實體店也紛紛掀起了連夜排長隊的別樣景象。
在這場鬧劇中,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脫銷的不僅僅是「雙黃連口服液」,連「雙黃蓮蓉月餅」和獸用「雙黃連」也被搶光了。
第二天,官方發布消息稱,「抑制不等於預防!」並提醒「普通人請勿自行服用雙黃連口服液,運用中醫中藥,脫離辨證論治病都是不準確的!治病請遵醫囑」。
在這場搶購鬧劇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人們極度恐慌的心。其實靜下心來想想,大家便很快會發現,搶購雙黃連口服液行為的背後,是人們把「抑制」與「預防」劃上了等號。正如各類虛假的「防疫配方」一樣,這些認知上的錯誤很多人平時並不會犯,可為什麼在這個特殊時期,人們卻對這類消息失去了最起碼的判斷力呢?
一方面,人們在慌亂的情況下,注意力容易集中在緊急的點上,進而喪失一些基本判斷能力;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大部分人對於知識的掌握程度有限,容易被謠言鑽了「沒文化」的空子。而身處疫情當下的我們,更多的源於人本身對於死亡的恐懼。每日更新的死亡人數讓大家對這場不可控的疫情感到惴惴不安,面對這種沒有特效藥的新型冠狀病毒,人們迫切想要了解關於它的信息,這為謠言的滋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間。
而謠言本身通常具有以下特性:有一定的真實背景、總是打著「為你好」的名義、專業名詞頻現,讓人「不明覺厲」。以搶購雙黃連事件為例,在人們收到這則斷章取義的信息時,未必內心真的百分百認可它的真實性,但介於一夜之間席捲全國的搶購潮,許多人會不自覺地被「拉低智商」,在從眾心態的驅使下,按下了手中的轉發鍵。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中這樣寫到: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面對謠言所產生的巨大影響,許多人畏懼在這個時刻站出來「力挽狂瀾」,選擇了低聲附和。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被成為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也稱樂隊花車效應,是指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引導或施加的壓力),會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也就是指: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
而網絡上這類五花八門的謠言在最開始究竟又都是怎麼來的呢?
長時間壓抑的心情讓人急於找到一個突破口,重新獲得可控感。而在這個過程中,那些惶惶不可終日的失控者便開始斷章取義,格外關注事件的負面信息,進而把自己內心的恐慌、焦慮添油加醋地傳遞出去。他們通過這種方式獲得喪失的可控感,同時增強內心因失控而過度不安的自我認可感。這種行為是自私的,並對自己是沒有意義的,虛假的可控感不僅脆弱的不堪一擊,往往還會造成非常惡劣的不良印象,它讓恐慌情緒進一步在人群中擴散和蔓延,而在消息的傳遞過程中,似乎又更加「證實」了謠言的真實性,從而形成放大效應,成為一個惡性循環。
非常時期,我們能做些什麼?
面對不時作祟的疫情謠言,宅在家裡的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第一,科學識別各類信息。每天手機上都能收到各類關於疫情的信息:有的標題博人眼球,觸目驚心的一串串死亡人數簡直令人感到毛骨悚然。有的信息前言不搭後語,錯漏百出讓人感到不值一駁。在自媒體盛行的年代,如果不加篩選地對所有信息進行瀏覽,將極大地消耗我們的精力。在對信息的選取上,我們應將目光鎖定在各大權威平臺發布的信息,對於來源不明的信息做到不閱讀、不輕信。
第二,不輕易轉發。謠言的主要傳播方式便是轉發,轉發的過程中不僅對不實信息進行了擴散,同時還向人們傳遞了我們自己對於該信息的觀點——「我也覺得它是對的」。這種行為極易在朋友圈產生「自己人效應」,即對「自己人」所說的話更信賴、更容易接受。
謠言被轉發後,錯誤的認知導向會讓朋友中一群潛在的恐慌者緊隨其後,盲目跟風轉發,讓「自己人效應」進一步升級發酵,最終將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因此,非常時期,我們應儘量減少對來歷不明的信息進行轉發,做到科學防疫,不做謠言的傳播者。
文/黃馨舒荷 燕園心理團隊
話題:你知道哪些消息是謠言,來分享出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