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所長黃燕銘: 至少到明年一季度,大盤指數整體上還將呈現震蕩格局,橫盤震蕩時間「比你想的還要長」。
興證全球基金基金經理董理:比較看重科技股,對於消費股「比較糾結」。
匯添富基金副總經理袁建軍:中國股市在長期資金的持續流入下,有望改變「性格」,有望從「牛短熊長」真正邁向「健康慢牛」。
⊙許盈 記者 張豔芬 ○編輯 孫放
12月16日,在上海證券報社主辦的「中國證券業2021投研峰會暨2020上證報最佳分析師評選頒獎典禮」上,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所長黃燕銘、太平資產副總經理徐鋼、南方基金副總經理史博、廣發基金副總經理朱平、匯添富基金副總經理袁建軍、興證全球基金基金經理董理等嘉賓就A股能否在明年延續近兩年的漲勢,應採取怎樣的投資策略等展開圓桌討論。多數投研大咖認為,明年A股依然將呈現結構性行情,但對具體配置策略的觀點各不相同。
滬指橫盤震蕩時間「比你想的還要長」
A股能否實現年線三連陽,是圓桌討論環節一個有趣的話題。
黃燕銘表示,至少到明年一季度,大盤指數整體上還將呈現震蕩格局,滬指或在3100至3500點的位置橫盤震蕩。橫盤震蕩時間有多長?黃燕銘表示:「比你想的還要長,在這個位置大家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史博也表示,市場對明年的預期收益率不會太高。他分析稱:「過去兩年這麼高的回報率未必能夠長期持續,未來的(投資)回報率會逐漸向長期均值回歸。」
「站在當前時點看,經過兩年的上漲,一些處在優質賽道的優質公司的估值已經不便宜了,但投資者還能賺企業盈利增長的錢。」徐鋼認為,可堅守各行業的優質龍頭,並長期看好A股市場。
董理同樣認為,經過兩年的上漲,股票資產的吸引力已弱於去年和前年,但並不是說股票資產已經沒有吸引力了。他說:「去年和今年,估值為投資者貢獻了大部分收益。明年,企業的盈利增長或為投資者貢獻主要收益。」
袁建軍不對明年的市場持悲觀態度,他從三個因素分析道:「一是中國經濟從疫情影響中率先恢復,在今年初的低基數下預計明年的宏觀經濟會有不錯的增長,因此宏觀經濟大體是有利於股市的;二是流動性預計也不會出現特別明顯的收縮;三是風險偏好方面,大家對未來經濟發展非常有信心。」
朱平則以國際眼光展開比較,他用「巴菲特指數」(股市總市值與GDP之比)來衡量,表示美國現在是150%,而我國目前大約為80%。「從這個比例看,我們的市場還是挺『底部』的。」
科技股獲「多數票」,消費股上有分歧
參與圓桌討論的大部分嘉賓認為,明年依然是結構性行情。而對於具體的板塊配置方向,各位大咖的觀點並不一致。
徐鋼表示:「當前市場結構分化較為明顯,以消費、醫藥、科技等為代表的板塊已不便宜。隨著全球經濟的修復,估值較低、基本面有邊際改善的板塊,如保險、銀行和一些順周期板塊,有望出現修復行情,使得市場風格更加均衡。」
徐鋼認為,明年股票投資需要更加重視基本面,更加重視盈利增長的確定性,且更要防範業績增速不達預期的風險。對此,要認真研究和思考三個問題,即業績和估值的匹配性、長期市值空間和短期市值高度的匹配性,以及估值性價比的問題。
「保險資金的屬性,決定了保險機構追求的是長期、穩定、可持續的絕對收益。能支撐A股市場中長期向好的行業和企業,是我們長期投資的方向。」徐鋼說。
董理則表示,他比較看重基礎增速高的行業,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科技股,對於細分行業中估值合理、增速較快的科技類板塊,他會配置得多一些。他還表示,科技股中的一些賽道確定性高,沒有什麼大的技術風險節點。
對於消費股,董理表示「比較糾結」,原因是從增速和估值的匹配看,消費股裡可選的品類中能滿足他要求的並不太多。董理表示,他目前對消費股的配置比例相對較低,但家電等與周期強相關的板塊會比較不錯。
袁建軍表示,他看好賽道好、有持續成長空間的行業,如消費、科技、高端製造。消費方面,受疫情影響,部分行業提升了集中度,同時現在有很多新的消費渠道、新的消費品牌湧現;科技和高端製造更是如此。「我國有積極進取的企業家,再加上工程師紅利,所以說我們在技術迭代迅速的領域,往往能夠以很快的速度取得競爭優勢。」
朱平表示,股市機會分兩種:長期機會、短期機會。從長期機會看,A股排名前200位的企業長期創造了市場上大部分的財富,長期機會主要還是來自幾個行業。要看哪幾個行業的市值空間大,找到這些行業後,還需弄清其盈利模式能否「滾雪球」。
就短期機會而言,他曾做過研究和統計,發現每一年收益率最高的公司不是長期品種,幾乎都是「戴維斯雙擊」型的公司,但選出這種公司是比較難的。對於這類公司,朱平表示,首先要看到趨勢,看不到趨勢就不可能抓住節奏。
長期資金持續流入 有望改變股市「性格」
今年是權益投資發展的大年,A股投資者結構的變化所帶來的投資生態重塑,成了本次圓桌討論的一個熱點。
袁建軍表示,權益類基金的爆發式發展,是居民資產配置上的一個非常大的拐點。這單靠基金一個行業的努力是做不到的,它實際上是金融體系系統性變革帶來的,包括「房住不炒」、資管新規、整頓P2P等一系列的政策組合拳,帶動了資金流入。他認為,這種趨勢會持續。
「所以,中國股市在長期資金的持續流入下,有望改變『性格』,有望從『牛短熊長』真正邁向『健康慢牛』。源源不斷的相對長線的機構投資者進入資本市場,有助於改善其生態環境。對中國股市,長期看我還是持相對樂觀態度。」袁建軍說。
史博認為,目前最大的變化在於投資者的投資期限越來越長,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都越來越傾向於從理財和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看待市場。在這種趨勢下,對個股及行業研究的重要性明顯提高,機構投資者也會日益重視研究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