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不執著財經
前些年,我們國家為了緩解工薪階層的壓力,把個稅的起徵點從每月30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這意味著,當您的月薪達到5000元以上時,就意味著要納稅了。從目前情況看,在中國繳納個人所得稅的主要是工薪階層,佔比高達70%至80%,這也使個稅淪落成工薪稅。而在發達國家,5%的富裕家庭承擔起60%的個稅,所以,個稅在發達國家起到了調節社會貧富的作用,而在我國個稅調節貧富差距基本無法實現。
此外,我國的個稅的稅率是實行累進位的,在5%至45%之間,最高的稅率是45%。顯然,這個稅率也是偏高的,通常發展中國家的稅率在15%,而發達國家的稅率在20%。即使是在美國,個人所得稅也只有39.6%,但是美國有很多稅前扣除的項目,比如買房、子女教育、醫療費用支出等可以減半扣除的,實際上的稅率也只有25%左右。而像新加坡這樣的發達國家,個稅稅率也只在15%以下。
現在很多網友感到奇怪,既然工薪階層成為了繳納個稅的主力軍,那富人為什麼可以合理避稅呢?原因很簡單,工薪階層的工資收入是逃不掉的,必須按工資收入的比重繳納個稅。但是,富人則完全不同了,可以合理避稅。如某教授在外面講課之後,人家發給他講課費。還有一些專家為某報撰寫文章或出版個人書籍,合作單位就要給他稿費,這些本來都要交納個稅,但是都被刻意的忽視了。
更離譜的是,某些企業家和高管,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給自己「節稅」、「避稅」,當看到個稅最高稅率是45%,就故意不給自己發工資,平時他們所有的費用是可以單位報銷的,而他們的收入則到年底公司分紅提現。因為,我國的企業所得稅率只有25%,明顯低於個人所得稅。對於企業家和高管來說,只要繳納更低的企業所得稅,從而也可以降低了個人所得稅。所以,企業家和高管合理避稅的途徑和方法有很多,工薪階層要想漏交和不交個稅難度要更大。
面對很多企業家和高管平時不拿工資收入,到年底發獎金時可享受從原來45%降至25%的稅率。前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席黃奇帆提出建議,將個人所得稅最高邊際稅率從45%降至25%,他認為個人所得稅的稅率太高了,只有降低個人所得稅稅率才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而如果把個人所得稅的最高邊際稅的45%降至25%,這樣也可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促進居民消費。而我們認為,我國在1980年開始實現45%的個人所得稅確實也是合理的,因為當時企業所得稅為55%,現在企業所得稅已經降至25%,而個人所得稅率仍然在「照常徵收」。
此外,格力董事長董明珠就個人所得稅繳納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她建議提高個稅起徵點,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下的人是可以不交稅,有錢多交稅,沒錢就少交稅。這也可以讓更多的人願意花錢消費。她還認為,稅收水平不重要,公平更重要,如果每個人都在同一水平線上,就不會有高低的問題了。而我們覺得,繼續提高個稅起徵點很有必要,我國每年個人所得稅佔稅收總額的比重只有7%,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的國家20%的水平,對國內稅收總體影響不大,而適當的提高個稅起徵點,則能更好的讓利於民,這對於剌激內循環經濟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