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周的海外發布會後,10月30日下午,華為在上海舉行的Mate 40系列的中國區發布會,除了人民幣售價的揭曉,擁有"全球第一款5nm 5G SoC"光環的麒麟9000依然是此次發布會的焦點。
在麒麟9000的各種介紹和宣傳中,一定繞不開一個數字:153億,指的是在這塊指甲蓋大小晶片上集成了約153億電晶體。
事實上,幾乎每家廠商在推出新一代處理器時,都會強調其集成的電晶體數量,比如iPhone 12搭載的A14電晶體的數量是118億。
所以,同樣是臺積電的5納米製程,華為麒麟9000的電晶體數量比蘋果A14多了30%,工藝的先進性、電晶體數量、集成度等都為業界之最。
即使對晶片一無所知,你也能從廠商的態度感受到電晶體的重要性了。那麼,為什麼廠商這麼在意電晶體的數量?小到肉眼無法分辨的電晶體,到底有什麼用呢?
電晶體,針尖上的藝術
我們知道,麒麟晶片由華為旗下的華為海思設計,海思的英文名為HISILICON,其中的SILICON就是矽的英文,矽是多數微電子晶片的主要材料,而晶片則是由無數電晶體組成的。
數以億計的電晶體負責掌控電流開關,即電路中0與1的計算,也就是說,晶片性能的高低,與電晶體密切相關。
製造電晶體的材料,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矽了。雖然我們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沙子就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但要把沙子變成可用於電晶體製造的單晶矽,需要經過多次提純,有多純呢?10億個矽原子最多只能用1個雜質原子,純度為99.9999%。
提純後的圓柱狀單晶矽,也叫矽錠,重約100公斤,長這樣:
再把矽錠切割成一片一片的矽晶片,經拋光後,得到"晶圓"。隨著製造工藝的進步,晶圓的面積也在不斷增長,由最初直徑僅有50毫米,現在用於計算機或手機晶片的晶圓直徑已經達到了300毫米。
造出晶圓,製作電晶體的萬裡長徵才邁出了第一步。接下來,需要在晶圓上塗上光刻膠,再用紫外線將掩膜版的電路圖案經透鏡投影至光刻膠上,進行曝光,經過溶解、刻蝕、衝洗後,晶圓上就留下了設計好的圖案。
之後還要再給晶圓指定區域塗上光刻膠,曝光、清洗,再用離子轟擊晶圓,沒有被光刻膠覆蓋的區域就會被刻蝕掉,形成如下的凸起結構,至此,電晶體已基本完成。
當然,以上只是製作電晶體的主要步驟,實際的過程還要複雜得多。隨後是對電晶體進行電鍍,再在其上面創建金屬層以連接不同的電晶體,這些盤根錯節的電路網絡,就像是這個數字世界的高速公路網。
人類在納米級的結構上造出了最複雜、最精細的電路結構,堪稱針尖上的藝術。
華為Fellow(公司院士)艾偉
話又說回來了,麒麟9000所說的5nm製程,描述的又是什麼數值?
當我們談論晶片製程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要搞清楚這個概念,還是要從電晶體說起。電晶體的結構如下圖所示:
圖片來自回形針視頻
電流從源極(S)流入漏極(D),中間的柵極(G)相當於閘門,控制兩端電流的通斷,實現表示二進位的"0"和"1"。源極和漏極之間的距離,也就是柵極的寬度,影響著電流通過時的損耗,直觀體現為晶片的功耗、發熱等。
而我們前面也提到,電晶體的數量還決定晶片的性能,要實現更快的運算速度和更複雜的功能,又要塞進儘可能薄的機身中,就要求電晶體體積越小越好。
1992-1997年,製程工藝節點與柵極寬度對應
所以,從減小功耗和提升性能的角度考慮,柵極的寬度顯然是越窄越好,所以最初人們用製程描述柵極的寬度,但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製程的技術節點與理想的發展曲線不再匹配,今天我們談論的5nm、7nm等製程,已經不再與柵極的寬度掛鈎,是各家晶片製造廠商根據工藝改進和市場營銷需求各自進行的命名,不同廠商相同的納米製程也無法直接進行比較,比如英特爾的10nm就被普遍認為等效於臺積電和三星的7nm,因為三者實際上電晶體密度非常接近。
圖片來自虎嗅
因此,當有廠商宣布推出新的工藝節點時,我們可以理解為,這家廠商的工藝又有了進步。當然,臺積電的5nm確實是目前已量產的最先進位程。
理解了電晶體和製程兩個概念後,我們就能明白麒麟9000為何是當今手機工藝最先進、電晶體數量最多、集成度最高和性能最全面的5G SoC了。
麒麟9000的CPU相比驍龍865+提升10%的同時能效比提升25%;GPU搭載ARM架構最先進的G78微架構,在極小的晶片上堆上了24核,比上一代整整增加了一倍;NPU首次實現業界ISP+NPU融合架構,算力翻倍……這些傲人的參數背後,都離不開5nm製程工藝下的153億電晶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