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綜合報導】說到民辦大學,很多人心中首先可能會想到「三本院校」。但並不是每一所民辦院校都是三本,也有可能是「中國的斯坦福」。
據浙江在線12月7日報導,當天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長施一公發表演說,施一公表示,目前正在籌備中的西湖大學將在2018年成立,至2019年末,學校的師資力量將超過美國著名私利學校洛克菲勒大學。
施一公(圖:浙江在線)
施一公表示,在教師科研水平上,西湖大學很可能成為中國最傑出的大學之一,在尖端研究方面異軍突起;5年後,教師科研水平比肩東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成為亞洲一流,加入世界一流大學的團隊;15年後,在各項指標上和加州理工相媲美,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範圍內最好的大學之一。
西湖大學擁有強大的智囊團。據施一公介紹,西湖大學顧問委員會由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北京大學校長陳佳洱等學術上享有盛譽的全球頂級科學家組成。
中國民辦大學主要以盈利為主,缺少研究性民辦大學
作為功成名就的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為何要辦這所大學?據經濟觀察者網報導,教育部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5月30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879所,其中民辦的本專科院校共742所,佔比約為1/4。在過去,普通民辦大學大多遵循「以學養校」的發展模式,學校的經費主要來源於學費收入以及民間資本投入。許多民辦大學被功利的辦學政績與逐利的資本糾纏。一方面,民間資本渴求收益回報,另一方面,民辦大學常常被貼上高收費、低質量、三流學校的標籤。
據浙江在線報導,施一公指出,目前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為:營利性大學眾多,研究型大學缺失。他相信,中國民辦高等教育具有機制靈活,探索教改的特點,且校董會是最高決策機構。
按美國的民辦高等教育為例,公立大學保證公平,私立大學追求卓越。在美國的大學排行榜上,公立大學很難進入前20名。規模小而精,是美國私立大學的一個特點。如洛克菲勒大學,成立於1901年,只有75位教師的規模,但建立以來已經有2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出身其中。
在《中國青年報》先前的採訪中,施一公說:「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公平主要依靠公立大學實現,而科技的卓越則是由私立大學和公立大學共同保障,其中私立大學的貢獻更大一些。我國目前高等教育的公平和卓越主要體現在公辦大學,作為有十幾億人口的泱泱大國,應該有一批一流的非營利性的民辦大學來共同承擔這一社會責任。」
西湖大學假想圖(圖:浙江在線)
非營利性民辦學校
經濟觀察者表示,施一公此次辦學是模仿西方老牌私利大學,民間資本將以捐贈的形式進入西湖大學,西湖大學將成為中國嚴格意義上的第一所非營利性的研究型民辦高校。關於「非營利性學校」的界定,國家政策條款幾經修訂。依照舊《民辦教育促進法》的規定,民辦學校舉辦者 「取得合理回報」也被認定為「非營利辦學」。
今年9月1日開始正式施行的新《民辦教育促進法》對民辦學校進行了分類界定。新《民促法》將「學校存續期間舉辦者能否取得辦學收益、學校終止時能否分配辦學結餘」作為分類標準,將民辦學校劃分為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兩種類型。「不允許利潤分配是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的關鍵特徵」,北大中國教育財政研究所博士後王江璐向經濟觀察者網說。
最後,民間捐贈是西湖大學經費的主要來源,但如何保證社會捐贈持續穩定的投入,這是許多人關切的一個問題。王江璐向經濟觀察者網介紹稱,美國的私立大學大多有專業機構和團隊來負責管理、運作捐贈基金,並通過多種金融工具進行投資以實現增值保值。在這一點上,西湖大學可以學習美國私立大學的經費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