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最近都在問:「螞蟻金服為什麼暫停上市?」其實,螞蟻暫停上市既是國家監管要求,也是給網際網路巨頭的當頭棒喝!
在最近國家《反壟斷指南》的約談中,我們看到了27家巨頭的名字:
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美團、58同城、百度、奇虎360、搜狗、字節跳動、快手、滴滴、微店、新浪微博、多點、貝殼找房、拼多多、國美在線、餓了麼、小紅書、攜程、蘇寧、同程、貝貝網、雲集網、蘑菇街、興盛優選、唯品會。
這是前所未有的大變局!更多的創新,更多元化的網際網路格局,已經曙光初現。
我們不要忘了,1998年美國反壟斷制裁微軟,因為微軟一家獨大,其它公司無從發展。此後,谷歌、Facebook等一大批巨頭拔地而起。
作為國內的網際網路巨頭,「阿里系」看起來只有三個字,但其內部架構是非常複雜的。有淘寶網、天貓商城作為電商平臺負責GMV,有螞蟻金服負責收錢放貸,有餘額寶和ABS負責融資,有阿里雲作為底層基礎設施職稱。
總體來說,不拆分阿里巴巴集團就可能會面臨「跨產業壟斷」的情況,將使得自由市場競爭帶來的活力慢慢萎縮,進而阿里巴巴由一家創新型企業變成一家靠壟斷和價格歧視過日子的龐氏集團。
例如淘寶和京東、拼多多的電商競爭,就算京東、拼多多電商平臺做得比淘寶好,阿里系完全可以通過支付寶、餘額寶的資金優勢阻止大家使用京東平臺而不得不使用淘寶,支付寶是電商的核心樞紐,將所有的服務捆綁在他的支付渠道上,利用和銀行的綁定關係鎖死大家的消費行為。
因此,我認為有必要將阿里系進行拆分,將其按服務部門、支付渠道部門、資管部門、投資部門進行分解,獨立淘寶、支付寶和餘額寶,以加強其競爭性。
同樣,鵝廠TX是否也應該這樣?將其社交、支付和遊戲拆分,還有其引以為傲的龐大投資業務體系。
鵝廠TX雖然並未向阿里巴巴「學習」跨平臺壟斷操縱頭部企業,但是「鵝廠系」依靠巨大的社交流量使得大量的獨角獸企業紛紛前來抱腿,鵝廠也趁機拉攏了一大批戰略夥伴,一起來共同對抗競爭對手,一路攻城掠池,所向披靡。
當吃瓜群眾都能夠看懂的問題,監管機構或許也就只能選擇停止「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操作手法了。
圈外的朋友可能不知道,11月10日那天,國家突然放了一個大招:監管總局發布《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
大家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反壟斷指南》,它帶來的影響絕對不亞於一個核彈!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平臺型企業?說具體一點,平臺企業就是電商平臺、社交平臺、金融平臺、娛樂平臺等等平臺的統稱,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網際網路巨頭。
說得更直白一點,這就是一份反阿里、騰訊、美團、京東等巨頭壟斷的普法書。
從1994年中國接入第一條64K網絡專線開始,中國網際網路已經狂奔了26年。國家反壟斷的鐵拳為什麼在這個時候突然打下來?
因為巨頭們所作所為已經無法無天了!網友們歸納了網際網路巨頭的三宗罪包括:既欺負小微企業、還拉幫結派、最終利用輿論反施壓監管。
今年8月底,中央提出「雙循環」經濟發展驅動戰略。我覺得內循環的第一個核心點就是我們的人口結構和收入結構,所以說,這是第1個挑戰;第2個挑戰,是未來數年,比如3~5年,可能是一個貧富差距拉大和非充分就業長期並存的一個狀態。
而壟斷不就是拉大社會仇恨和貧富差距的罪魁禍首麼?
毫無疑問,在巨頭形成壟斷後,中小企業創新空間被死死壓制,很難有出頭之日。
而幾千萬中小企業,恰好就是穩定就業、創造社會財富的最大基地。
這些年,網際網路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在中國富豪榜裡,科技新貴們早已將製造、地產等富豪甩在身後。
然而,滾滾的財富背後卻隱藏著寡頭壟斷、財富分化、996等等太多諱莫如深的話題。
約談平臺型企業這些措施,與2017年起分拆明天系,海航系,安邦系,還有上周爆雷清華系、北大系並無本質上的異同,至少從監管層來看,反應出來的問題是一樣的。靠創新和科技兩面大旗的掩蓋,不能讓巨頭們一直胡作非為下去了,畢竟新暴露的問題連老百姓都能看得明明白白,闖紅燈一次兩次沒問題,一百次就一定要沒收駕照,甚至要停止上道。
在大數據時代,網際網路巨頭強制性地免費佔有了私人數據,這就意味著私人邊際收益大於社會邊際收益,即網際網路巨頭佔了私人的便宜。這很有可能引發外部性風險,損害經濟效率和社會福利。如果短時間內無法用技術的手段將私人數據私有化,那麼就必須將網際網路巨頭置於聚光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