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時代:當婚姻變得可有可無

2020-12-24 騰訊網

我們正在學習單身,並由此帶來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和室友因為作息時間爭吵三次後,23歲的陳弘決定離開合租生活。

新選定的房子在地鐵六號線草房站旁,這裡坐落著北京最大的商住兩用社區——北京像素。這片商住兩用LOFT建築群,樓體像是由一塊塊方形積木堆疊而成,外牆被粉刷成紅、綠、黃色。建築內部是一條長長的走廊,門與門之間排列緊湊。陳弘從房東手中租到一間50平方米的開間,月租4500元。陳弘看中這裡交通便利,可以直達他工作的東大橋,租金較城裡也更低廉。更重要的是,「一個人住省事又清淨」。

媒體將陳弘這樣的年輕人冠以「空巢青年」的名號,他們遠離家鄉、與父母和親人分居、單身且獨自租房居住。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艾裡克·克裡南伯格(Eric Klinenberg)曾在2012年出版著作《單身社會》,書中描摹了美國社會中的單身潮流。「超過一半的美國人正處於單身,而其中,3100萬人獨自生活,——這差不多佔到了美國成年人口的1/7。獨居人口佔到了美國戶籍總數的28%,這一比重使之成為美國最普遍的家庭形式,甚至超越了核心家庭的所佔比重。」

克裡南伯格認為,這一潮流正代表著美國自嬰兒潮以來最大的社會變革——「我們正在學習單身,並由此帶來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實際上,單身獨居在中國正變得流行。民政部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單身成年人口達2.4億,其中超過7700萬成年人是獨居狀態,預計到2021年這個數字將上升到9200萬。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副校長講座教授楊李唯君預計,到2050年,中國的獨居人數將增至1.33億,即每四戶中就有一個一人戶,佔比最大的獨居人群是城市裡的未婚青年。

選擇一個人生活

陳弘從初中開始寄宿,一間宿舍最多時有十二個人住。「十二個男孩子,吵吵鬧鬧,幾乎沒有個人空間。」2017年9月,陳弘來到北京實習。他希望,來到北京,他能擁有一處屬於自己的空間。

陳弘的實習工資並不豐厚,他也不好意思向爸媽要錢,於是在通州的村子裡租了一處公寓。公寓實際上是村民的自建房,一棟樓被分成幾十個相似的單間,以低價向打工者出租。陳弘的房間朝北,終日不見太陽,房間陰冷潮溼,白色牆面常年長著黑色黴斑。公寓遠離地鐵口,陳弘要坐一個半小時的公交車才能到位於國貿的公司上班。好景不長,隨著2017年大興新建村大火,陳弘所住的公寓被封停。陳弘無奈,只能搬到城裡。

陳弘的第二個住處是一套三居室,他的屋子是客廳隔斷,隔音效果並不好,但好在租金便宜。陳弘睡眠淺,對環境裡的聲音特別敏感。一起住的室友總是在半夜摔門洗漱,他與室友溝通多次,但都以爭吵告終。陳弘忍無可忍,決定搬走。這時他已大學畢業,薪水相較實習時翻倍。這一次他的目標是租一套一居室或開間,與鄰居們都能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互不打擾。

經過再三比較,陳弘將目光投向了郊區地鐵旁的商住兩用住宅。這一類房子租金較低,樓齡低,基礎設施比較好,靠近地鐵,交通也相對便利。小區內年輕人居多,年輕人不愛做飯,不少外賣商家聚集在小區內外。不上班時,陳弘會窩在家裡打打遊戲,餓了就叫外賣或者自己下廚簡單做點。陳弘也越來越依靠網絡與現實中的朋友保持聯繫。「大家住得越來遠遠,有人在通州,有人在海澱,見面單程要一個小時,平時的感情全靠一根網線。」

陳弘漸漸習慣了獨居的狀態,閒暇時間經常活躍在劇場、朗讀會等文化現場。「孤獨就是都市生活的常態。難道合租就意味著幾個陌生人相互陪伴嗎?」在陳弘合租的日子裡,三個室友回家就把自己關在各自的房間,唯一的交流是每月交水電費時,租下整套房子的二房東在群裡禮貌地提醒大家分攤各自的部分,「語氣禮貌而疏離」。

陳弘一直覺得,獨居生活只是他人生的一個過渡狀態。他曾經想過在北京紮根,建立家庭。但實際上,面對高房價和遙不可及的北京戶口,他覺得,也許獨居是他在這座城市最合適的「嵌入姿態」。

(大型城市為選擇獨居的年輕人提供了寬鬆的環境。)

楊李唯君告訴《中國慈善家》,在中國,城市中教育程度較高,追求更多隱私和自由,渴望發展事業的年輕人,以及已婚但離婚的人正選擇獨居。「有些人喜歡城市生活,不想被婚姻或孩子束縛。」楊李唯君的研究顯示,老齡化趨勢、內部遷徙、推遲或不結婚的人以及離婚率的上升是導致一人戶增加的原因。通過多維家庭人口預測模型,以及基於大量文獻綜述對出生率等主要人口參數做出的假設,她推測,一人戶數量增加是未來數十年中國人口的主要趨勢,這一現象將從根本上改變基本社會結構。

大型城市也許為選擇獨居的年輕人提供了最寬鬆的環境。李棠今年37歲,她在一家民企擔任銷售總監,也是堅定的不婚主義者。為了躲避父母的催婚和親戚朋友安排的相親,她已經三年沒有回家過年了。家鄉的縣城,李棠形容那裡「走十步就能遇到一個熟人」,年輕人大學畢業後考公務員、教師編,之後相親、結婚,「二十五歲就能望見未來五十年的生活」。父母曾經告訴李棠,孩子不結婚,他們就會被親戚、同事議論,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

「超過三十歲仍然單身就會被視為異類,不結婚就像是原罪,要承擔很大的心理壓力。」李棠覺得,在北京上海,獨居女性雖然也被汙名化為「剩女」,但一線城市更加包容,社會對獨居群體態度更友好。

李棠想過要一直保持單身生活,但是又渴望當母親。「也許未來會保持單身的生活狀態,也許會走入家庭生活,但這些都是個人選擇的結果。」李棠說。

「婚姻可有可無」

十年前剛回國時,斯斯的父親替女兒規劃了看似穩妥的未來:進國企、買房、三十歲前結婚。但在斯斯的世界裡,事情從不會沿著已經劃定的軌跡發展。34歲的斯斯曾在英國留學,目前在一家金融公司工作,未婚,已有接近兩年的時間沒有固定伴侶。「婚姻對我來說是可有可無的。」

「乏味、無趣」,斯斯對婚姻的認知來源於自己的家庭生活。她成長在一個嚴肅的軍人家庭,小學二年級前,父親還未轉業,一家人總是聚少離多。在不多的相處時間裡,父親總是板著臉,做事很少與母親商量。父母的教育程度、成長環境差異很大父親總覺得與母親話不投機,母親也很少能感受到他的溫情。在斯斯的記憶裡,一家三口出門散步,父親甚至很少與母女倆並肩行走。「這是我的婚姻啟蒙課,很長時間內,我都認為婚姻的基調是壓抑的,是兩個並不合適的人搭夥過日子。」

斯斯覺得獨居是目前最舒適的生活方式。她租住在北京團結湖的一套兩居室內,經常加班到深夜。工作任務重、壓力大,每到下班時間,斯斯只想自己在家看書、看劇或出門健身,每年固定去國外旅行半個月,每半年做一次醫美。

「選擇獨居,一方面是因為自己的收入能夠負擔住房、生活成本;另一方面,自己並不喜歡和別人分享生活空間。」斯斯說。自從回國後,父母一直催斯斯找個男朋友,「趁早定下來」。但斯斯覺得,婚姻本質上更像兩個人分擔生活成本,增加抗風險能力。斯斯身邊的不少朋友都結婚了,有的朋友孩子不過四五歲,當媽的要每天帶著孩子去上各種興趣班,「鋼琴、畫畫、武術,投入了大量金錢和時間成本」。斯斯覺得這些朋友每天苦不堪言,似乎下一秒就要被焦慮壓垮,她害怕一旦步入婚姻,她的生活要被柴米油鹽吞噬,一旦養育孩子,現有的生活水平勢必會降級。

(中國的獨居趨勢極其特殊,由於出生性別比偏斜,未來中國許多男性將難以尋找配偶。)

尤娜則剛剛結束了一段失敗的婚姻。尤娜與前夫經過相親認識,認識11個月就領證結婚。「爸媽一直在催,實際上我還沒準備好要進入婚姻。」婚後不久,尤娜的前夫開始出現暴力傾向。一次酒後,前夫與尤娜發生爭執,過程中他砸碎了客廳裡的電視,尤娜也被他打得鼻青臉腫。

「離婚後我才意識到,婚姻對我而言沒有那麼重要。父母那一輩人把婚姻當成人生必須完成的任務看待,但是時代不同了,單身獨居很多時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其他人負責。」與前夫離婚後,尤娜決定短時間內不再進入親密關係。她成為「約會文化」的擁躉,暫時不再尋找固定的伴侶。

以斯斯、尤娜為代表的女性是構成獨居社會的重要力量。克裡南伯格在《單身社會》中寫道,女性構成了美國當代獨居人口的主體,大約1700萬女性選擇了獨居,相比之下,男性獨居人口僅為1400萬。

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 · 吉登斯認為,一旦女性實現經濟獨立,夫妻便開始尋求「純粹的關係」,這是一種不同於受制於傳統的經濟或社會制約的「自由漂浮」的關係。現代婚姻,越來越轉變為一種「因與另一個人的親密關係而獲得情感上的滿足」而建立並維持的關係。而當這種情感需求無法被滿足,尤其當婚姻進入困難的時期,人們愈發感受到維持婚姻關係也必須尋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否則,離婚就是一個現成的選擇。

現實數據正印證著上述理論。民政部發布的《2018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全年中國結婚率為7.3‰,比上年降低0.4個千分點,創下了11年以來的新低。2018年中國離婚率達到了38%,接近四成。

楊李唯君告訴《中國慈善家》,中國的獨居趨勢極其特殊,由於出生性別比偏斜,未來中國許多男性將難以尋找配偶,「這將是許多年輕男性在未來幾十年內獨自生活的主要原因」。隨著過去10年中國結婚率下降,受過較高教育的女性選擇晚婚或放棄結婚。在「嫁高娶低」的觀念影響下,女性傾向於選擇比自己社會經濟地位高的男性婚配,受教育程度低的男性將更難尋找配偶。

自我需求導向的單身經濟

「獨居生活的興起本身也已成為一種具有革新力量的社會現象;它改變了人們對自身,以及人類最親密的關係的理解;它影響著城市的建造和經濟的變革;它甚至改變了人們成長與成年的方式,也同樣改變了人類老去甚至去世的方式。」在《單身社會》中,克裡南伯格如此定義獨居生活的深遠影響。

「單身經濟」一詞最先出現於2001年,經濟學家F.T. McCarthy在《經濟學人》雜誌上率先提出「單身女性經濟」的概念。McCarthy認為,獨身且收入不菲的女性群體是廣告業、出版業、娛樂業和媒體業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與其他階層相比,她們更有花錢的激情和衝動。「只要東西夠時髦、夠奇趣,她們就會一擲千金。」

李棠是單身經濟中最典型的客戶。她在家中養了兩隻貓,很多時候,貓更像是她最親密的家人,填補了她的情感空缺。貓咪吃的貓糧、餅乾、罐頭都是進口的,加上貓砂、營養品,一隻貓每月的養育成本在800元左右。她對日常使用的物品也要求盡善盡美。廚房小家電要選設計簡潔、高品質的北歐品牌,咖啡杯、茶具的品牌也經過了她精心挑選。每周,她都要從郊區的農場郵購有機蔬菜,即使她在家吃飯的時間不超過三天。「不少已婚朋友很羨慕我的生活狀態,他們結婚後尤其是有了孩子後,大部分工資花在了孩子的奶粉輔食、早教班上,未來還要為了孩子的興趣班花不少錢。」

隨著城市一人戶數量迅速增加,單身經濟在消費文化中被賦予更寬廣的外延。一人食餐廳、單人外賣、婚戀交友APP、寵物經濟等在旺盛的市場需求下迅速發展。

2020年5月,市場調研機構尼爾森發布了《中國單身經濟報告》,報告顯示,同非單身者相比,單身人群消費動機基本都以自我需求為導向,他們的消費支出更具自由化。從線上消費方面來看,97%的單身消費者會選擇網購,62%的單身人士更傾向於點外賣。尼爾森數據顯示,單身人群的社交與養寵需求旺盛。28%的單身消費者將閒錢花在外出就餐上,非單身消費者僅為20%,有26%的單身者願意為戶外娛樂買單,高於非單身者的23%。40%的養寵人群為85/90後。

(一人食餐廳、單人外賣、婚戀交友APP、寵物經濟等在旺盛的市場需求下迅速發展。)

此外,單身人群對生活和自我期望會更高。22%的單身消費者期望未來一年中利用時間去讀書,18%的單身消費者希望學習新技能,17%的單身消費者希望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均高於非單身消費者的13%、11%和14%。

蘇寧金融研究院發布的《單身人群消費趨勢研究報告》認為,由於沒有家庭的負擔,單身人群的儲蓄傾向要明顯低於非單身人群,邊際消費傾向卻要遠高於非單身人群。而單身人士主要集中於白領和中產人群中,這部分人除了精神上的消費顧慮較弱外,物質上還具備較強的消費能力,由此便催生出「單身經濟」的繁榮。

尼爾森中國區總裁賈斯汀·薩金特(Justin Sargent)表示,隨著單身群體的不斷壯大,單身經濟將為品牌商和零售商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楊李唯君認為,由於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城市年輕人群是最大的獨居人群,他們可能需要更多面積較小的房屋、較小的轎車或小袋包裝的食物。當單人戶數增加,人均能耗就會上升。「至於這是否會增加中國的國內消費,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四分之一人獨居的時代

「四分之一的人獨居,意味著家庭系統可能不再是他們最重要的支助系統。」楊李唯君預計,到2050年,中國的獨居人數將增至1.33億,即每四戶中就有一個一人戶。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躍生通過分析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指出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相比,2010年單人戶數量已有所提升,家庭朝著更小的類型發展。城市30歲左右者中單人戶大幅度上升和城鄉老年人進一步增加,是單人戶比例提高的主要推動因素。這一變化與社會轉型時期不同年齡組人群的居住偏好變化、低生育率、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逐漸加深、民眾生存條件改善及制度等因素有關。

城市中獨居的人口正享受獨居的自由和便利的同時,另一部分人正被動獨居。楊李唯君的研究顯示,目前中國的獨居人口中老人的佔比較高,增長速度最快,其中80歲以上的獨居者年均增長率達3.95%。到2050年,80歲及以上的獨居者將增加近5倍,達至2400萬人。在獨居的老年人中,喪夫群體增長最快。究其原因,目前中國的社會化養老制度仍不發達,大多數老年人的晚年仍要依靠家庭成員。由於長期實行的獨生子女政策造成了低生育率,近年來,成年子女作為家庭照料提供者的可得性正迅速下降。

(到2050年,中國的獨居人數將增至1.33億,即每四戶中就有一個一人戶。)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教授呂利丹告訴《中國慈善家》,人口結構和婚配模式是影響獨居人口數量的重要因素。「農村的人口結構中男性比較多,婚齡男性也相對較多,因此農村存在的婚姻擠壓可能導致單身男性比較多。而在城市中,受傳統的『男高女低』婚配模式的影響,城市中女性受教育程度比較高,因此城市單身人口中女性的比重會大一些。「

此前,楊李唯君曾在一場線上研討會上提及,中國的獨居男性正以平均每年2.6%的速度增長,遠高於女性的1.61%增長率。到2050年,25歲至29歲男性獨居者將達到770萬,其中未婚者佔95.8%。未來中國最大的獨居群體將是城市中的年輕人和中年人,尤其是未婚且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男性,他們一般都擁有本科學位。而喪偶女性、從農村流入城市的年輕人等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群體也將有可能成為獨居群體。

「毫無疑問,一人戶的增加預示著家庭結構的重要變化。」呂利丹認為,隨著經濟發展,人們傳統的家庭和婚姻觀念也將發生變化,未來社會文化對於「大家庭是福氣」這種傳統價值觀的看法可能也會進一步發生改變。

楊李唯君告訴《中國慈善家》,獨居人群將更多地依靠社區、朋友和政府。未來將有更多人在變老後沒有孩子贍養,但獨居並不意味著完全與家人隔離。「家庭成員可以住在附近互相照料。未來長期護理的需求將會非常旺盛。社會應建立新的制度來照顧那些可能需要長期照顧的最年長(80歲或以上)的老年人。」

(應受訪者要求,陳弘、李棠、斯斯、尤娜均為化名)(記者 樊朔)

相關焦點

  • 7700萬獨居男女,獨居時代真的要來了?
    7700萬獨居男女,獨居時代真的要來了?作者 | 薩德民政部一個統計數據:目前有7700萬獨居男女。在一條上,介紹了幾位獨居單身女性,她們各自從事著不同的職業,把自己的居住環境布置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一個人生活,寧靜、恬淡,所有的時間和空間都是自己的。那種感覺不是傳統婚姻男女所能體驗到的。
  • 歷史學家:不論何處,婚姻都變得可有可無
    在某些文化和某段時期裡,真愛實際上被認為是與婚姻矛盾的事物。在有的社會中,人們認為先結婚再發展愛情是件好事,或者認為愛情是擇偶的考慮因素之一,但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需要考慮。就算古時候也有歡迎或提倡過婚姻之愛的,但這種愛也是被嚴格管控的。
  • 單身浪潮與獨居時代:2.6億人單身,8000萬人獨居
    版權: 作者 深瞳大數據 來源 90度地產(ID:dc90du)在美國的紐約、曼哈頓,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人選擇獨居;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十戶人裡有六戶是獨居狀態;在東亞韓國,有超過284萬女性獨居,展示獨居生活的真人秀備受追捧。單身和獨居,正在成為這個時代的醒目標識。
  • 為自由選擇獨居的年輕人,也渴望愛情和婚姻
    實際上,空巢是指長大的孩子因工作或婚姻而離開父母而使老人獨自生活的現象。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流動變得越來越頻繁。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擁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好的發展前景。許多年輕人已經離開家園,離開父母,在大城市發展。他們認為大城市更加寬容,並能夠滿足更多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他們渴望在大城市中實現自己的價值觀。
  • 2020年婚姻大數據趨勢預測:未來十年,越來越多的人不再需要婚姻
    從這些大數據,可以預測,2020年,有三種婚姻模式,會逐漸瓦解。每個女人都明白,婚姻不是人生的庇護所,想要一生安穩終究還是要靠自己。當女性越發強大,婚姻就變得可有可無了。這是張愛玲那個時代,但這一代的女性,不再需要長期飯票,還有什麼理由將就呢?如今我國單身人口超過2億,獨居青年更是大城市的常態。大齡未婚的男女也越來越多,以前提到大齡未婚,總有人會戴著有色眼鏡看你,但是現在的大齡未婚群體不乏一些優秀的人,他們有奮鬥的事業,能夠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 愛優騰進入「獨居時代」
    獨居生活題材更早是火於韓國的《我獨自生活》,節目前身是MBC電視臺的新年特輯《男人的獨居時代》,反響熱烈後於2013年改名正式成為一檔固定的真人秀節目,2015年加入女性嘉賓。 此番國產明星獨居生活觀察真人秀直接採用男女嘉賓混搭的方式,既有鄭爽、範丞丞、小鬼王琳凱等流量生花,也有周筆暢、馬思純、佘詩曼等國民度高的演員。
  • 超大屏iPhone要來,iPad mini將變得可有可無!
    但越來越大的手機屏幕尺寸也讓一些平板變得不那麼重要,就像三星的摺疊屏手機,展開後基本上可以當成是一部小平板來使用,而蘋果似乎也要走上這條路,就連模式似乎都和三星差不多,一旦該設備發布,iPad mini在蘋果硬體產品中的地位將大大降低,甚至將變得可有可無。
  • 為啥以前付費都要裝的殺毒軟體,現卻變得可有可無?只因這些原因
    為啥以前付費都要裝的殺毒軟體,現卻變得可有可無?只因這些原因說起上網這件事情現在已經成為了一件十分稀疏尋常的事情,現在的人們說起上網都是將其作為一個娛樂或是或是獲取一些知識的手段來看的,不像以前很多人說起上網可以說是談虎色變,然而我們在上網的時候就會使用到電腦這樣工具,我們也都知道現在的網際網路之上有很多有害的病毒或者是信息,這就需要我們給我們的電腦裝上殺毒軟體,但是隨著時間的退役,以前很多人付費也要裝的殺毒軟體現在很多人卻覺得可有可無
  • 2.4億單身人口,7700萬獨居青年,龐大數據背後的答案驚人相似
    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發布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的單身青年人口高達2.4億人,其中超過7700萬人為獨居狀態,預計到2021年,這一數字會升至9200萬人。2019年全國婚姻登記機關共辦理結婚登記947.1萬對,離婚登記415.4萬對。結婚率持續走低、離婚率持續走高,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 獨居青年超7700萬,「空巢生活」究竟是孤獨還是自由?
    為自由選擇獨居,但也渴望愛情和婚姻 獨居青年的另一個說法是「空巢青年」,「空巢」的字面意思為「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鳥離巢後的情景,在現實中,空巢更多是指子女長大後因工作或者結婚需要離開父母,留下老人獨自生活的現象。
  • 獨居生活與孤獨體驗
    由於我國貴到讓人跳樓的房價,我無根據揣測嚴格意義的獨居現象在我國並不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但是就像以上分析的,獨居和另外三個概念有緊密的聯繫,對獨居的研究,依然可以為釐清剩下的三個概念提供思路指導。 03 獨居生活的風行源何而來?
  • 2.6億「單身狗」:單身經濟與獨居時代的巨大市場
    01居住新形態:被同類包圍 一個人生活城市化為獨居提供了可能,單身群體的擴張,讓獨居成為了一種重要的居住形態。獨居並不意味著與世隔絕。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Eric Klinenberg認為:「單身人士非常有興趣找到合適的同類鄰居。
  • 《探探2020獨居青年生活報告》:這個時代獨居的年輕人都在想什麼?
    06:31 來源: 財視傳媒 舉報   近日,南方都市報聯合社交平臺探探發布了《2020獨居青年生活洞察報告
  • 《圓桌派》獨居,一個人住好嗎?
    獨居,很多人選擇獨居因為當你在跟另一個人或者另一群人一起生活的時候,在你離開了孤獨的時候,你你發現也失去了很多的自由.最新一期的圓桌派,由周軼君,文道,和馬家輝作為嘉賓,一起來聊現在社會中存在的越來越多的獨居的問題。
  • 日本獨居女生曝光出租屋的日常,網友:這樣的生活太精緻了
    日本獨居女生曝光出租屋的日常,網友:這樣的生活太精緻了村上春樹曾經說過:「活著,就意味著必須做點什麼。」縱觀這些年,隨著觀念的改變,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學會享受單身生活,學會與自身相處,把獨居生活經營的精緻極了。她們並不排斥愛情和婚姻,只是有些自我的堅持,在沒有遇到對的那個人之前,先拿出勇氣和決心,運用底氣和能力,把自己照顧好,把日子安頓好。
  • 觀察類綜藝3.0時代:優愛騰為何集中投向「獨居」綜藝
    三檔獨居綜藝前後開播,版權跟風韓綜惹爭議? 步入五月,三檔有關於獨居的網綜原計劃前後腳陸續將在本周開播,而本應於今日開播的《讓生活好看》在播出時間點宣布延期,具體原因並未公布。 《讓生活好看》的幕後團隊為日月星光,近幾年為騰訊視頻已經製作了《我和我的經紀人》《我要打籃球》《腦力男人時代》等多檔節目;優酷《看我的生活》則是由酷喵和銀河酷娛聯合呈現,銀河酷娛在三月份時被阿里影業以不超過4億元收購60%股權,成為其附屬公司。
  • 預計2021年我國獨居成年人將接近1億,年輕人進入「獨居時代」
    另有數據顯示,20歲到39歲的獨居年輕人數量接近2000萬。最近火到爆的電視劇《三十而已》已完結,江疏影扮演王漫妮的這個角色,真實的展示了當代獨居青年的生活,一個人背井離鄉,去大城市工作打拼,忙碌的工作、高昂的社交成本和發達的網絡便利讓「一個人住」成為了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 提醒女人:婚姻裡,要讓自己變得「麻煩」
    婚姻裡的酸甜苦辣,往往是每個人甘苦自知的,要想在婚姻裡獲得幸福,也往往是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的。 對於任何人而言,都希望自己的婚姻生活更和諧一些,更美滿一些,日子也會更為舒心一點。 然而,現實總是骨感的,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婚姻中總有些讓你不吐不快的問題和矛盾。 這些問題,可能會讓兩口子出現矛盾和爭執,可能會讓兩個人互不相讓,面對婚姻的矛盾,其實從一開始就應該學會相處。
  • 《婚姻故事》影評:婚姻路上,成就與遷就的遺憾
    也請到斯嘉麗·詹森跟亞當·德賴弗飾演一對正在離婚當中的夫妻,他們精彩的對手戲絕對是本片的看點之一,《婚姻故事》令我最陶醉同時也是最心痛的地方,在於這是如此的貼近彼此生活,洞察人心的一部電影,我希望我能好好的將我眼中的《婚姻故事》寫出來,因為這是平凡卻讓你如此印象深刻的一部電影。《婚姻故事》好看嗎?
  • 女人如何在婚姻中站穩腳跟?做好這三件事,穩掌婚姻船舵
    01 婚姻是戀愛的「後時代」。 對於女人來說,婚姻既要像戀愛時那樣精心經營,又得不到戀愛時的「福利」。 面對婚姻,很多人的第一感覺就是結婚越久感情越淡。 隨著情感熱度的消退,安全感也隨之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