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馬店關王廟鄉:村民鐵皮房子裡住了7年多!

2020-12-18 消費日報網消費前沿

駐馬店關王廟鄉:村民鐵皮房子裡住了7年多

鐵皮房冬天把人凍得想哭

小區的一邊綠化帶的一側,幾間綠色鐵皮房子在烈日下閃著耀眼的光,屋外烈日曬得直流汗水,屋內空調開著才有涼意。 「我們一家人在這裡住了7年,冬天冷得人要死,夏天全靠著空調度日,一個月就得500多元。」熊樓村民王某說,他家裡有8口人,只有兩個有本村戶口,90多歲的老母親是個退休教師,沒有自己的房子,拆遷後也跟著他,住在路邊鐵皮房子裡受罪。

他抱怨說,當時讓籤協議搬遷的時候,說得很好,都有過渡費,都有房子住,可等到7年後分房子時,不是那回事:戶口不在本村的沒有房子!這樣,他一家只能分到80平方米的房子。即使這80平方的房子也讓他等了7年,如今仍然沒有到手。可想一下,原來未拆遷的時候,這麼多人住在原來1000多平方的房子裡還綽綽有餘,如今80平方叫8口人如何住?

看來,即使分了80平方的房子,這幾間綠皮房子他們還得繼續住下去,何時是個頭,只有天知道!

當問道:「你在這裡住著,明顯是違法建築,要是執法部門給你拆除了怎麼辦?」

他一下子顯得十分激動,脖子一梗,大聲說:「誰敢拆了,我就和誰拼命,反正那樣我也就沒有活路了!」

無家可歸的「農轉非」教師

王某的老母親一輩子育人無數,到老了卻沒有屬於自己的片瓦之地,只能隨著兒子住鐵皮房。這樣的例子在被拆遷戶中並不少見。

一位女教師從民辦轉成了公辦後,兩個孩子也隨著她把戶口轉到學校,但學校並能沒有能力解決住房,她們就一直住在農村原來的房子裡,這次拆遷統計時,幹部給她們說都有房子,讓她們在拆遷協議上簽了字,但準備分房時卻突然告知她們:沒有你們的房子!

這無異于晴天霹靂!從此,她們將面臨著無家可歸的境地:農村的房子被拆,農村學校拿來的房子?

類似於這些實際問題,沒有人過問,鄉政府只負責戶口在本村、享受村民待遇的村民,至於其他的,有什麼困難,和他們似乎無關!

鄉長稱村民漂泊多年鄉裡沒有責任

當初籤訂的拆遷協議上,承諾一年多的時間村民就可以回遷,為什麼7年多的時間過去了,村民還沒有能夠搬進新居呢?

2020年報8月6日,熊樓村所屬各村代表和鄉長李棟、主管司法的副書記李濤以及該村黨支部書記範長海,舉行了一場對話。

針對村民提出的問題,他們給予回答:新增人口依據2014年100號文件不分安置房;農轉非教師依據2014年100號文件和90號文件,不分安置房;戶口未遷出的未嫁女參與集體分配的給予分配,依據90號文件。

但當村民提出房子7年未交工,何時入住時?回覆:2020年8月底分房,拖延的責任在上面,不在下面鄉裡;

針對房租費年年違約的詢問,對方同樣把責任推到「上邊」:這個責任不在鄉裡,在上面,流程比較複雜;

此外,對於村民提出的安置房存在質量問題,回答說:通過政府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一個惠民工程建了7年多才堪堪完工,村民們為什麼會直指房屋質量存在嚴重問題呢?

我們將繼續關注

相關焦點

  • 駐馬店中院到關王廟中學開展「憲法進校園」活動
    駐馬店中院到關王廟中學開展「憲法進校園」活動 2020-12-02 18: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創富路上帶頭人 ——駐馬店市委政法委派駐上蔡縣無量寺鄉吳宋村第...
    王小華,中共黨員,選調生,研究生,駐馬店市委政法委派駐上蔡縣無量寺鄉吳宋村第一書記。2017年,駐村以來,他堅守駐村一線,緊緊圍繞「建強基層組織、推動精準扶貧、落實基礎制度、辦好惠民實事」等職責任務,帶領鄉親們闖出了「合作社+農戶」的精準扶貧路子,逐步形成「一網一林一企業、一社一市兩車間」穩定的脫貧格局,成為創富路上帶頭人。
  • 駐馬店關王廟鄉召開村「兩委」換屆工作動員會暨業務培訓會
    映象網訊(記者 黃向陽 見習記者 劉勇偉 通訊員 吳勝楠)為確保村「兩委」換屆平穩有序推進,2020年12月9日上午,駐馬店開發區關王廟鄉召開村「兩委」換屆工作動員會暨業務培訓會,傳達上級村「兩委」換屆工作動員會精神,對全鄉村「兩委」換屆工作進行全面動員部署和業務培訓。
  • 駐馬店歷史及地名來歷
    1929年在外地求學的駐馬店籍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李鳴岐、張家鐸、張耀昶、馬尚德(楊靖宇),孔劍午、於秀民等利用假期返鄉,開展革命宣傳活動,成立了以張家鐸任書記的中共駐馬店特別支部及正陽、汝南,確山等7個黨小組。
  • 縣、鄉、村這些鐵皮棚全部要拆!
    整治時間2020年10月20日至2020年12月20日對縣城區範圍內的鐵皮棚全部拆除。第一階段:2020年10月宣傳發動,敦促亂搭亂建鐵皮棚行為立即停止建設並自行拆除。第二階段:10月20日至12月20日集中整治主要是對會昌境內搭建的鐵皮棚進行集中拆除。
  • 昆明投入60餘億元推進農村危房改造 37.6萬村民住上「暖心房」
    12月21日,冬至,尋甸縣金源鄉小村村委會小凹子村氣溫下降至1℃,村民付平周心裡卻是溫暖的:「2017年搬進新房子以來,再也不用擔心夏天漏雨、冬天挨凍。」
  • ...縣被授予「全國林下經濟產業示範縣」「中國近野生鐵皮石斛之鄉」
    會上,中國林學會授予錦屏縣「全國林下經濟產業示範縣」「中國近野生鐵皮石斛之鄉」榮譽稱號,這標誌著錦屏縣成為全國首家、中國唯一的「中國近野生鐵皮石斛之鄉」。錦屏縣被授予「中國近野生鐵皮石斛之鄉」錦屏縣被授予「全國林下經濟產業示範縣」2019年以來,錦屏縣依託182.6萬畝林地資源和日照時間長等優勢,採取「龍頭企業+國有實體公司+合作社+農戶」運營模式大力發展
  • 柬埔寨實拍:當地人都住這樣的吊腳屋,很多都是鐵皮包裹看著就熱
    柬埔寨地處中南半島西南部,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0℃左右。一年分為兩季,5-10月為雨季,11月-次年4月為旱季。常年的炎熱多雨和強烈的日照,使得居住在室內的人們很容易感到潮溼、悶熱。筆者在柬埔寨旅行時正值10月初,雨季即將結束,旱季即將到來。
  • 開陽縣禾豐鄉:「美麗風景」帶來「美麗經濟」
    眼下,開陽縣禾豐鄉千畝稻田進入最佳觀賞期,每天吸引大量遊客前來「打卡」、進行直播。定格下好風景,再環山繞寨,看石斛、吃葡萄、買大米、住民宿,體驗農耕生活,感受土司文化……被遊客點評為「玩不夠的禾豐鄉」,正用一路「美麗風景」託起一方「美麗經濟」。
  • 六盤水深山裡 最後的村民為何不肯搬出深山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2019年12月26日,貴州六盤水的深山裡,一早就飄起了零星的雪花,溫度降到零攝氏度以下,枯乾的灌木和枯黃的草葉上,結滿了冰晶,水城縣玉舍鄉紅髮村涼山組,58歲的鄧小桃雙手握著一個兩頭粗中間細的木杵,像舂米一樣,費力地將和著水的煤粉舂成煤餅。
  • 泉州南俊路:多處天台現違建鐵皮棚,部門已介入調查!
    最近,市區南俊路的居民向我們反映,南俊路上有幾處頂樓天台,多出了幾個巨大的鐵皮棚,如此違章搭蓋,影響了城市景觀不說,還存在安全隱患。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市區南俊路與承天巷交叉路口,雖樹木茂盛,但抬頭一看仍可以發現,頂樓天台矗立著一個面積不小的鐵皮棚。這幢樓共三層,頂樓住著謝女士一家。
  • 大山的回答 | 遠山的呼喚——房縣九道鄉蹲點紀實
    由於村民們居住分散,村裡通知開個村民大會,她就得起個大早,帶上乾糧和水,徒步從大山深處走到村委會。杜明翠說:「我們住在邊遠地區,又不通公路嘛,早出晚回要得一天。很早很早就吃了早飯,(要)帶上方便麵什麼的,(不然會)餓得路都走不動了。」村民杜明翠回憶說,2018年以前,她在大山裡種菸葉,要輾轉途徑竹山、神農架,穿越7、8個鄉鎮,才能把菸葉送到九道鄉的煙站進行售賣。
  • 佛山助4萬多涼山同胞住上新房
    自接棒對口涼山扶貧協作工作以來,佛山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捨我其誰的使命感,落實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幫助涼山群眾搬出了出行難、飲水難、用電難的山溝溝,搬進居家舒適、交通便利的新房子。如今,攤開涼山地圖,從木裡縣犛牛坪鄉葉村村到鹽源縣白烏鎮面壩村,從普格縣特茲鄉長壽村到布拖縣補爾鄉竹爾苦村……短短五年時間,那成片的安全住房或改造的危房裡,處處都有佛山援建的身影。
  • 村民住樓房多年,土磚屋捨不得拆除,看60歲大媽天天來幹啥
    如今,這些房子沒有人住,不過,村民們捨不得拆除,每年都要翻蓋,否則漏雨就會對房子造成隱患。那麼,村民們住進樓房,還把土磚屋保存下來做什麼用呢?2020年7月15日,年近花甲的徐大媽扛著一個蛇皮袋子,笑容滿面走進土磚屋,她說,雖然她家早已搬出老屋,但她每天都來這裡。徐大媽扛的蛇皮袋裡裝的是剛剛採摘下來的桑葉。
  • 駐馬店市驛城區朱古洞鄉:瞄準「餐桌」經濟 帶民脫貧奔小康
    駐馬店廣電融媒體記者 張新文 通訊員 米山
  • 村民有了房子又有「票子」!河源米貝村,洪災過後如何實現蝶變?
    村民有了房子又有「票子」!河源米貝村,洪災過後如何實現蝶變?小區門前是文化廣場,可供村民娛樂休閒。為了讓村民生活便利,樓房後還建設了兩層平房放置農具,每戶都有一間「農具房」。家家戶戶的陽臺掛著大紅燈籠,仿佛訴說著當日村民們入住新房的喜悅。「感謝黨和政府,才一年多時間,房子建得這麼好,我們住得很舒心。你看,樓下廣場天天有人跳廣場舞,很開心。」村民袁石成樂呵呵地說。
  • 青島晚報:嶗山「最美鄉醫」何錦香從醫35載,成為村民心中的「守護...
    兢兢業業從醫35年,不分晝夜隨時待命,第一時間響應病人的呼叫。她是被授予「最美鄉醫」稱號的何錦香,一個土生土長於嶗山區北宅街道河東社區,並致力於奉獻家鄉的醫生,也是河東社區和雙石屋社區的唯一鄉醫。何錦香依靠出色的醫學能力和不畏艱辛的從醫態度,獲得市級、區級多個獎項及榮譽稱號。
  • 在5000米高山撿垃圾守護雪山 這個鄉的村民都是「爬山俠」
    在貢嘎山鄉,每個村民,都是守護雪山的「爬山俠」。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人踏入這個山坳裡的鄉村。  在西玉龍村第一書記中布的手機裡,還保存著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每天組織村民進山搜撿垃圾的視頻。那時,因為遊客增多,每天少則幾十袋的垃圾被撿出來,大大咧咧,聚在山腳。  「2016年之後,垃圾成了我們鄉的一個困擾。」貢嘎山鄉副鄉長仁青多吉記得,2016年之前,貢嘎山鄉還只有少許的背包客偶爾踏足。
  • 「老房子住了30多年,不要再住啦。」聽上海黃橋村村民講喬遷
    「新房子好呀,以前老房子住了30多年,不要再住啦。原來,各家用太陽能熱水器,現在改用天然氣熱水器,方便得不得了。」在家門口剝毛豆的松江區泖港鎮黃橋村村民錢阿姨,和記者話家常。在她身後是一幢幢整齊的兩層小樓,粉牆黛瓦的家,在這個金桂飄香的時節,顯得分外溫馨。 黃橋村支書張永強介紹,黃橋村地處上海市浦南「三農」工作試驗區核心區,於2018年2月被確定為鄉村振興示範村創建和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村。
  • 兒子把自己的房子出租,搬進父母房子裡住主臥:把房子過戶給孫女
    兒子把自己的房子出租,搬進父母房子裡住主臥:把房子過戶給孫女本期情感調解的主題是嫂子和小姑子的房產之爭父母生了一兒一女,兒子成家後先是提出跟父母調換房子住,住了兩年後,兒子又提出調換回來,並把自己的房子出租,自己一家三口搬進了父母房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