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晶片製程工藝方面走在行業前列的臺積電,正在研發更先進的3nm和2nm工藝,其中3nm計劃在2021年風險試產,2022年下半年大規模投產。
一
3nm產能每月達5.5萬片晶圓
在明年就將風險試產的情況下,外界也比較關注臺積電3nm工藝投產之後的產能狀況。
知情人士透露,臺積電目前正在按計劃推進3nm工藝在2022年下半年大規模投產,設定的產能是每月5.5萬片晶圓。但知情人士也透露,5.5萬片是投產初期的月產能,隨後就將逐步提升,2023年的月產能將提升到10萬片晶圓。
在最近兩個季度的財報分析師電話會議上,臺積電CEO魏哲家都有談及3nm工藝,但兩次透露的都是量產時間及性能提升方面的消息,並未公布3nm工藝將在那一座工廠投產。在8月份的臺積電2020年全球技術論壇期間,他們也未透露3nm工藝方面的更多消息,因而目前還不清楚臺積電將在哪一座工廠或哪些工廠,利用3nm工藝為相關的客戶代工晶片。
二
3nm晶片生產成本
據臺媒 DigiTimes 報導,臺積電 5nm 使用了先進的技術與特殊處理, 5nm圓成本約 1.6988 萬美元,遠高於 7nm 成本 9346 美元。臺積電 5nm 工藝在今年一季度已大規模投產,為蘋果等廠商代工最新處理器,預計會貢獻今年近一成的營收。
臺積電總裁魏哲家此前在技術論壇上表示,相較 7nm,5nm 速度提升 15%,功耗降低 30%,電晶體密度提升 80%,加強版 5nm 預計 2021 年量產,以 5nm 為基礎發展的 4nm 將於 2021 年第 4 季試產。
臺積電透露了3nm工藝的更多細節,與今年的5nm工藝相比,3nm工藝的電晶體密度提高了15%,性能提高了10-15%,能源效率也提高了20-25%。臺積電將在3nm節點放棄FinFET電晶體工藝,轉向GAA環繞柵電晶體。
不過,根據近日臺灣經濟日報報導,臺積電在2nm研發上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已找到路徑,將切入全環柵場效應電晶體GAA,不過,臺積電轉向GAA比競爭對手三星更晚,三星在3nm工藝節點遇到障礙時就選擇從FinFET工藝轉入到GAA。這意味著,臺積電在3nm節點將繼續使用FinFET工藝。
製程工藝的研發和生產成本逐代上漲。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ies(IBS)的數據,3nm晶片的設計費用約達5億~15億美元,興建一條3nm產線的成本約為150億~200億美元。
兩年前臺積電為3nm工藝計劃投資6000億新臺幣,折合近200億美元。單是從資金數目來看,對很多中小型晶圓廠來說門檻較高。
不同工藝下的典型晶片流片成本圖,28nm後成本開始迅速上升
更高的研發和生產成本,對應的是更難的技術挑戰。每當製程工藝逼近物理極限,電晶體結構、光刻、沉積、刻蝕、檢測、封裝等技術的創新與協同配合,對晶片性能天花板的突破起到決定性作用。
三
臺積電3nm潛在客戶
臺積電正在研發3nm和4nm工藝制式,相比現階段的5nm工藝制式,3nm工藝制式的晶片在功耗控制、效能釋放等方面更加優秀;即便是沒有華為的訂單,其他晶片廠商的訂單也會佔滿臺積電的生產線,臺積電會憑藉新工藝大幅度拉開與其他代工廠的技術差距。
臺積電的高管曾表示,臺積電根本不缺訂單,因為臺積電掌握著最先進的技術,其他代工廠多少年也追不上臺積電;所以在這種技術優勢下,臺積電只需要等待客戶「送錢」就可以,就目前來看,可以生產5nm晶片的廠商只有臺積電,其他廠商都無法大規模量產5nm晶片。
再往後臺積電還有3nm製程,風險試產預計將於今年進行,量產計劃於2021年下半年開始。展望應用和客戶,分析師預期,雲端運算、人工智慧與5G 應是3 納米製程主要應用,包括蘋果(Apple)、華為(Huawei)、Google、英偉達(Nvidia)及賽靈思(Xilinx)等可能是臺積電未來3 納米製程潛在客戶。
總結
隨著半導體製程的不斷發展,摩爾定律的推進節奏逐漸趨緩,延續摩爾定律的生命力需要創新技術和設備的突破。半導體行業大約每隔20年,就會有新的危機出現。如今半導體行業回到了20年周期的「危機」循環節點,當先進位程走到5nm、3nm、2nm、1nm後,未來半導體行業的創新發展,路又在何方?
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許藏在人工智慧、5G等新興應用裡,也許藏在半導體的新器件、新技術、新模式裡,整個半導體行業都在不斷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