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半導體工業的輝煌與沒落歷史

2020-08-24 鬼谷無魚

8月7號,華為消費業務CEO餘承東表示,由於美國的制裁,今年秋天上市的Mate40, 其搭載的麒麟9000高端晶片可能將會絕版。


其實美國的這種制裁操作已經不是一回兩回了,我們的隔壁鄰居日本,曾經可以說半導體工業的老大。


1987年日本半導體企業在全球市場所佔份額甚至超過50%


1990年,日本在半導體銷售產業中名列前茅,有6家日本公司進入前10名。到目前為止,這個比分還沒有被任何國家擊敗過。美國緊隨其後,有五家公司進入前十名銷售榜。


不過後來日本被美國一通制裁給拉了下來,跌落了神壇。今天來講講日本半導體工業的歷史。


開始講之前先來學習一點知識。


像金、銀、銅、鐵等金屬材料,他們的導電性能非常好,叫做導體


像塑料、木材、陶瓷等不易導電的材料,叫做絕緣體


重點來了,半導體就是導電性能介於導體和絕緣體中間的物質,如矽(guī)、鍺(zhě)等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製造業遭到嚴重破壞,同時項目資金嚴重短缺,經濟處在崩潰的邊緣。


1947年12月,美國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博士、巴丁博士和布拉頓博士組成的研究小組,研製出一種點接觸型的鍺電晶體



電晶體的問世,是20世紀的一項重大發明,是微電子革命的先聲。電晶體出現後,人們就能用一個小巧的、消耗功率低的電子器件,來代替體積大、功率消耗大的電子管了。電晶體的發明又為後來集成電路的誕生吹響了號角。



聰明的日本人瞬間意識到這是一項偉大的發明,他們對這項技術極度渴望。


然而,獲得技術數據是困難的。因此,日本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帶著鋼筆和筆記本前往美國,想盡一切辦法尋找答案。他們畫了機器的草圖,草草記錄了建造過程,並記錄了他們與西方科學家的每一次互動。


關於這一點,最著名的一位是巖間和雄(Kazuo Iwama) ,他代表東京電信工程公司參觀了美國的電晶體公司。巖間和雄的筆記和意見現在統稱為『巖間和雄報告』。



這個人的履歷大概如下:

巖間和雄是日本工程師,後來成為Sony的總裁。 巖間生於名古屋,學習地球物理學。 他一直在東京大學的地震實驗室工作,直到1946年,森田昭夫僱用他在索尼的前身工作。 到1950年,他擔任公司董事。 在索尼,他於1954年幫助推出了第一臺日本電晶體收音機,並於1960年推出了第一臺電晶體電視機。他於1971年至1973年擔任索尼美國公司的負責人,並於1976年成為索尼公司總裁,直到1982年8月24死於結腸癌。

日本研究人員的首要任務是對鍺晶體進行實驗,以嘗試再現放大現象。 但是,由於技術的年輕化及其資源的有限性,研究人員甚至不確定這些設備如何或為什麼會表現出這種現象。

日本半導體的創始人之一菊池誠(makotokikuchi)開發了一種複製這种放大效應的方法。



他用一對像針一樣的小導線觸碰了一塊鍺。


然而,無論他怎麼努力,這個裝置都無法放大。這是因為鍺晶體不純,這意味著研究人員必須找到一種方法來製造高純度的鍺晶體。


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於一個被稱為「區域精煉」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加熱一片晶體,然後移動它,使雜質流向熱,同時在冷卻區域留下純晶體。


當時的日本想要實現區域精煉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這種技術在日本根本就不存在。製造設備的資金是巨大的,但這並沒有阻止日本科學家。


他們集思廣益,不分晝夜,擴充知識儲備,一定要造出自己的機器並且要開發出更好的晶體。


美國的實驗室使用高精度的設備以非常慢的速度繪製鍺晶體,這是手工繪製不可能的。取而代之的是,日本人使用了一個竹槓桿和一個浮子在一個漏桶,隨著時間的推移,槓桿上升,並拉出晶體以恰到好處的速度。一個漏桶的結果和一些創造性導致了日本第一個點接觸電晶體。


1951年,貝爾實驗室發明了結接觸電晶體,並成功實現了商業使用。


1953年,東京通信工程株式會社從美國引進電晶體技術。


引進電晶體技術後,日本想要更加高效的生產晶體,而另一種生產高質量晶體的方法是柴氏法晶體。然而,所需的設備也沒有提供給日本在當時的溫度控制問題。為了使晶體正常生長,溫度必須小心地控制在0.1攝氏度以內。對於美國人來說,這相對容易,因為他們有適當的資金和設備ーー但是日本人有只能測量1度單位的模擬儀表。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光被針反射到牆上。指針的任何微小變化都會導致投影光線位置發生更加戲劇性的變化。這樣就更容易確定溫度是如何變化的。



後來日本又發明了成長結電晶體,美國人認為,這種成熟的電晶體永遠不可能用於諸如電晶體收音機之類的設備,但是日本人決心讓它工作起來。



經過一番波折最終成功的製造了出來,並開始了大規模生產。電晶體雖然製造成功了,但是他們確實如美國人而言不能適用於無線電設備中,導致日本的整個半導體生產線停止,也停止了無線電生產。


不過幸運的是,日本研究人員發現問題出在錫磷合金上。銦沒有使用錫,而是用磷合金化,結果形成了一系列生長結電晶體,這些電晶體在無線電應用中工作得非常好,產量超過90%。



1960年,索尼全電晶體電視日本人以美國的發明為基礎生產了數百種流行產品。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公司沒能充分利用電晶體,因為他們想保護他們在真空管的投資。這為索尼等公司製造電晶體收音機鋪平了道路。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許多日本公司幾乎直接剽竊外國產品的設計。佳能和尼康的相機是仿照德國萊卡相機製造的。



當年許多日本家庭的目標是獲得三件套: 電視、冰箱和洗衣機。不過沒過多久,就被下面三個所取代了: 彩色電視機、汽車和空調(因為電晶體技術的發展)。


由於之前一直接受美國的技術轉移,日本主要負責生產民用的商品輸出到美國,而美國則把精力投入到了軍用領域。


此時日本和美國的技術上差距巨大,根本沒有一戰之力,於是日本經濟產業省採取嚴格的關稅壁壘和貿易保護政策,由政府負責半導體製造設備的開發,大量投資於研發,出臺「官產學」政策,與私營企業的商業計劃一起實施,在此期間,該行業迅速起飛。


當時美國對日本的態度極度輕視,認為日本只能生產一些低附加值的商品,比如廉價收音機之類,也就打打價格戰,成本優勢。日本就這樣猥瑣發育著。


1962年,日本通過仙童半導體公司掌握了核心的平面光刻技術。


1964年,日本通過貿易保護政策,限制美國德州儀器進入日本市場,最後從德州儀器又敲詐到了IC集成電路製造技術。


1971年,IBM宣布在大型計算機中使用半導體存儲器取代磁芯,大家都看到了,半導體中重要的DRAM(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晶片將會成為潛力巨大的市場。


1971年之前,日本卡西歐等生產計算器風靡全美,一度佔領美國80%的市場。


1972年,美國拒絕提供給日本提供核心的IC集成電路,逼迫日本退出市場。


1976年,日本經濟產業省再次牽頭,由富士通、東芝、日立、三菱電機和日本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LSVI技術研究所,開始舉國之力研究DRAM。當時日本經濟產業省給了50%的補貼,同時日本開發銀行還為日本所有的半導體企業提供低息貸款。


1980年,日本在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技術上取得突破,之後就一直佔領了該領域。


之後生產的商品賣到美國後,美國人發現質量賊高,日本的產品不良率基本等同於零。隨著日本商品的瘋狂湧入,美國人這才反應過來,這群小日本人偷摸的拼命研發,存儲晶片質量已經高過矽谷了。


在日貨強大衝擊下,美國半導體公司的市場份額直線下降,英特爾都曾一度放棄抵抗,差點被逼破產。照這麼下去,整個矽谷都得被日本搞殘、搞死。


1983年,東芝事件爆發。當時蘇美處於冷戰時期,蘇聯在國際上根本買不到工具機(老美制裁),後來蘇聯用35億日元的高價從東芝買走了4臺高精度的數控工具機。當時東芝公司高興的都要跳起來,4臺小小的破工具機居然這麼值錢。而蘇聯買工具機是去改裝核潛艇的,當年蘇聯由於技術落後造出來的核潛艇噪聲巨大,這一直都是蘇聯海軍的一個心病,這個劣勢如果不改變,這不等於告訴敵人我在這,快來打我啊。


而蘇聯買回來工具機後果然不負眾望,核潛艇噪音大幅下降,美軍那邊直接就聾了根本監聽不到。


這個事情後來被曝了出來,老美大怒,新仇舊恨加一起,弄死你個小日本。於是熟悉的下圖出現了,議員帶頭打砸日貨。



1985年,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開始向美國商務部投訴日本半導體產業不正當競爭,要求總統根據301貿易條款解決市場準入和不正當競爭的問題。


並要求日本開放半導體市場,允許美國進入,並且要佔有20%以上的市場,而且還要建立價格監督機制。


於是美國從智慧財產權、貿易規則、國家安全上打壓日本半導體企業,同時在國內大肆宣傳日本威脅論,製造對立情緒和民意恐慌。(這套路是不是很熟悉,近期的華為事件、TikTok事件都是這個套路)。


最後迫於美國的政治和軍事壓力(畢竟二戰結束後一直被美國扶持,還面臨美國的軍事威脅),日本最終籤訂了《日美半導體保障協定》開放了日本半導體產業的智慧財產權、專利。


此後幾年日本傲視全球的半導體行業如跳傘般飛速墜落,跌幅最大的存儲晶片,從佔據市場80%的高度,到跌穿10%。


不過現在日本退到半導體上遊的原材料領域,而且把半導體材料給研究了個透。


數據顯示,2019年日本在全球半導體材料市場份額達66%。19種主要材料中,日本有14種市佔率超過50%。


這就是之前日本捅刀韓國的底氣。


從日本半導體的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不少東西:


第一:對教育與知識的推崇。

第二:拼搏的工匠精神。

第三:舉國之力的科技重視。


其實這些我們都不缺,想想看我們的兩彈一星工程,北鬥工程。只希望我輩能有更多腳踏實地搞科研,搞實業的人,我相信徵服半導體工業那天不會太遠。


相關焦點

  • 曾經輝煌的捷克軍事工業,在東歐劇變後,為何就走向了沒落?
    得益於境內豐富的煤鐵資源、便利的水陸交通,捷克的工業水平,在奧匈帝國統治時期獲得了突飛猛進的提升。1918年,多民族的奧匈帝國被一戰拖垮,從奧匈帝國分裂出來的捷克與斯洛伐克,在外力作用下組合成一個新國家——捷克斯洛伐克。在此情況下,作為「帝國武器庫」的捷克地區(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地區),便繼承了奧匈帝國遺留下來的龐大軍事工業。
  • 日本電器巨頭:進入中國四十多年,看似輝煌不再,其實滿世界賺錢
    時光倒退四十年,日本的家電行業可謂如日中天,特別是在中國市場上,可以說是風頭無兩。為什麼當年日本家電這麼輝煌呢?除了過硬的技術和質量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夠早。如今,中國人家裡已經很少再見到日本牌子的身影了,因為我們的國產電器足夠物美價廉。
  • 百年日本巨頭沒落,造出第一臺筆記本電腦,輝煌時拿下全球第一
    不過,真正的「筆記本之父」卻不是上述任何一家企業,而是來自日本東芝,公司成立於1875年,距今已有百年的發展歷史。早在1985年,東芝就已經開始製造筆記本電腦,並且號稱是全球第一家量產上市翻蓋型膝上電腦Thorn EMI Liberator的企業。待時間來到上世紀90年代,東芝又將產品線擴展至Satellite、Portégé,同時筆記本電腦銷量也逐年攀升。
  • 日本半導體被屈辱閹割30年,歷史要在中國重演嗎?
    ——石原慎太郎曾經的輝煌2018年全球半導體銷售排行榜中,前10大半導體廠商中美國獨佔5家,韓國2家,歐洲,臺灣,日本各1家,在半導體領域美國佔據了半導體行業的半壁江山。 1953年時任日本東京通信工業公司(Sony的前身)副社長的盛田昭夫從美國西屋電氣引進了電晶體技術,並開始生產索尼公司的第一爆款產品收音機,由於盛田昭夫擅於經營,在五年後,日本的收音機就出口美國達到了400萬臺,獲利5700萬美元,直到1965年,日本的收音機出口達到2421萬臺的頂峰
  • 從日本「華為」的沒落重生,找到日本工業史中華為的身影
    但是韓國自己也比較努力,逐漸擺脫沒有自保能力的窘境,再加上那個時代背景下,日本的成長速度過於恐怖,所以1980年開始,美國大哥開始鐮刀對著日本,愛全部給了韓國,老大哥偏心後,1985年日本的高科技產業已經出現疲憊之勢,也是那一年韓國半導體產業的產值上開始瘋狂的加速,並在2000年以前完成了對日本半導體產業產值上的超越,成為了老大哥的御用代工廠。
  • 民國最「輝煌」的城市,它的沒落,是香港和臺灣崛起的直接原因
    眾所周知,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歷代有許多繁華的地方,有的繁華的地方保存在歷史的大江中,發展成更大的城市,但有的地方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沒落,失去了往日的光明,民國時代有這樣一個城市,非常繁華,可以說是民國最「燦爛」的城市,他的沒落是香港和臺灣發生的直接原因!
  • 日本半導體「失去」的33年
    日本半導體產業的沒落日本在1980年至1990年的半導體製造體制中一直是世界領導者1990年,排名前10位的6家日本公司佔半導體市場份額的38%,淨額為$ 20.7B,佔整個半導體市場的$ 54.3B。1986年,日本的半導體產品佔世界 45%,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國。1989年, 日本公司佔據了世界存儲晶片市場53% 的份額,而美國僅佔37%。
  • 民國「最輝煌」的城市,它的沒落,是香港和臺灣崛起的直接原因
    我們都知道,我國歷史悠久,歷代有很多繁華的地方,有些繁華的地方保存在歷史長河中,發展成了更大的城市, 但是有些地方在歷史長河中漸漸沒落,失去了過去的光明, 民國時期,有這樣的城市,非常繁榮, 可以說是民國最「輝煌」的城市,其沒落是香港和臺灣崛起的直接原因!
  • 殃及池魚,日本半導體企業壯士斷腕,怪不得巴菲特喜歡蘋果公司
    實際上,日本的半導體技術是可控的,今年是它們的豐收年,華為採購了很多零部件!但真實的情況是,日本很多半導體企業都放棄了晶片業務!日本半導體10年輝煌上個世紀80年代,因為IBM和英特爾等公司很保守,擅長大投入、大批量,「有錢任性」,不過它們的財務結算是分攤到各個部門、各個項目組,有些部門本來是盈利的,平攤過後,扣除營銷等非生產性的成本,反倒成了虧本買賣!於是開始了內部的優勝劣汰。
  • 盤點曾經輝煌,現在沒落的歐洲豪門!您知道幾個?
    盤點曾經輝煌,現在沒落的歐洲豪門!您知道幾個? 歐洲足壇中,有不少球隊曾經有著輝煌的歷史,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球隊卻卻逐漸沒落,有的只能成為聯賽中下遊球隊,有的甚至連國內頂級聯賽都無法參加,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一下,那些祖上「富裕」,但是現在已經沒落了的球隊,不知道您能夠知道幾支這樣的球隊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 日本半導體巨頭出手,「去美化」再添核心成員,白宮沒想到這結果
    近日,日本半導體巨頭出手,「去美化」再添核心成員,白宮沒想到會是這樣的結果!而且它的實力非常強大,可以成為其他日本公司的表率,就像國內的華為一樣。其實在上個世紀的時候,日本的半導體產業是非常發達的,在全世界都佔據著領先的地位,就連米國也無法與之相提並論!但是後來,米國找各種藉口壓制日本的半導體公司,讓它們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不利影響,最後落得個青黃不接的下場!
  • 日本半導體產業變遷 能給中國晶片產業帶來哪些啟示?
    計算機、網際網路的誕生和繁榮發展絕對是人類歷史上一個最為重要的節點,它的出現將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完全的割裂開來,人類發展開始進入了告訴發展的階段。那麼作為網際網路的基石,半導體產業絕對是重中之重,目前,以矽基材料作為基礎的生產製造佔據了全球90%以上的半導體產品。
  • 日本研製光刻機,美國是一大障礙,很難破解
    尼康等日本公司合作,一起研發光刻機。作為上世紀,全球半導體產業的一霸,現在日本光刻機技術,到底怎樣?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雖然日本半導體產業,曾經輝煌過,光刻機技術更是不輸美國。在荷蘭ASML公司出現之前,日本半導體產業,也包括光刻機技術,已經可以與美國抗衡,並成為美國信息產業,在全球的最大威脅。
  • 美半導體產業正走向沒落?川建國:沒有比我更懂晶片!
    如今,美國選擇破壞這一平衡,導致中企不得不放棄美國晶片,改用韓國或是日本的晶片,這佔比在未來會來越來越大,而這會讓美企失去中國市場,最後導致美國半導體產業走向衰落,反觀韓國和日本企業有了中國市場後會慢慢崛起。
  • 美國借圍剿東芝毀了日本半導體產業霸主地位,華為會重蹈覆轍嗎?
    東芝強大的生產能力,為日本工業的發展,帶來了重大幫助。  得益於東芝的貢獻,日本工業的整體水平都提升了不少。而在發現東芝的作用之後,日本政府還專門對東芝展開了扶持,希望東芝能帶領日本半導體產業走向騰飛。  據了解,上個世紀70年代,日本政府聯手東芝、日立和富士通等企業,組建了一個龐大的半導體軍團。
  • 當年的美日半導體貿易戰,搞垮日本,如今歷史重現
    "歷史不會重演,但會驚人的相似"。如今美國對華為的種種,皆在40年前的那場美日貿易戰中找到影子。40年前發生了什麼?那場晶片戰爭為我們帶來了怎樣的啟示?
  • 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公司之一TI(德州儀器)輝煌的發展史
    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公司之一TI(德州儀器)輝煌的發展史 李倩 發表於 2018-03-22 10:51:06 TI(德州儀器)是全球最大的模擬半導體公司,成立之初為一家地質勘探公司,後轉做軍火供應商。
  • 豫西沒落的曾經輝煌品牌多牛,洛陽三門峽焦作濟源等製造業多牛
    河南是全國排名第5位的經濟體,河南雖然是全國小麥產量最高的省份,但是河南的經濟靠的不是農業,而是強大的工業和製造業。河南的製造業基礎在豫西四市,洛陽、焦作、三門峽和濟源都是河南重要的工業城市。你知道豫西4市都有哪些曾經輝煌的製造業品牌和企業,現在走向了沒落。
  • 歷史警示錄:從日本東芝半導體到中國華為5G晶片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萬事萬物都在不停的輪迴,歷史永遠客觀公正,它站在上帝的角度,不帶一絲情感,不偏不倚的記錄著發生的一切。時間總是無情的磨滅一切曾經的存在,但它又總是留下一絲不易察覺的痕跡等待後人去發現。回顧歷史,人們總是能夠從中發現一些蛛絲馬跡,似乎在無聲的告誡,警示著後人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 晶片破壁者(十):日本半導體崛起之秘
    而從歷史裡尋找答案是文明的天性,在審視國家間的半導體博弈時,有一個無法繞開的話題,就是上世紀60年到到90年代,橫跨數十年,關係錯綜複雜的美日半導體糾葛。這段歷史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兩點。一是日本在80年代一躍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第一大國,並且建立了完善獨立的半導體產業體系。這讓日本成為迄今為止唯一達成過這一目標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