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筆書法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廣泛應用,但是人們可能學習到的知識是關於實用性硬筆書法多,還沒有達到藝術性硬筆書法,那麼我們今天從欣賞古人的毛筆書法裡面,吸取古代的書寫特點,運用到藝術性硬筆書法的書寫當中。
首先跟著六稜格小編認識一下我們這位宋代知名書畫家米芾吧!
米芾(1050-1107)宋代傑出書畫家。初名黻,字符章,號海嶽外史、襄陽溫士,自號鹿門居士。原籍襄陽(今屬湖北)人,後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官至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由於他性情狂放,故人稱「米顛」或「米痴」。
米芾書《離騷經》系小行楷,但是大量筆法和結構仍屬楷書範疇,且字跡稍小。原墨跡為紙本冊頁。凡二十六開,每開二幅,每幅五行,每行字數不一。幅縱三十五點五公分,橫三十一點二公分。共2494個字。
此貼為米芾31歲時所書,此貼端莊流利,字字精工,與米芾晚期作品的曠達瀟灑,不入流俗,沉得痛快,有所不同。
據傳此帖自打寫成後一直被歷代收藏家隱秘珍藏,在民間流傳千年不為公眾所知,近年拍賣公司從一位原國民黨要員後人手中徵集到的,估值超1億元人民幣。經楊仁愷、楊新鑑定,此《離騷經》系米芾本人真跡。
米芾對書法的分布、結構、用筆,有著他獨到的體會。要求「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大概姜夔所記的「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變化中達到統一,把裹與藏、肥與瘦、疏與密、簡與繁等對立因素融合起來,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澤、風神俱全,猶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視整體氣韻,兼顧細節的完美,成竹在胸,書寫過程中隨遇而變,獨出機巧。
所以我們可以學習米芾的書寫技巧,把這些技巧運用到硬筆書法當中。因為毛筆的書寫結構和章法是與硬筆書法之間相互關聯的。米芾擅長寫楷書,而楷書是學習硬筆書法的標準,我們可以在欣賞米芾作品時,分析他的筆鋒、運筆。
因為硬筆字的筆畫在起筆、行筆、折筆中包含豐富的提按頓挫停,這些都是從傳統的毛筆字的賞析中得到的。而人們對於硬筆書法的欣賞,也是深受傳統毛筆字的影響。
所以在想要把實用性硬筆書法轉化成藝術性硬筆書法,或者從書法轉化成硬筆書法,我們都要學會欣賞,提高審美,吸取古人或者名人書法家的書寫技巧,在此基礎上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