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裡,只要一提到手機快充,大家腦海裡第一個總會想到OPPO。
搞得好像是OPPO發明了快充,快充只有OPPO在做。
不過確實有一個事實是。
最先讓消費者知道快充的是OPPO,讓消費者有體驗感知的也是OPPO。
尤其那句「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簡直就是讓教授「爺青回」。
但話要說回來,最早做快充的其實是三星。
在2011年的三星Galaxy Note這款手機上,其附贈充電頭首次出現了5.3V的輸出電壓,並非常規的5V輸出電壓。
另外配套的充電線還能降低線材損耗,可以直接提升電流電壓的傳輸效率。
這時候不少用戶就發現,三星Galaxy Note的充電速度,要比其它5V充電頭的手機快得多。
在擁有「快」和「慢」的充電感知後,用戶對「快充」的概念也就應運而生了。
只是很可惜。
當時三星並未重點推廣快充,這才出現了開頭所說的:提到快充總會想到OPPO。
但是,教授要說但是咯。
手機快充這些年迅速發展的歷史,遠要比OPPO率先佔領高地有趣得多。
特別是到了今年,手機快充可謂是百花齊放。
一切得先從USB IF這個制定USB規範的標準化協會開始說起。
2010年USB IF正式頒布USB BC 1.2協議,結束了當時USB充電規範極其混亂的局面。
然而更有意義的是,他們讓充電電流達到了1.5A,充電功率達到了7.5W。
有統一的充電接口規範,又可以提高電流電壓。
顯然手機廠商們要搞事情就相對簡單多了,剛剛說到的三星Galaxy Note便是第一個。
不過這個幸福是短暫的。
突如其來的智慧型手機爆發,以及各種劃時代的應用出現,最高7.5W的充電功率,顯然無法滿足用戶需求。
但是此時的USB IF一直沒有動靜,反而卻讓隔壁的高通坐不住了。
於是乎高通宣布QC 1.0協議發布,將充電電流提升至2A,達到最高10W的充電功率。
另外高通憑藉晶片方面的優勢,他們家的QC快充協議,快速在安卓陣營中普及並壯大。
自此。
手機快充正式進入了發展軌道,一群圍繞著電流I、電壓U,去提升充電功率P的快充協議陸續出現。
當然,這一現象導致充電規範,再次進入了混亂時期。
高通的QC協議受限於Micro-USB接口,將電流提升至2A的承載極限後,便改變策略開始提高電壓。
那會支持18W快充的小米3、小米4等QC 2.0協議機型,充電頭端能看到5V、9V、12V三檔電壓輸出。
這,也就是當年所說的高電壓低電流快充方案。
以高通QC 2.0為代表的高壓低流快充協議,雖說對充電線材要求低且兼容性好,但無法避免充電發熱和效率低的弊端。
即便後來USB IF協會規範了Type-C接口。
也正因為這樣,一系列諸如此類的快充方案,都不得不將充電功率控制在18W以下。
注意,比較戲劇化的就是在這。
或許是OPPO知道高壓低流方案容易碰到瓶頸,所以在高通改變充電策略的同期,卯足了勁研究低電壓高電流方案。
而更戲劇化的是。
OPPO一上來就是20W的充電功率,還解決了充電發熱和效率低,直接讓OPPO名聲大噪。
不過,OPPO快充背後的代價顯而易見。
比如將充電IC集成在充電頭處,Micro-USB接口的觸點增加至7個,說白了就是對充電頭和線深度改造。
同樣的,這也決定了充電頭、充電線必須配套才能實現快充。
當高壓低流、低壓高流兩種方案的優缺點出來後,手機廠商便根據自己的需求發展快充。
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面,快充協議五花八門,且相互不兼容。
Emmm。
曾經規範了充電標準的USB IF協會,在2016年的時候終於坐不住了。
順勢推出基於Type-C接口的USB Power Delivery充電標準,至此,兼容性最廣的PD協議誕生了。
無論是哪個廠商,都得乖乖地遵從這套標準。
另外連谷歌都要求,搭載Android系統的設備,必須兼容PD快充協議。
但是,教授又要說但是了。
USB IF協會和谷歌要求的是設備,又不是要求附贈的充電頭得兼容其它快充協議。
於是乎各種使用私有協議的廠商,會在手機支持自家高快充的同時,兼容其它低功率的快充。
舉個例子。
小米率先商用100W快充,但這個100W有前提:使用小米自己家的充電頭。
如果是別人家的充電頭,比如綠聯65W的氮化鎵充電頭。
能用。
但峰值功率就限制在50W左右了,畢竟手機充電只是兼容了PD協議而已。
注意有這種操作不止是小米,各大廠商都採用類似的做法,甚至有些還更過分。
毋庸置疑,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手機快充依舊會是這個局面。
即便民間傳聞2021年大功率快充會成為旗艦標配,但這依舊是廠商們的私有協議罷了
想讓手機廠商附贈的充電頭,去滿足所有的充電設備,難。
不過也不是沒有辦法。
畢竟只要手機廠商繼續這麼做,配件廠商就還能有市場。
比如綠聯就推出了兼容多種快充協議,並且提供多個接口的充電頭,實現一應俱全。
充手機、充平板、充手錶,還能給筆記本電腦用,是不是有點太實在了...
當然,未來不排除還有另外一種可能。
比如西半球的某個科技巨頭,連充電頭都不配了,且手機只支持PD快充協議。
用戶想要快充,掏錢買原裝,或者買類似綠聯這種經過蘋果MFi認證的快充頭。
像教授這種手持多個手機的人,日常一個綠聯充電頭綽綽有餘。
回到快充這件事,眼下已經發展了這麼多年。
各手機廠商圍繞自家的快充協議,實現的充電功率越來越高,但還是缺少了「開放」的態度。
或許是為了通過快充這一領先體驗,吸引用戶、讓用戶旦用難回。
只不過,真的會有人因為「充電快」而掏腰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