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佚名《牡丹圖頁》
花之美,在於悅其姿色而知其神骨,如此方能遨遊在每一種花的獨特韻味中,而深得其中情趣。每一種花的不同氣質,被賦予了不同的精神。
明 陳洪綬《瓶花圖軸》
自古至今,許多騷人墨客都以各自方式為花寫下動人篇章,在這些藝術作品中,花已經成為一種心的嚮往,與絕美的精神境界,深深的美化人們的心。不僅如此,古人更是為花設立了節日,「花神節」就是專為花而設立的節日。
花神節的由來
我國民間流傳陰曆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的生日,自古有「花神節」,也稱「花朝節」,俗稱「百花生日」。該節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書》中已有記載,據說武則天執政時期(公元690-705年)流行最盛。
花神圖
由於武曌嗜花成癖,從官府到民間都極力仿效、流行花朝節活動。因此,當時的正月十五元宵節、二月十五花朝節與八月十五中秋節被視為同等重要的傳統佳節,人們將後兩者連稱為「花朝月夕」。
吳湖帆 潘靜淑 十二花神
「花朝節」在清朝康雍隆年間夜流行鼎盛,每逢二月十五日宮廷依然保留祭花神和剪彩賞紅等傳統習俗,並在承德避暑山莊、圓明園等處都建有花神廟。古人敬花如神,不同的花神司管著各種花,綻放、凋落,也變得詩意且多情。十二個月令分別有著時令之花,相應的,便有十二位花神。
王叔暉工筆重彩《十二花神》欣賞
(由於地域文化等差異,民間有多個十二花神版本,說法不一)
古人喜花,不僅設宴賞花,吟詩讚詠,還將花繡在衣裳上,描在畫裡,繪在瓷器上。康熙十二花神杯正是其中翹楚,薄如脫胎,極難燒制。清朝官窯首度將詩詞、書法、繪畫、篆印合於一杯,將瓷器的藝術價值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一月一花一詩一酒杯,未飲先得三分醉。
清康熙
青花十二月花卉紋杯(12件)
每件高5.5cm 口徑6.6cm 足徑2.7cm
故宮博物院
康熙對歷代的瓷器很有研究十分欣賞,康熙十九年下令景德鎮恢復御窯廠,研製新風格的各種瓷器。
康熙二十五年景德鎮御窯廠為宮廷燒制一套生活用瓷——「十二花卉紋杯」,第一次把「詩、書、畫、印」在同一器皿上並用,可謂「杯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意境",每隻杯上繪一種應時花卉,指代歷史上的著名女性,並題上相應的詩句,慣稱「十二月花神杯」。
清康熙
五彩十二月花卉紋杯(12件)
每件高4.9cm 口徑6.7cm 足徑2.6cm
故宮博物院
杯子作酒杯用,每隻酒杯上畫一種時令花卉,再配一首詩。此創意令年輕的康熙龍顏大悅。
據《陶雅》記載:「康熙十二月花卉酒杯,一杯一花,有青花、有五彩,質地甚薄,銖兩自輕。若欲湊合十二月之花,誠戛戛乎其難。」
「十二月花卉紋杯」12件為一套,其外形特點為:撇口、深腹、淺圈足、胎體輕薄、器型精巧絕倫,造型規整優美,胎質乳白、器薄如紙、晶瑩剔透;其外壁分別用一年十二個月中不同的花卉來裝飾,並配以相應的詩句。
康熙十二花卉杯上的花卉以水仙花開始,然後以此為迎春花、桃花、牡丹花、石榴花、荷花、蘭花、桂花、菊花、芙蓉花、月季花和梅花,一杯一花,腹壁一面繪畫,另一面題詩,詩句出自唐詩。
一月水仙花
春風弄玉來清畫,夜月凌波上大堤。
——出處不詳
二月玉蘭花
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
——白居易《玩迎春花贈楊郎中》
三月桃花
風花新社燕,時節舊春農。
——於薛能《桃花》
四月牡丹花
曉豔遠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風。
——韓琮《牡丹》
五月石榴花
露色珠簾映,香風粉壁遮。
——孫逖《同和詠樓前海石榴二首》
六月荷花
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李群玉《蓮葉》
七月蘭花
廣殿輕香發,高臺遠吹吟。
——李嶠《蘭》
八月桂花
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
——李嶠《桂》
九月菊花
千載白衣酒,一生青女香。
——羅隱《菊》
十月芙蓉花
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煙。
——錢起《酬長孫繹藍溪寄杏》
十一月月季花
不隨千種盡,獨放一年紅。
——出處不詳
十二月梅花
素豔雪凝樹,清香風滿枝。
——許渾《聞薛先輩陪大夫看早梅因寄》
如今收藏有單只花神杯的,應該不在少數。湊齊12隻,而且是同一批出窯品,難於上青天。2016年匡時春拍,一套青花十二花神杯,據傳被劉益謙買走,成交價333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