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後,身體發育有兩個很重要的方面——大動作和精細動作。
大動作是指軀幹運動,趴、坐、爬、站、走、跳、跑等。
而精細動作主要指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肉群的運動,通俗點說,就是手的靈活度。
手差不多是嬰兒最先認識的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兩三個月大的嬰兒就會好奇地盯著自己的手看,再大一點,還會把自己的手放到嘴裡吮吸。
孩子手的靈活性遠沒有大動作發育的那麼快,需要很長的時間。
為什麼學樂器一般要等到4歲以後,寫字要等到5、6歲?
因為在那之前,孩子手的靈活度、力度不夠。
誇獎一個人聰明,我們常常會用到「心靈手巧」這個詞,這裡的「心」其實指的是大腦。
大腦皮層中負責感覺和運動的那部分區域的面積、細胞數量,除了臉,手對應的部分是最多的。
只有大腦發育的成熟、發達,手才能變得靈活。
而大腦的發育又需要外部的刺激和感應,手在這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類的手上布滿了豐富的末端神經,使我們能夠感覺事物、完成很多複雜的動作。
對於孩子來說,手更是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
精細運動是神經系統發育的一個重要指標。
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中,「靈巧地運用雙手製作或操作物體的能力」是其身體運動智能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嬰幼兒期精細運動的良好發育,對大腦結構和功能成熟有促進作用,當然認知發展也會受到良好的影響。
所以,「心靈」與「手巧」是相輔相成的。
孩子精細運動的鍛鍊有非常多的方法,搭積木、撿豆子、穿珠子、擰瓶蓋、摺紙、捏彩泥……
還有孩子們喜聞樂見的一個方法——念手指謠。
手指謠歌謠的內容朗朗上口,孩子易學易記。
邊念歌謠邊做動作,學會了孩子會很有成就感,也很開心!
同時,手的靈活性、記憶力、專注力等也得到了很好的鍛鍊。
我家彤寶上幼兒園後,學了不少新的手指謠,像《黑貓警長》《手指變變變》《五隻猴子蕩鞦韆》等等,每天回來都會開心地給我們表演。
下面呢,給大家分享10首簡單易學的手指歌謠,爸爸媽媽們教起很方便哦。
十隻小猴,握握手,上蹦蹦,下跳跳,翻個跟鬥,拍拍手。
這是彤寶學會的第一首手指謠,非常簡單,沒有難度大的手指動作。
兩隻小豬蓋新房,你砌磚,我刷牆,蓋了一間大瓦房。
進屋一看黑黢黢,原來忘了留扇窗。
可愛的小豬豬,也如第一首一樣,幾乎沒有複雜的手指動作,歌謠的內容孩子也很容易記住。
蟲蟲蟲蟲飛,蟲蟲蟲蟲飛,飛到南山吃露水,露水吃飽了,蟲蟲飛走了。
這首終於有手指的單獨動作啦!家長可以像圖中那樣先手把手教,孩子都是很聰明的,教幾次很快就可以單獨做到了。
門外有個大木桶,桶蓋上面有個孔,木桶裡面有什麼?原來躲著毛毛蟲。
歌謠內容只有短短的四句,是不是很簡單?
切切菜,和和面,擀擀皮,包包餃子,搗搗蒜。
這首手指謠文字內容很押韻,雖短短16個字,但手部動作卻足有5個,而且要麼需要兩手配合,要麼兩隻手要同時做動作。
翻餅烙餅,油炸餡兒餅,翻過來,調過去,瞧瞧。
和孩子一起玩過家家遊戲吧!
點點豆豆,紅豆綠豆,你拿我拿,一抓一大把。
你小時候是不是也和爸爸媽媽玩過這樣的遊戲呢?
水母像頂大浴帽,螃蟹舉起兩支螯,章魚舞動八隻腳,海馬尾巴卷海藻。
這首是我選的唯一一首看起來簡單,手指動作卻較難的手指謠,小一點的寶寶做起來還是有難度的哦!
客人請坐下,姐姐泡杯茶,哥哥拿壺酒,茶兒香,酒兒濃,喝得客人臉緋紅。
教孩子當小主人吧!
土豆土豆片兒,土豆土豆絲兒,土豆片兒,土豆絲兒,土豆絲兒,土豆片兒。
非常有趣的內容,翻來覆去就是「土豆絲兒,土豆片兒」,孩子動作熟練後,可以加快念歌謠的速度,鍛鍊一下孩子的反應能力。
這次選的十首手指謠,歌謠的內容都非常簡單,但很有趣,所搭配的動作不複雜,適合年齡小一點的寶寶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