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木棉媽媽
孩子上幼兒園是跟父母的第一次小別離。
每個家長都很矛盾:
孩子小的時候盼著他長大,盼著他趕快上幼兒園,我就可以輕鬆一些了。等到孩子真的開始入園了,家長才發現:這個小傢伙就這樣長大了!
每學期幼兒園開學,總是能看到孩子在裡面哭,家長在外面默默流淚的場景。今年9月份同事家兒子上幼兒園了,自從有了寶寶同事就在家帶娃了,原本以為兒子上了幼兒園就可以輕鬆一些,同事說:下午的時候,我泡好了茶,準備了點心,拿一本書看書,結果腦子裡不斷想起兒子,總是擔心他在幼兒園是不是適應。
其實父母捨不得孩子上幼兒園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會擔心孩子不適應,說來也奇怪,新入園的孩子總是很容易生病。那天特意問了在幼兒園工作的姨媽,姨媽說:老師不會願意給家長明說的,否則會落埋怨。
這是為什麼呀?我不理解其中的道理。
姨媽說:家長對孩子照顧的太周到了,有些孩子在家裡被溺愛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但是到了幼兒園,一個班裡三十個左右的學生,兩個老師,你說老師能不能給孩子餵飯?
讓老師怎麼說?老師說了吧,好像在指責家長溺愛孩子,遇到通情達理的家長會覺得老師說得有道理,遇到不愛聽意見的家長,說不定會被投訴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啊!
我驚嘆:什麼時候連幼兒園老師也這麼卑微了?
可轉念一想姨媽說的還是有道理的,雖然嘴說著要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但實際上還是忍不住會給孩子餵飯,餵水。
那天婆婆帶娃溜達,遇到一個奶奶帶娃的,什麼都沒給孩子帶,婆婆很驚訝:下樓來不帶水,也不帶吃的,孩子餓了、渴了怎麼辦?
那位奶奶說:習慣了也是一樣,以後上幼兒園誰追著他屁股後面餵水、餵吃的呀!
確實是這樣,那些上幼兒園之後比較容易生病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在家裡被保護得太好的孩子。
在家裡被家人照顧太細緻,入園後生活習慣會發生改變,會不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被家人保護的太好的孩子,不會自己去爭取東西,比如口渴了只會等著老師統一發水喝,而不是主動告訴老師:我口渴了,想喝水。最後就是如果家長保護太好,孩子對媽媽的依賴度很強,也不利於孩子適應新環境。
總之如果在家中被保護的好,孩子就會失去原本的自理能力和獨立能力,也就導致了孩子容易生病。如果想打破這一局面,父母就要給孩子做入園前的準備。
01、培養自理能力
在上幼兒園之前,你要問自己幾個問題:
孩子會自己如廁嗎?孩子會自己穿衣服嗎?孩子會穿鞋子嗎?孩子會自己吃飯嗎?
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孩子去幼兒園基本上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了,也會降低生病機率。
如果這些事情孩子都不能獨立完成,那麼做父母的就要注意去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了。
鍛鍊孩子自己如廁,給孩子買孩子喜歡的便盆,引導孩子自己上衛生間,引導孩子自己如廁。
其次就是穿衣服,有意識地去引導孩子自己穿衣服,跟孩子比賽看誰穿衣服穿得好,穿得快。
吃飯是個最重要的問題,家裡有老人的總是擔心孩子吃不飽,總是想要餵孩子吃飯,哪怕孩子已經吃飽了都要追著喂,這個習慣很不好,會讓孩子養成依賴性,會讓孩子失去獨立能力。當孩子開始想要自己吃飯,家長就要鼓勵孩子自己吃,這個事情說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很難,因為很少有家長能夠看著孩子一邊吃飯一邊玩兒,還把菜湯弄的哪兒都是,但家長一定要忍住,堅持住,讓孩子自己去吃飯。這樣孩子入園後才能快速適應環境。
02、培養孩子表達能力
孩子只有自立能力,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也是不行的。
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會拉褲子?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會尿褲兜?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喝不上水?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吃不飽?
這都是因為孩子缺乏表達能力,有的是因為膽小不敢說話,有的是因為表達能力不強。不管是哪種原因,家長都要及時去引導孩子。
很多家長在帶孩子的時候跟孩子交流很少,只要孩子自己在那裡玩兒就行了,這樣的做法是不正確的,家長的陪伴不只是陪著而已,是要高效的陪伴,跟孩子互動,陪孩子做遊戲,跟孩子聊天,這樣孩子才能變得自信開朗,孩子才能愛說話,敢說話。
孩子入園意味著孩子與家長第一次小別離,家長要及時做好準備,孩子入園後才能儘快適應幼兒園生活。
我是木棉媽媽,也是小學老師,一個愛看書、愛學習的媽媽,專注孩子成長教育,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教育知識,別忘了關注棉媽,棉媽將持續輸出更優質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