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師和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首先,我要向全體研究生新同學表示熱烈的祝賀和歡迎,歡迎大家來到南方醫科大學繼續深造學習。同時感謝研究生院劉叔文院長的邀請,讓我代表南方醫科大學的導師們發言。我先聊聊人生三點式,再說說研究生的三把鑰匙,最後送同學們兩句話「抬頭仰望星空看理想,低頭腳踏實地加油幹」。也請大家記住,導師永遠是你們生命中的一顆老樹,永遠是你們的堅強後盾!
人生三點式:起點、拐點和終點
有人說,人生有三個非常重要的節點,分別是起點、拐點和終點。老爸老媽給您起點,老婆老公陪您走到終點,而老師則幫您創造拐點,改變您的人生軌跡!
起點和終點之間,不只是一條直線,更多的是曲線,甚至是錯綜複雜的網格線。把握人生的拐點與方向是您成功的關鍵。人生最精彩的篇章在拐彎處,人生最驚喜的篇章也在拐彎處。您的專業或許不是您的興趣,您的導師或許不是您的夢想導師。然而,當有些人習慣於這山望著那山高時,更多的人選擇了珍惜和充分利用已擁有的條件,腳踏實地,開始自己新的人生之旅。
讀研,意味著您將遇到人生中第一位叫導師的人。《論語·述而》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前一句家喻戶曉,後一句的大意是:一方面, 擇其善者而從之, 見人之善就學, 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 其不善者而改之, 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 反省自己, 是自我修養的精神。導師和學生是亦師亦友的關係,絕對不是貓和老鼠的關係。唯有彼此善於發現對方的優點,鬥智鬥勇不鬥氣,才能成就團隊,乃至最終成就個人夢想。我想,等到畢業季節的來臨,您必定擁有屬於自己、也屬於您所在團隊的累累碩果,那時您的感覺,與現在相比一定有著一種別樣的升華。
研究生三把鑰匙:夢想、平臺和行動
夢想是什麼,夢想就是一種讓您感到堅持就是幸福的東西。習總書記將中國夢定義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我現在的夢想是治癒B肝,實現B肝母嬰零傳播。夢想是人生前行的指路燈,是激勵人生奮鬥不止的動力。研究生的科研生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唯有早早確定自己人生的夢想,才能克服重重困難,取得成功。
你們的師姐,我科研究生李詠茵,碩士報考的是心血管內科,後錄取到感染內科,她在研究生涯中也經歷過彷徨、浮躁和失敗的痛苦,但是從未想過放棄,因為她堅信只要堅持不懈的探索,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研究生期間她在影響因子12分的《Hepatology》雜誌發表了兩篇第一作者的文章,更可貴的是她毫無怨言承擔了大量的公共事物。在博士學習期間,她經過殘酷競爭,從3萬名在讀生命科學博士中脫穎而出,成為30位幸運兒中的一位,參加2014年第64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會,與4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論學術,喝紅酒,吃西餐。2016年她獨中二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李詠茵博士)
人生需要一個平臺,不管您今天是博士、碩士,沒有平臺你都難以有所成就。實現夢想需要平臺,一個好的平臺,才能讓您擁有更穩健的起步,更強大的資源和更廣闊的視野。我科全力打造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力的,集隊列、樣本、資料庫和臨床研究人才四位一體化的慢性肝病臨床科研綜合平臺,孫劍、馬世武、李詠茵和樊容等研究生,均利用平臺優質資源,陸續在國際著名雜誌《Hepatology》,《Gut》和《Journal of Hepatology》上發表文章。
平臺再大也只是資源,平臺的大小不代表您的能力和價值,關鍵在於您如何利用;「夢裡走再多的路,醒來還是在床上」,要成功必須立即行動。懶,一個字足以毀了你,無論你擁有多大的夢想,多好的天賦,不行動等於零!請記住九字真言:「逐夢想,建平臺,重行動」。
兩句話:抬頭仰望星空看理想,低頭擼起袖子加油幹
從你們踏入南方醫科大學校門開始,我想您已經迫不及待地去實現自己的夢想。科研的道路,從來都不是坦途,更多的是充滿艱險與挑戰的山路。中國科學院最年輕院士盧柯院士說:「科研就是自己和自己鬥」。侯哥說:有時甚至是自己虐待自己!作為一名導師,我常常和學生交流,遇到困難時,抬頭仰望星空看看理想,低頭擼起袖子加油幹!用夢想支撐信念,才能克服一切困難,獲得成功。
我再說說你們的另一位師姐,我科八年制學生樊蓉,在南方醫科大學八年的求學中,七年排名全專業第一。當時的她毅然決然選擇了感染科。在眾多人眼裡「髒亂苦」的科室,樊蓉博士堅定不移地堅守著她的理想,沉住氣踏踏實實幹科研,先後在國際著名雜誌《GUT》,《Gastroenterology》和NEJM發表論著和短文,特別是最近在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發表評論文章,題目為「A hepatitis B-free generation in China: from dream to reality」。沒有B肝的未來:讓夢想照進現實!夢想點燃激情!是她工作和生活的寫照。2017年她也獨中二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樊蓉博士)
導師永遠是您的一顆老樹
最後談談我科第三個學生的故事,你們有這樣一位師兄馬世武博士,現在是昆明軍區總醫院感染科主任。他在南方醫科大學讀書期間,曾在10分以上高影響因子SCI雜誌上發表過論文,博士期間曾在英國牛津大學留學,當時是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的有力競爭者。2017年8月的一天,我突然接到馬世武博士從西藏崗巴打來求助電話,說要把我這顆老樹搬來西藏替他擋擋風雨。我有點吃驚——又去西藏了?因為這是他剛剛又當爸爸的第三天,2015年也曾經在西藏中印邊境的亞東縣最基層單位工作過一年。這次他希望我通過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派出繼續教育專家團隊去崗巴,那裡平均海拔4800米,空氣含氧量不足內地40%,每年200多天有8級以上大風……高寒、缺氧、又缺水,條件極端艱苦。我們到西藏後發現在這樣艱苦的地方馬世武博士沒有任何抱怨,崗巴的藏族同胞曾這樣評價他:正是馬博士的工作改變了崗巴人民對健康衛生的觀念,也改變了很多家庭的命運!崗巴縣長扎西旺堆說:「馬教授是崗巴的榮譽市民!」。無論是在大都市高等學府,還是在雪域高原邊防,馬世武博士永遠充滿激情,陽光帥氣的臉上始終充滿正能量!有這樣的學生南方醫科大學應該感到驕傲!我這個曾經的導師也感到非常自豪!西藏之行成了老師向自己的學生學習和受教育的機會。
(馬世武博士)
同學們,我的成績離不開我的學生!
同學們,從今天起,無論春夏秋冬、無論風雨交加,無論現在還是將來,請您永遠記住您生命歷程中有一位叫做導師的人是您的堅強後盾。導師是您人生路上的鋪路石,是您勇攀人生高峰的抓手!從今天起,您的工作不但會成就您自己,也會成就您的導師,成就南方醫科大學,成就人類的健康事業!
最後,我祝願大家順利完成學業,開啟人生中新的一段精彩篇章,成為社會需要的真正有用之才。謝謝各位!
侯金林
2017年9月
侯金林,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感染內科暨肝病中心主任,亞太地區肝病學會前任主席,中華醫學會感染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主要從事傳染病的臨床治療和基礎研究工作,牽頭承擔國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重大專項課題,主持和完成多項國內多中心臨床研究、國家973子項目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在國內外雜誌發表論文300餘篇,包括Hepatology、GUT、Gastroenterology、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New England Journalof Medicine等期刊。2003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10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個獎項,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和「總後科技新星」,獲立軍隊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感染內科暨肝病中心,是華南地區高水平的臨床感染病科室,是國家重點學科消化病系(肝病部)、廣東省重點學科、廣東省211工程建設重點學科、教育部器官衰竭防治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病毒性肝炎研究重點實驗室,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單位、廣東省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單位,為博士學位授權點和臨床醫學博士後流動站成員單位。2011年牽頭組建南方醫科大學肝臟疾病研究所,形成一支以肝臟疾病為核心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團隊,並於2014年榮獲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2015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科室經過多年的積累和發展,科室目前擁有多名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知名專家教授以及一批活躍在醫、教、研工作前線的中青年骨幹,包括教授、副教授19名(其中3位教授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博士生導師9名,碩士生導師14名。近三年共培養博士生20名,碩士生28名,校優秀博士生2名;在院研究生52名;共接受外單位在職人員進修29人。
以上轉載南方醫院肝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