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際網路搜尋引擎上輸入「論文抄襲」4個字,用戶可以得到幾千萬條搜索結果。近年來,因論文抄襲引發的新聞事件也比比皆是。2008年10月21日的《人民日報》曾報導了華中師範大學學生賈某因抄襲被檢舉而受到取消碩士研究生資格的處罰;今年也發生了雲南中醫學院院長被指抄襲論文、廣東商學院一名副教授被指抄襲重慶長江師範學院一名學生的本科畢業論文的事件。還有一些論文抄襲事件雖未被媒體報導,卻被舉報人發到網上「曝光」。在小蕭發出「史上最牛碩士論文抄襲」的帖子前,有網友將另一學位論文抄襲的例子發在博客中,題目取名為「奇聞:居然有如此大膽抄襲的學位論文!」。也有網友在小蕭發的帖子後回覆說,「名字都沒改的我都見過,這個算啥最牛。」
「所有的抄襲都是剽竊他人成果,對其他不抄襲的人造成不公平,但學位論文抄襲能過關,這才是最大的問題。我覺得學位論文抄襲能通過,責任最大的不是抄襲者而是把關的人。」小蕭告訴筆者,「把關的人,不單單是導師,還有盲審專家、答辯委員會等,如果不好好把關,那誰不想抄襲啊,畢竟認認真真寫,真的很辛苦。」
他在帖子裡也寫道:「據我所知,不是說一般學校都要求導師對自己學生的論文嚴格把關嗎?這是怎麼把的關啊?自己學生完全抄襲了別人的論文導師都沒發現?據我所知,碩士論文答辯前不是要送出去盲審嗎?這盲審的專家就真是瞎審了?據我所知,碩士論文答辯委員會都有5個以上的專家吧,怎麼就沒有一個人知道這是抄襲的呢?眼下又將是各個學校碩士學位論文答辯的時間了,不知道又將有多少篇抄襲的論文會輕鬆通過。」
網友「明月光」在帖子後回復道:「我覺得這個學生太離譜了,幾乎連一個字都不改,他的老師絕對有責任。如果我指導學生論文,我肯定會看看相關文章的。另外,這個人幾乎一個字都沒改,說明他的導師估計也沒改過一個字,如果真的指導過,怎麼可能一個字都不改?」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金兼斌教授指出,在討論抄襲的現象時,要區分商業作品的抄襲和學術作品的抄襲。前者主要涉及作者著作權保護的法律問題,而後者主要是學術道德問題。要杜絕學位論文抄襲的學術不端現象,除了學生要自覺遵守學術規範之外,論文指導教師也應當起到監督和教育的作用。
小蕭告訴筆者,「我的導師對我的論文要求挺嚴格的,我們這個專業,都是要求實證分析的,都要有一定的調研。」但他也坦承,對學位論文進行盲審的制度本來是好的,但是在有些高校成了「走過場」,沒有真正做到。「我上回拿到學院去交,他們說是讓我自己送,我還問他們說不是盲審嗎,怎麼現在是自己送了?」他還指出,在學位論文評審中,也存在很多人情關係。「評審的都是互相評的,你評我的學生,我評你的學生,這樣的話就難以保證客觀性了。」
當然,學位論文通過與否的關鍵在於論文的答辯,實踐中也存在學生的學位論文因涉嫌抄襲而當場被答辯委員會否定的例子。北京某高校的趙老師告訴筆者,他有一次在做答辯委員的時候,發現一位學生的論文中有「拼接、抄襲」的嫌疑,於是便在網上輸入相關的文句,結果發現確實存在抄襲的現象。他當場向該學生提出了這個問題,那位學生無法作出回答,後來他的學位論文也沒能通過該次答辯。趙老師指出,儘管目前有一些碩士研究生以後並不打算做學術研究,但碩士學位本身就是一個學術學位,碩士學位論文寫作是一個學術研究行為,因此,本著最基本的契約精神,學生一旦選擇了攻讀碩士學位,就應當遵守基本的學術道德和學術規範,杜絕抄襲、拼接等學術不端行為。而作為答辯委員會,也有義務對學生提交的學位論文進行認真審核,嚴格把關。
小蕭告訴筆者,他之所以發帖,就是覺得這樣抄襲的都能通過層層審核與答辯,最後拿到學位,對那些辛辛苦苦寫論文的人太不公平了。「我想舉報,就是希望學校以後把關嚴一些,當然是希望所有的學校。」
西北政法大學講師褚宸舸指出,目前高校學生論文抄襲很普遍,像感冒一樣,不治理就會成為H1N1,也是要傳染和死人的。他認為,造成這一問題的癥結有許多。如果就事論事從具體行為者的角度分析,論文抄襲者(學生)並未養成尊重學術、敬畏學術之心。知識結構欠缺、寫作能力低下是內因,指導和審閱教師把關不嚴是外因。問題都出在教育上,教育難逃其咎。
不能完全寄希望於「抄襲檢測系統」
在小蕭發布的帖子後有不少回復認為,現在高校論文抄襲的現象比較普遍。「抄襲這種現象,在現在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但嚴重抄襲的還是比較少。」小蕭說,「如果發現了這樣嚴重的抄襲,都沒有一點想舉報的心,人人都這樣,那麼以後抄襲就更泛濫了」。
但是,事後追懲並不能從源頭上解決學位論文抄襲的問題。恰逢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於2008年年底完成了對「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的開發,因此,部分高校在今年啟用了「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幫助完成對學位論文的檢測。
西南政法大學是啟用「抄襲檢測系統」的高校之一,如果論文與已有文獻的相似度被檢測出超過10%,就會被要求修改。這讓一些畢業班的學生惴惴不安。由於擔心檢測結果顯示相似度超過標準,有些學生還提前開展了「反偵查」,即通過網上的其他檢測系統先作一次「預測」,再針對預測的報告對論文進行「整改」。
研究生小張採取的整改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通過注釋的形式註明出處,二是再換一種說法,變得更加「委婉」,三是乾脆把不重要的刪掉,省得留下「後遺症」。經過「預測」和整改後,小張提交了碩士畢業論文的定稿。5月21日,學校將論文的檢測結果反饋給每位畢業生,小張的論文「初審」過關,她也鬆了一口氣。但對面寢室的小王則沒那麼幸運,她的論文被「標紅」(即被標註與其他已有文獻相似的內容)的部分超過了10%,被退回要求修改。但小王認為,該「抄襲檢測系統」的科學性和穩定性有待改進。首先,她自己編的500餘字的案例被「標紅」,讓她感到十分不解;其次,她引用的一些法律條文和法律術語也被「標紅」,而她認為這些內容應屬於公共資源,不應屬於已有文獻的內容。此外,「抄襲檢測系統」將小王已經做了注釋的內容也「標紅」,並記入「相似度」統計的總量,這讓她對系統統計的科學性也產生了懷疑。
但小王和小張都表示,「抄襲檢測系統」的應用本身是一件好事,這至少對所有畢業生形成了一種威懾,所以大家在完成畢業論文時的心態是寧可質量差點,也儘量不要抄襲。小蕭也認為,儘管他所在的高校並沒有這個系統,但「有這麼個系統還挺好的,不在於這個系統能檢測多少,而在於它至少能起到震懾作用」。
曾在西南政法大學就讀的褚宸舸老師也認為,「抄襲檢測系統」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他的一些師弟師妹也告訴他,「抄襲檢測系統」給寫畢業論文的學生敲響了警鐘。但他認為,技術手段不是萬能的。技術手段和刑法一樣,只是一種威懾和事後措施,杜絕論文抄襲的關鍵是如何進行事前預防。他擔心採用「抄襲檢測系統」後,高校會對學位論文的檢查環節投入過大,卻放鬆了對論文寫作環節的把關。「杜絕抄襲的關鍵在於預防,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抄襲檢測系統』上。」
(文中部分人名為化名)
推薦閱讀
掌上考研
中國教育在線考研訂閱號
研究生留學qq群:43794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