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以「學習評價的概念與技術」為主題的2020年第十五屆「全國有效教學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在上海市新黃浦實驗學校圓滿收官。
收官之年
主題聚焦「學習評價」
論壇活動由普陀區教育學院副院長繆亞男主持。活動在有效教學十五年視頻回顧中拉開序幕,視頻真實、詳盡地回顧了普陀區堅定不移、持續不懈開展有效教學理論與實踐探索的歷程。
「全國有效教學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是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華東師範大學課程所、普陀區教育局共同主辦,普陀區教育學院承辦的基礎教育研究項目。研討會始於2006年,以每年一主題、每年一總結的形式開展探索,至今已十五年。
十五年來,借著這個平臺,高校、市區教育行政部門、市區教研部門以及基層學校共同聯手,把行政推動、專業理論指導、基層實踐的優勢整合起來,形成團隊合力,推動課堂轉型。
從2016年的「十三五」開始,研討會對主題進行了五年一體的整體設計和規劃,最終把「有效教學」打造成了普陀區的基礎教育品牌項目。今年是有效教學研究十五年的收官之年,主題是「學習評價的概念與技術」。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賈煒表示,「評價」是教學改革當中最難啃的「牛鼻子」工程,這個主題讓人振奮。今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上海市教委也在對《上海市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行動方案》展開意見徵求,說明時代要求教育要逐步邁入「評價」這個改革的「深水區」。以「評價」為主題的本次研討會,可以看成是對時代要求的一次積極回應。
圍繞「評價」這個難點問題,普陀教育開展了一系列「有效教學」的實踐。上海市普陀區教育工作黨委副書記、普陀區教育局局長胡俊介紹,一是充分藉助高校的理論視野,比如通過華師大引入TOK課程、中西融合課程、PBL課程,從課程中借鑑評價的理念;二是藉助教研室的專業指導,在小學主題式綜合實踐活動、項目化學習中,去研究評價的實施;三是藉助中小學的實踐,探索評價的具體操作路徑和方法,如新黃浦實驗學校、上外尚陽學校、華陰小學、甘泉外國語學校等,都圍繞「評價」做了很多積極而有意義的嘗試。
線上線下
長三角四地偕同參與研討
當天上午在興隴中學,開展了長三角四地課堂教學觀摩及研討活動。上海市興隴中學李鋆執教初中八年級藝術課「華夏藝術的淵源追溯—漢字尋根」;蘇州市倉浪實驗小學沈巍執教小學三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生命最寶貴」;嘉興市平湖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沈恬執教小學一年級語文口語交際課「用多大聲音」;蕪湖市第一中學黃友高執教高一歷史「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闢革命新道路。
通過統編三科和藝術學科的四場課堂教學,上海、蘇州、嘉興、蕪湖等長三角四地教師通過網絡觀課,圍繞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習數據的收集、反饋、分析、運用、評價等維度,探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下午在上海市新黃浦實驗學校的線下論壇中,有幾場高品質的聚焦「學習評價」的專家研究報告。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名譽所長、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鍾啟泉特地從日本帶來他的發言,並由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黨支部書記安桂清代為轉達。
在發言報告中,鍾啟泉指出,「教育評價」是旨在真實地反映並促進兒童的學習與成長的不可或缺的教育環節,在學校教育實踐中佔據中心的地位。
首先,應當扭轉人們對「評價」的看法。教育評價的實施,重要的是思考「為什麼而評價」「評價什麼」。倘若目的在於「取得高分」,是旨在實現家長的期待和完成教師的職務,那是「教師中心」的評價。
其次,要充分發揮「真實性評價」的能量。「真實性評價」的價值就在於,通過設定基於課程標準而又超越課程標準的反饋機制,來激發學習者的責任感與鍥而不捨的探究。即便沒有教師的引領,學習者自身也會自律地展開學習,還可能超越教師設定的目標與框架,實現「學習的超越」。
這樣,當「評價」不再是一味追求考分的工具,就有可能成為促進師生協作的紐帶,並且深化對學校教育的信賴,形成兒童以「學習事實」為中心的、同成人對話的協同關係的力量。
此外,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質量監測部主任汪茂華作「學業質量評價的思考與實踐」報告,報告從提升學業評價功能的理論思考、指向課程核心素養的測評框架、服務教學改進的結果分析方法三個方面,引導追尋「評價」的本源。
浙江大學課程與學習科學系副系主任劉徽作「素養如何評價——大概念視角下的評價設計研究」報告,強調了評價基於真實性問題情境中的設計原理、分類和步驟等,為與會人員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
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黨支部書記安桂清作「單元學習設計:教—學—評一體化的視角」報告,她的報告突出了尋找合適的統領性任務是基於核心素養的單元學習設計的關鍵,評價任務應與學習任務和目標相匹配。
在長三角中小學交流層面,普陀區教育局副局長瞿志軍、普陀區教研室教研員楊潔、上海市新黃浦實驗學校校長黃俊傑、上海外國語大學尚陽外國語學校校長席璐等依次發言,向大家展示了普陀區在行政推進、專業支持、學校實踐層面圍繞「學習評價的概念與技術」開展的相關工作,展示了上海市普陀區教育人基於理論的教育實踐。
蘇州市滄浪教育集團總校長湯嵐、嘉興市南湖區教育研究培訓中心評價部主任劉帥、蕪湖市鏡湖小學汀棠校區校長張蓉等相繼作專題發言,交流了各自的積極實踐與努力探索。
面向未來
為有效教學注入新的生長力
回顧有效教學15年的主題,「有效教學」項目有著清晰的研究脈絡,從「教學的目標」「教學的工具」,到「教學的方法」「學習的模式」,最終來到了「學習評價」,走完了一個教與學的全過程。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賈煒在講話中,熱烈祝賀本次研討會的順利舉行。他鼓勵大家遵循教育規律,用「兩種精神」——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兼收並蓄的開放精神,讓「有效教學」成為更具影響力和輻射面的基礎教育改革品牌。他用一年級學生考試評價的生動實例,表達了自己對於評價的認識和思考:一是教育和「評價」不一定等同,評價要融於教育教學全過程中;二是「評價」的目的在於服務學生的成長,這是教育專業的「評價」的體現,是教育公平性的彰顯;三是注重「評價」的效率,不是評得越多越細就越好,重在促進學生的成長,評價數據要無痕的採擷,真正體現育人為本。對於論壇力圖突破當前評價體系的種種探索,他覺得很有意義。
普陀區教育局局長胡俊表示,普陀教育未來要做兩件事:一是擦亮品牌,雖然15年的研究周期到了,但是「有效教學」這個品牌項目不能丟,要系統梳理15年的研究成果,好好運用這些成果,更好地提升教與學的有效性,讓「課堂革命」真正成為普陀學校和教師的文化自覺;二是頂層設計,要把目光聚焦在學生身上,全方位地關注學生學習的每一個細節,然後做好相應的頂層設計,用項目化的方式去推動研究,為「有效教學」項目尋找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