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中央確定「健康第一,體教融合」,讓體育人興奮不已!

2021-03-05 掌上運動

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走進陝西省平利縣老縣鎮中心小學校園,來到課堂中發現班級裡戴眼鏡的學生不多,總書記很高興。

他關切地說:「現在孩子普遍眼鏡化,這是我的隱憂。還有身體的健康程度,由於體育鍛鍊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我說的『野蠻其體魄』就是強身健體。」

01

兒童青少年身體素質還在"滑坡"

的確,我國青少年近視率已高達36.7%,居世界第一。

2019年12月,醫學權威雜誌《柳葉刀·兒童與青少年健康》(第十二期)發表的最新研究回顧了1980年代以來的六次全國調查的數據。從對比的數據分析,從1995到2014年,我國青少年身體素質情況下降了167%,且不及1985年的水平。研究指出,1995年以後,中國兒童超重和肥胖的情況快速上升,成為造成整體身體素質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整體上男孩身體素質比女孩下降得更明顯的情況下,肥胖的男孩身體素質下降得尤為明顯。青少年體質「滑坡」,固然有其個人的因素,如不注意用眼衛生,過於迷戀電子產品等。但僅僅歸責於青少年,似有失公允,社會的引導、學校的教育、家長的陪伴同樣責無旁貸。

還記得曾經一則關於初中生做引體向上的體能測試新聞,在各大媒體平臺上刷屏。

宜昌某中學一個班級做了一項體能測試,20個學生,有兩個學生做了2個以上,一個學生做了一個,剩餘的一個都做不到,甚至握住單槓後幾秒都堅持不了。

按照標準,7年級4個及格,8年級5個,9年級6個,滿分12個,據體育老師介紹全年級沒有一個做到滿分,及格的也才7個。

當體育老師被問到,這些學生裡能拉起來,但是能達到合格的有多少?

體育老師回答:」那一個都沒有,引體向上,坐位體前屈這些柔韌、靈敏、技巧性的項目,學生們越來越薄弱了!

實際上,過度的學業壓力才是青少年體質「滑坡」的主因,它使得青少年體育鍛鍊和健康問題被邊緣化、運動時間被擠佔。據《運動與健康科學》雜誌一項關於2016年中國青少年體育鍛鍊情況的調查報告顯示:只有30%的中學生能達到每天中高強度運動一小時的標準,能達到的比例不足1/3。雖然近年來,從頂層到基層,「減負」的呼聲甚高,措施頻出,但在應試壓力下,收效頗弱。

02

校內是體教融合的主戰場

體育文化研究學者柴黎昊認為,體育的核心價值在於:發揮體育對人的心、智、體的全面教育價值。而教育的重點必須是青少年,因此,部門協同的核心就是體教融合。

體教融合的主戰場——校內

當下,體育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初步掌握部分普及項目的初級運動技能。導致體育教育的模式以體育課為主,輔之以課外活動,通過鍛鍊標準達標和按照鍛鍊標準考試進行考核。

然而,中國想要由「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僅僅通過體育課和體育考試是完不成的。「體育強國」賦予了體育教育新的歷史使命和教學任務:由原來提升學生體質為主,轉變為提升學生自力更生、拼搏奮鬥和開放交流的精神意志和競爭智慧,以及全方位身體運動能力和強健的身體素質。

要想完成這樣的高要求,必須通過體育的競賽和訓練來實現。體教融合就校內體育教育來說,實際上是體育的訓練和競賽手段與學校教育的結合。他還認為,依託學校青少年俱樂部是破題的好模式。

▐ 體教融合的特殊戰場——校外

建立起高效、通暢的體育系統輸送通道。把專業隊選拔模式應用於院校招生選拔,形成一種區別於高考選拔的,類似於「武狀元」形式的「體育院校」選拔模式。

這種模式需要多重支撐,例如:「體育院校」大面積普及,國家政策支持,保障編制和頒發本科、研究生文憑資格……積極性高的非體育院校也可獲得這樣的選拔權利,與專業隊合作共辦高水平運動隊。校內校外並舉,促進體教融合。

如今,黨中央明確指出,要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如此重大政策的發布,必定會帶來一系列新政的實施,學校管理自然也要相應做出調整,我們的校長做好準備了嗎?在此,校長會帶來了一些關於體育教育的典型學校案例,各有特色,不妨一看。

03

落地才現真功夫

蔡元培說:完全人格,首在體育。

馬約翰說:體育是教育中唯一比較全面、完整的系統,它發展身體效能,與精神品質並重。

體育教育,挽救的不僅僅是刻不容緩的青少年體質健康,更是培育學生健全人格的首要路徑。校長首先要轉變智育優於體育的固有觀念,智育與體育並無優劣之分,他們都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一不可。

蔡元培曾進一步完善並提出了「健全人格」的說法,並提出了「四育」的說法。在他的體系裡,「四育」的順序依次是:體育、智育、德育、美育——體育,仍然是第一位。「以體育人」是指通過體育鍛鍊在孩子們心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用體育鍛鍊的方式去引導教育。回顧百年前的北大校園,我們不只看到了「兼容並包,思想自由」,也可以看到「以體育人」引入大學教育的那段往事。

1912年周詒春出任清華副校長,確立了「德智體三育並重」的方針,把增進學生健康、增強學生體質放在重要地位,使清華成為中國最早設立正規西式體育的學校之一。

南開大學創始人張伯苓曾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發表演講,論述近代中華民族之大病有「愚、弱、貧、散、私」五端,其中「弱、散、私」三病均可通過體育來根治。他認為,學校體育不僅在技術之專長,尤在體德兼進,應「體」「育」並重。

從1915年的成志學校到今天的成志教育,105年校史的清華附小秉承「無體育不清華」「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傳統,弘揚馬約翰體育精神,將體育作為核心課程,把「身心健康」作為學生核心素養之首。

學校提出「兒童站立運動場正中央」的體育育人理念,充分發揮體育的育人功能,一步一步、一次一次組裝和改進體育立人的「輪子」中,建構了「四輪驅動」的課程與實踐體系。

體育運動,是孩子發展其他能力的根本,是孩子一出生即將要面臨的最早的起跑線!從孩子的出生開始,如果家長就帶領孩子參加適合他/她的運動,那事實上,家長所投資的,就是孩子的未來!對家長而言,身體健康、快樂才是對孩子最重要的。而體育,正可以賦予孩子這一點。所以,讓孩子多參加體育運動吧,這才是家長能給孩子最重要的一筆財富。而且,體育不僅可以強健身體,還能磨鍊品質、成熟心智、塑造完善人格,讓孩子具有出色的社會複合能力,這才是所有家長的願景。

原來會下棋也能免試入大學!

掃描二維碼,查看更多棋類資訊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我們,查看更多新款

聽說運動員都愛穿的裝備哦

春季特惠,前20加好友,立減15

相關焦點

  • 中國體育產業確定發力方向:加速體教融合、網際網路營銷創新
    剛剛過去的2020年,對於中國體育產業是複雜的一年。上周,體育大生意年度峰會在北京召開,會上國家體育總局經濟司司長劉扶民對體育產業的發展做了宏觀展望。劉扶民表示,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推動下,未來競賽表演、智能體育等領域大有可為,體教融合也將邁出一大步。
  • 踐行「體教融合」|與教院人一起,見證中國學校體育發展三十年
    從上世紀80年代提出「體教結合」到07年「中央七號文件」出臺從提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到如今「體教融合」如火如荼地實施中國校園體育的發展離不開體育教師的力量讓我們一起走進孫衛華的故事裡去尋找成為一名卓越體育教師的答案孫衛華,正高級教師,北京體育大學教育學院
  • 體教融合、校園體育成為熱詞,我們需要怎樣的體育課改革?
    在本次會議期間,有眾多關於體育的議案、提案,涵蓋了體教融合、青少年體育教育、全民健身等方面。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籃球協會主席姚明此前接受媒體採訪。資料圖熱詞:體教融合姚明:沒有體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在本次兩會期間,體教融合是眾多代表提及的體育熱詞。
  • 體教融合,讓體育陪伴鐘樓學子健康成長
    8月21日,常州市體育局、常州市教育局、鐘樓區人民政府正式籤訂深化體教融合工作全面合作框架協議作為常州市深化學校體育改革實驗區,常州市女子籃球隊項目走進了常州市荊川小學(市教科院附屬小學)、市男子足球隊項目走進了常州市懷德苑小學。三年來,合作效果良好,為今後更大規模、更高級別的合作奠定了基礎。為了更好地合理利用教育、體育資源,協調推進我市學校體育發展,在全市整體推進的基礎上,在鐘樓進行學校體育和體教融合的區域性研究和探索勢在必行。
  • 「體教融合」視域下中華武術文化發展策略
    周惠新 2020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的文件,確定了「健康第一,體教融合」的理念,為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中華武術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 體教加速融合,體育用品業迎來發展新契機
    愛高體育運營總監梁嘉華介紹,自2015年以來,隨著全民對校園體育重視程度的提高,公司的校園足球器材銷售也經歷了大幅度增長。「就在這個月,體育總局和教育部發布了一份體教融合的重要文件,裡面提到要鼓勵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的發展,體育在中考當中的分值會增加,另外,教育部體衛藝司王登峰司長也談到了家庭體育作業的概念,這些我覺得對於這個行業都會有很大促進。」梁嘉華說。
  • 溫州:體旅體教體醫 融合發展「體育+」
    體旅融合   促進全域旅遊發展   詩和遠方可以讓人靜下來,還可以讓人動起來。體育+旅遊,往往能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這個夏天,位於永嘉縣東城街道敬仁村的楠溪江航空飛行營地遊客絡繹不絕,動力三角翼、動力滑翔傘、熱氣球、卡丁車等運動項目吸引了許多體驗者。
  • 六組關鍵詞解讀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政策
    人民網北京9月22日電(郝帥)近日,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8個方面37項政策措施,全方位推動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長。
  • 體育總局社體中心深化體教融合——荷球在行動
    體育總局社體中心深化體教融合——荷球在行動 發布時間:2020-10-12 來源:社會體育指導中心 字體:
  • 評論:體教融合 育人為本
    新華社北京9月21日電 評論:體教融合 育人為本新華社記者王鏡宇《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這一文件應時而生、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為當下和未來一段時間改變學校體育面貌、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 ...教育部聯合印發《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
    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經國務院同意,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近日聯合印發《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指示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充分發揮黨委領導和政府主導作用,深化具有中國特色體教融合發展,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鍊協調發展,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錘鍊意志、健全人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100分是體教融合「破題」與「破冰」之舉
    新華社昆明1月19日電(記者嶽冉冉)新年伊始,雲南省首吃「螃蟹」,把中考體育上調至100分,與語文、數學、英語三大主科平起平坐,此舉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也得到國家體育總局的高度認可。體育總局副局長楊寧認為,體育100分是體教融合「破題」與「破冰」之舉。
  • 六組關鍵詞讀懂《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
    近日,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8個方面37項政策措施,全方位推動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長。今天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體育總局副局長李建明,體育總局青少年體育司司長王立偉,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介紹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政策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本文通過六組關鍵詞,對本次解讀進行梳理。
  • 理論學習丨「體教融合」視域下中華武術文化發展策略
    周惠新2020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的文件,確定了「健康第一,體教融合」的理念,為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中華武術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 教體融合•健康校園——霑益區水橋小學舉行「體育是最美好的教育」講座
    近日,霑益區水橋小學邀請曲靖市體育訓練中心主任做「體育是最美好的教育」--體教融合,健康校園的專題講座。  講座首先從歷屆共和國領導人高度重視體育發展,提出「有沒有人真正的想過:體育難道不是這天下最基礎,最好的教育嗎
  • 體育總局、教育部:8方面37項措施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9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體育總局副局長李建明、體育總局青少年體育司司長王立偉和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介紹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政策有關情況。
  • 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熱議「體教融合」 讓青少年德智體美勞全面...
    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鍊協調發展,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
  • 在新學期更加重視「體教融合」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體育教育事業取得長足進步,成績斐然。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全國億萬青少年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啟動,「每天鍛鍊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廣泛傳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牽掛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叮囑少年兒童要注意加強體育鍛鍊,家庭、學校、社會都要為少年兒童增強體魄創造條件,讓他們像小樹那樣健康成長,長大後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梁之材。
  • 建立融合機制、監測學生體質、豐富體育課程,江蘇「花式」體教融合...
    新華社南京12月26日電 題:江蘇「花式」體教融合帶來學生體質改善  新華社記者王恆志、趙久龍  自從女兒上了學,南京市民耿曉旭就多了個新「任務」:陪女兒完成家庭體育作業。「閨女以前不愛鍛鍊,有了這項作業好多了,現在小孩不缺營養,就得想辦法讓他們動起來。」
  • ...青少司司長王立偉談《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
    新華社北京9月21日電 題:為體育和教育工作打開新局面——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司司長王立偉談《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新華社記者林德韌 王楚捷《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日前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