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80年代提出「體教結合」
到07年「中央七號文件」出臺
從提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
到如今「體教融合」如火如荼地實施
中國校園體育的發展離不開體育教師的力量
讓我們一起走進孫衛華的故事裡
去尋找成為一名卓越體育教師的答案
孫衛華,正高級教師,北京體育大學教育學院(體育師範學院)1991級體育教育專業籃球專項本科生。畢業後任教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學(以下簡稱和平街一中),曾率隊奪得北京高中男子籃球賽冠軍,現任職於朝陽區教育研究中心。
從教多年來,獲「全國十佳中學體育教師」提名,「北京師德榜樣」,「北京市名師」,「北京教育創新標兵」等稱號。與教育部、央視合作策劃大型公益節目《我是體育教師》在央視播出超100期。曾一次獲得「北京市政府教育成果獎二等獎」,兩次獲得「朝陽區年度教育成果獎」。目前著有《一校一特色 一課一崢嶸》,擔任《體育教學常用遊戲彙編》等10餘冊教學用書主編、20餘冊教材副主編,發表文章近50篇,被中國教研網評為「教研之星」。
1995年春,伴隨著氣溫日益升高的,還有即將畢業的孫衛華面對就業問題的壓力。
距離學校正式更名為「北京體育大學」剛剛滿一周年,教院的畢業生們在不舍之餘,對母校更多了一份留戀。
作為體育院校中的佼佼者,彼時的北體學子,很多都會選擇體育總局、地方體育局或全國各大高校任職,孫衛華也不例外:
「一開始有考慮過進體育總局,也考慮過進入高校,其實談得都差不多了,最後因為各種原因都沒有成行。後來我又想著留在北京,那就必須要趕在4月20日留京指標有效期前趕緊找個單位籤合約。同學推薦到和平街一中過去試了試,學校特別滿意,甚至沒有試講,就很順利地成為一名中學體育教師。」
雖然在談及面試過程時,孫衛華只是輕描淡寫地用「順利」來形容,但後來我們了解到,這份順利的背後,是四年大學生涯持續不斷積累的結果。
時間退回到1991年。
彼時的孫衛華剛剛進入北京體育學院,正式成為教院大家庭的一員。
作為籃球專項的學生,他特別自豪地告訴記者:
「我們或許是唯一一支大四都能堅持出早操的隊伍了。當時我是隊長,每天清晨都會叫二隊同學們起床,大家一起跑步到圓明園東門。」
出早操是教院由來已久的慣例,但對孫衛華來說,更加意義非凡。因為無論嚴寒還是酷暑,當所有人到達東門口時,劉錫滿老師一定會準時出現。
劉老師家住西城,在那個交通不像現在那麼發達的年代裡,只能靠騎自行車來北體上班。作為一名當時即將退休的老教師,每天比學生們起得還早,只為趕來與大家一同出早操,讓隊伍裡的每個人都深受感動。多年後回想起那些瞬間,孫衛華告訴記者:
「把學生始終掛在心上,這真正是一位教師的付出。」
除了每日嚴格的早操和專項訓練,當時的學院對文化課也非常重視,每學期的年級前十都會張貼大紅榜全院範圍表揚。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下,大家都倍加認真地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硬實力。
正是有老師們的表率和影響,以及這樣四年如一日的學習態度,讓孫衛華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師的內涵,也為他日後順利走向教師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實際走向教師崗位,才發現並非如想像中簡單。
與大學的學習內容大相逕庭,對初出茅廬的孫衛華來說衝擊很大。
「在我實習期間,每天都處于震驚當中。我從沒想到過體育課竟然是這樣上的,跟我們所理解的體育課完全不是一個概念。當時最大的問題在於大學裡學的東西都更偏競技體育——我可以非常有把握地去教一個有鍛鍊基礎的人,甚至我可以去帶隊打比賽、講戰術,但那會兒中學裡的孩子可能什麼都不了解,需要去從頭開始教,我突然發現,我不會教了。」
事實上,自80年代提出「體教結合」的策略以來,體育院校的學生往往都更加側重於競技體育式學習,專項內容不僅難度高、而且對學生身體素質有一定的要求,這大大地阻礙了體育進入普通學生的生活。隨著社會生活的進步,國家逐漸意識到了這一問題,並相繼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簡稱中央七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以及去年審議通過的《關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作為近三十年中國體育教育發展的親歷者,孫衛華感慨良深,他告訴記者:
「國家對於體育的態度變化其實歸結起來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我們那個年代,大力倡導『體教結合』,體育可以和競技體育對等。主要原因是當時學生身體素質問題沒有這麼突出,學業壓力也不是很大。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對於學業成績的更高要求,以及電腦手機的普及讓孩子體育活動的時間少了,體質問題也突出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1985年的體測結果明顯好於2005年。所以導致第二階段標誌性事件——07年中央七號文件的出臺,國家開始將視角轉向對孩子的基礎身體素質的要求,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就是體現在了對體測成績的重視上。而到現在『體教融合』的提出,則說明要更關注體育的育人價值。我覺得現在的思路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單純追求體質提升,體育課就會變成身體素質課了,其實這是學生最不願意接受的課,所帶來的問題就是學生被逼著去鍛鍊,將來一旦沒人逼他了,他可能就很快放棄了。體教融合更加倡導讓體育的觀念深入人心,成為一種興趣、一種習慣,這對於一個人的一輩子來說是舉足輕重的。」
從一個對教師完全不理解的新人,到能夠代表北京市在全國第二屆學校體育大會開幕式上示範課;從組建和平街一中第一支校籃球隊,到一年只給自己放三天假,最終帶隊奪得北京市高中男子籃球聯賽冠軍。10年的一線教師生涯,孫衛華一直讓自己處於不斷學習的狀態。對他來說,體育教師的內涵是獨特而意義非凡的:
「無論是什麼學科的教師,專業是只不過是特長,真正放在第一位的是育人,而這正是教師與別的職業最根本的差別。知識、技術不過是血肉,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是靈魂。放到體育這門學科來說,現在講以體育人,是因為體育這個學科在育人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其他學科都在教室上課,以說教為主要形式;而體育的核心是體驗,在練習活動中,以體育人,以體促智,對人的身體和心靈都能起非常大的積極影響。」
因為出色的帶隊成績和豐富的教學經驗,2005年經過層層嚴格篩選進入朝陽區教育研究中心任職。
多了教研員這一層身份,不僅意味著視野能更加開闊,身上擔負的責任也更大。孫衛華認為,當前學校體育整體發展並不好,處於一個低谷期,但正因為是低谷,意味著未來向好發展是必然趨勢,無論是國家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還是社會對體育的認識越發全面,都證明了現在正是學校體育發展的黃金時期,機遇和挑戰並存。
「國家負責頂層設計,推動發展,但總得有人把它落地實施,因此具體的做法顯得很重要。教研員這個工作剛好是這樣一個身份,它是橋梁,要把新的文件、教學思路、國家的綱領傳達給一線教師,但絕對不是簡單的傳達,而是轉變成教師可以操作、可以理解的實際行為。作為一名教研員,為學校體育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就是我最本真的想法。」
然而,僅僅懷揣初心是遠遠不夠的,在這條道路上前行,還需要克服重重阻礙,不斷超越自我,最簡單的例子便是提筆撰寫論文。特級教師關槐秀先生說:「能否成為一名優秀的體育教師,最大的關鍵是能不能拿起筆來。」這句話對孫衛華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促使他放下對寫文章的畏懼,努力讓自己動筆寫作。區別於一般的寫作方式,他更喜歡把思維邏輯理清楚後再串聯起來,不刻意追求速度和數量,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慢慢豐富文章內容,從而形成完整的寫作脈絡。寫的多了,自然也就熟練起來,他也被人們冠以「體育教育的筆桿子」的稱號。但孫衛華卻更希望讓自己成為體育文化的傳播者,他告訴記者:
「體育教師和健身教練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於專業性,而很多體育教師往往會忽略這點。教師不能只告訴學生某動作可以鍛鍊某處肌肉,而要傳播這個動作背後的東西,我認為這就是體育文化非常重要的載體。比如現在的學生經常出現的腰酸背痛、駝背溜肩,可以依靠體育課裡教師的專業講解和分析幫助孩子解決這些問題,體育就會變成一種文化留在孩子永遠的記憶裡。那如何去落實呢,第一,是要有研究的精神,看到問題你得去探索背後的原因。第二,一定要自己去實踐,有很多東西停留在理論上未必適合我們。體育這個行當是學無止境的,就算在大學學的東西再全,實際教學中很多東西也是新鮮的,這能怎麼辦呢,就得不斷的去研究和實踐,這兩點很重要。」
當前,體教融合正如火如荼地展開,作為全國中小學體育發展的領頭羊,北京地區的學校體育政策一直備受矚目。2021年1月18日,北京市發布《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行動方案》,重點北京市新時代課程體系發布和增加中小學體育課數量做出要求。
談到此次方案並未如雲南地區一樣將體育學科納入中考測試範疇,曾在雲南支教的孫衛華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將體育納入考試實屬無奈之舉,我個人認為不應該有體育考試。但是在目前其他學科都極為重要的情況下,考試也是最簡單粗暴的方法,體育不考就很難把體育的作用體現出來。事實上,考什麼比考多少分更加重要。如果分數增加了還依然考核現有的內容,對體育教學來講意義不大。習總書記給體育教學四位一體的目標是『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鍊意志』,如果考試只考身體素質,那就無法達到另外三層目標了。因此,配套的體育測試指標也需要重新制定,以更加貼合當前的體育教育目標。」
「體教融合」必然是一個從上到下的融合過程,多年教育系統的經驗讓孫衛華在融合難點上總結了三個方面:
「第一是行政部門不夠融合,體育總局和教育部分開管理,導致體教分離,不僅在競技比賽上造成資源浪費,還在學生和運動員之間隔起巨大的鴻溝;第二,是學生家長的思想問題。沒人真的覺得體育不重要,主要是體育跟更重要的事情衝突的時候,它被邊緣化了,往往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因此要讓社會、家庭對體育的態度產生轉變,必須要從制度上、從一些具體的措施上著手。比如中考加分,增加體育課等,讓大家不僅說起來覺得體育重要,做起來和忙起來時也同樣重要;第三,是我們體育人自身也要更多注重增強自己的實力,現實中一小部分體育人不文明的行為也會導致社會對體育產生偏見。」
儘管離開北體多年,但孫衛華仍不時地關注母校的動態。得知自2019年起,教育學院在學校的領導決策下正式建立體育師範學院,著力培養能夠適應新時代需要的教練型體育師資,他感慨萬千。喜悅之餘,也從一線體育教師的角度向記者表達了對於學院人才培養的建議:
「北京體育大學對全國的體育的影響都是極為重要的,因為這裡集合了全國範圍內最拔尖的體育人才,因此從體育學科的高端人才來看,北體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未來,希望北體更多地與教育部門加強聯繫,積極參與到學校體育課程標準的制定中來,通過對一線教學的研究抓到住體育教育改革的動向。此外,從一線來說,目前新教師難以對接學校的實際情況,因此入職後得從頭教、從頭學,造成很大的資源浪費,所以希望學院能從實際反推課程設置,實踐中需要什麼,在本科教學中就更多開設什麼。」
新時代的體育教育人才,需要更早地對教師有全面的理解,不僅要妥善解決面臨的困難情況,還要有理想,有自信。在多年的新教師培訓中,孫衛華一直以三個泥瓦匠的故事講起。第一個泥瓦匠只知砌磚,不去思考為什麼;第二個泥瓦匠認為自己砌磚將來能蓋一座漂亮的大樓,這很有成就感;而第三個泥瓦匠則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很好的規劃:今天只是砌磚蓋樓,明天我還想多學學設計,將來還可以去規劃整個城市。三個泥瓦匠的未來是完全不一樣的。成為一名優秀的體育教師也一樣,不僅要把本職工作幹好,還要思考未來怎麼發展,自己給自己找點活。
「在我的教學經歷裡,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我組建的球隊,因為帶隊練習完全是我自己找的事。隊伍在拿到北京市冠軍之前,我從來沒拿過一天的訓練費、比賽費,都是免費的。我為什麼做這些?還是因為喜歡。練了那麼多年的籃球,在北體又學了那麼多的本事,孩子們喜歡,我帶著這一群喜歡玩的孩子,聚在一起,教給他們這些本事,我是真的心甘情願去付出,也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回報。所以,做教師就要努力成為第三個泥瓦匠,這對未來職業發展是極為重要的。」
紮實的專業知識,是成為一名合格體育教師的第一步,而優秀的體育教育人才,還需要更為全面的培養和實際教學的錘鍊。這既是孫衛華的經驗,也是教院學子應當不斷前行的方向。教育學院(體育師範學院)是一個平臺,它構建起人才培養的框架,也在不斷通過反饋完善自身教學體系。未來,學院將更進一步著眼於新時代下高質量、創新型體育師資的培養,讓體育教師的力量走進越來越多的中小學中,讓「以體育人」成為中國學校體育發展的新路標。
採訪|葉錚 邱春蘭 王騰生
文稿撰寫|葉錚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責編|胡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