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用料廣泛,各種原材料我們可以做成各種味道。吃雞不見雞,恰好又是雞,但又勝似雞。因為雞豆花在國宴用的多,就把這個菜評為國宴常用的十大川菜之一的菜。
用老母雞的雞脯肉,雞脯肉黏性好,筋要少些。
雞豆花這個菜歷史很悠久,在《成都通覽》上就可以看到這個,一百多年了,《成都通覽》看得到雞豆花,但是找不到開水白菜。這個菜很麻煩 ,但是是很考技術的一個菜。 改成絲切成丁再來宰,傳統的做法就是拿刀背剁,刀背剁才能剁出漿,所以調出來很粘手,凝固性更好,剁了再宰, 因為需要它充分的細膩,要類似豆花所以要越細越好。
把血筋去除,它要很細嫩, 細嫩的食物哪怕只有一點筋,口感都不舒服,這就是對原材料的一種精加工。用我們的話就是說 ,豆花不用豆,吃雞不見雞,很多人對這個菜感興趣,可能就是因為它有這樣一個特色 。
剁好了後,蔥、姜、胡椒粉、料酒兌成水,先加一點鹽,姜蔥水帶上勁,把它攪均勻慢慢攪,一斤雞脯肉做出來只有兩三份, 雞蛋只要三到四個,只要蛋清,蛋清起凝固作用,調的時候就要感覺 這個就是憑廚師的經驗,蛋清多了老,少了就不凝固就是散的。
做雞豆花很麻煩,豆粉多了湯又是渾的不夠叉是散的, 就加這幾樣東西,慢慢加進去,達到很細膩,有黏性就好了,雞肉都變為一種漿了。我們很多菜都要用特級清湯,很上檔次的很貴,只要是用清湯的菜品宴席才會上。
汆水就要加入姜蔥,用老母雞、老鴨、排骨、火腿多汆一下,血沫才會完全出來,血沫出來以後清理乾淨就好了。 裝到一個桶裡,還是加姜蔥料酒,先用武火燒開,最後用文火慢慢熬七個小時。需要的東西都在湯裡面了,實際上剩下的食材已經沒有味道了。
要做的精細,比較講究技藝的一道功夫菜,熬出來的湯就已經有點顏色了,然後這個湯就用三種肉茸來清,要瘦肉不能有油,老一輩的師傅通常用兩種,雞和豬肉,後面我們覺得加一次牛肉效果好。
三種茸子也要剁碎,剁得很細,三種肉茸分別調水。
第一次用牛肉,把湯燒開,攪一下,倒入牛肉茸,熟了之後就會往上浮,湯裡面有少量的東質和油,肉茸上浮就把東質帶出來了,就可以用紗布打掉雜質。
第二次用豬肉茸,浮起來之後不要馬上打掉雜質,粘在一起再打,整個一團就打的乾乾淨淨。
第三次就用雞肉茸,三種肉茸過濾以後就成淺茶色了,湯不能看到有油,要清澈透明。
最後加入調好的雞肉茸,攪了之後,倒下去調到小火讓它慢慢成熟,慢慢地就自然地浮起來 ,成熟以後就凝固在一了,就像豆花的形狀。用最小的火煲著。
不能涼,涼了就會沉底,燒開清湯,倒入容器裡,吃起來有豆花的感覺,但它比豆花又有鮮味,所以用湯配這個雞就剛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