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川菜·雞豆花
《又見川菜》特別策劃第一集,重磅來襲!
說到曾經輝煌一時的四川老味道,不是麻辣也不是重油。它反常於川菜的常態,顛覆吃貨的認知。
(圖片來源於網絡)
第一集為大家獻上的,就是做法代表著川菜最高水準——「平凡樸素,卻又豐富厚重」。
它就是登上過國宴大堂的雞胸肉料理
「雞豆花」
豆花?雞?難道是把豆花和雞煮在一起嘛?
不不不,其實是把雞肉做成豆花的亞子。
「吃雞不見雞,恰似又是雞,但又勝似雞」
「雞豆花」看似平平無奇,卻勝在一個「精」字。這就必須得請上專家來解答一番了。
—— 熱 烈 歡 迎
《又見川菜》特邀川菜文史專家
▼
專家介紹
胡廉泉
現年78歲
川菜學者
川菜功勳匠人
川菜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素有「川菜活字典」之稱,組織參與並制定了傳統川菜的行業標準。
參與撰寫了《川菜烹飪事典》,並自著有川菜暢銷書籍《細說川菜》,《大眾川菜》。
▼
胡老師說:四川菜系的麻辣頭銜,要追溯到一兩百多年前,辣椒進川作為調味品開始,並廣泛運用。
四川的烹飪,是中國烹飪大花園裡的一支奇葩。
俗話說「唱戲的腔,廚師的湯」,天下的湯,說到底是兩種。
一是直接品食的,例如酸蘿蔔老鴨湯;第二種,則是烹製各類菜餚的高湯。
川式湯菜有三豔,一是開水白菜,二是肝膏湯,三是雞豆花。
這三道菜中,最鮮的是白菜,最滑的是肝膏,最美的當屬雞豆花。
它葷而不油,濃而不膩,明亮的清湯拖著潔白如玉的雞茸,有如白雲倒映在湖水中,清新雪白、誘人食慾。
誕生於清末民初的雞豆花「吃雞不見雞」,是川菜中「以葷拖素」的典型代表,成菜造型極美。
它與開水白菜有異曲同工之處,重於吊湯,卻也高於吊湯。
可以說是開水白菜的威力加強版,內容更豐富。
市面幾乎找不到它的影子,可謂有錢都不一定能吃到~
一起來看看這道川菜精品是怎麼練成的吧~
//大 師 帶 你 做 雞 豆 花//
毛 昌 國
毛昌國
川菜大師
中華老字號盤飧市行政總廚
致力於烹飪廚藝事業逾40年
桃李滿天下,培養了許多精於川菜的徒弟,可謂是川菜「名師」。
— 雞 茸 —
先拎出一隻老母雞的胸脯肉,切片用刀背直接開剁!
*用刀背剁,更容易出漿,粘稠度更好,定型效果佳~
接下來就是無限循環這個過程,根本停不下來~
得到細膩的雞茸後~拿出你銅鈴般的雙眼。
將其中的筋膜一根根的剔除~
沒點耐心的朋友就不用往下看了~
加入三四個蛋清,憑感覺調和攪拌,這個就靠廚師經驗了。~
你沒有聽錯~就是憑感覺,那個feel兒~也就是廚師的經驗和手法。
*放多了老,放少了不凝固無法成型
豆粉也是同樣的道理。
每一步都需嚴格把控,不然便會前功盡棄。
高難度的製作和高昂的成本也讓許多川菜館望而卻步...
(圖片來源於網絡)
雞茸細膩,上勁,粘稠,呈漿狀即可。
— 特 級 清 湯 —
這看似平平無奇的清湯,須用老母雞,老鴨,火腿,排骨,四種材質熬製而成。
一般的湯是不會到達這一步的,到這兒的,也就不是平平無奇的湯了,而是國宴專屬的特級(sss級)清湯。
高端上檔次,最重要的是貴!
老母雞,老鴨,排骨,火腿一併下鍋,添上蔥姜,料酒繼續烹煮。
這食材可以頂我一個月的夥食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血沫浮出,剔除掉,只保留乾淨的高湯,文火繼續熬製六到七個小時。
所有的鮮美就一併留在的湯裡了~
還外加了豬肉,雞肉,牛肉茸調水而成~
▼
*是的,還要加肉,繼續給我加!
分別調水,倒入燒開的毛湯中,依次是牛肉,豬肉和雞肉。
雜質和油上浮後,連肉茸一起用紗布打掉。
剛浮起時不能立刻撈開,要粘成一團後,順水推舟一併打包帶走。
三種肉茸過濾後的湯汁呈淺茶色,清澈透明無油即可。
最後下入調好的雞茸,小火慢熬。
成熟後自己就凝固抱團在一起了,像豆花一樣~
豆花雛形顯露後,用小火不間斷地煲著,否則便會受涼沉底。
將雞豆花舀在燒開的湯中,就大功告成了~
雞肉仿佛脫胎換骨, 吃起來綿密細膩,入口軟滑,帶來軟綿綿又充實的口感~
讓肉質上升了不止一個檔次!
吃起來像豆花,卻比豆花更為鮮美,夾雜著濃鬱醇厚的高湯。
雞肉鮮嫩入口即化,以鮮湯入味風味悠綿。
順滑入喉,香味在口中瀰漫好一陣子~
層層相疊的美味,繁複又令人著迷的味道。
我不允許你錯過!
經典的川菜從來都不是花裡胡哨的重口調味。
更在於取其精華,將食材的原本的味道發揮到極致,於一碗湯,或一道菜中。
不管現代餐飲怎樣更新迭代,它和其他的經典川菜一樣,都應該植根於巴蜀人的記憶深處。
我們堅持再現經典
讓經典不再是傳言
將這份烹飪匠心傳承下去~
將川菜的精髓保留下來~
是手藝匠人和我們的使命。
喜歡我們就點「在看」分享給小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