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娃一周內尿褲子2次,神經發育or權力遊戲?家長態度是關鍵

2020-12-22 騰訊網

在孩子如廁方面,一直以來我都比較佛系,在2歲給孩子洗了將近一個月的尿褲(沒穿尿不溼被尿溼的普通褲子)之後,我就宣布投降了,去他的如廁訓練法,我自己坐著追追劇不爽嗎,為什麼非要跟孩子的尿不溼過不去?

而到了3歲時候的夏天,在給孩子報了幼兒園之後,孩子突然就用非常老成的語氣跟我說:媽媽,我是大寶寶該上學了,我不要打包包了。

於是,從脫下尿不溼的那一天起,直到一周前,孩子一次都沒有尿過褲子,也沒有尿過床,我突然有了一種被騙的感覺,敢情孩子早就能控制排便了,只是我懶+她懶,於是一直穿尿不溼這麼久?

事情再回到一個月前,孩子在一周內連續2次尿褲子是我沒想到的,一直以來在她排便方面,我都很放心,不管在幼兒園還是在家,我從沒有因她這方面有過煩惱和擔憂,我認為她在勝任這方面是完全沒問題的。

但在一個月之前,我卻發現了孩子一個不同尋常的動作,那就是憋尿。

在我給孩子閱讀繪本時,孩子突然搖擺起來,還頻頻夾腿,一開始我不以為然,以為是進入了繪本的情節,結果在看完一本繪本後,她依舊在搖擺,然後說我要去上廁所了。

結果她跑到半路又折回了,告訴我又不想上廁所了,難道是詐胡?我並沒在意。

沒想到在接下來遊戲時間時,她又開始搖擺了,我好心提醒她:想上廁所嗎,先去吧,媽媽等你。

沒想到她一口拒絕,而且在遊戲期間我三番五次提醒她都不為所動,直到遊戲結束才匆匆跑去,只是很遺憾,最後關頭還是差了那麼一點,褲子溼了,孩子坐在馬桶上大哭。

而第二次尿褲子原因跟第一次如出一轍,如此短時間內出現2次,我也有點心急了,擔心孩子是否生理或心理有問題,於是各個朋友詢問,各種資料猛查,在這不得不說不懂就問是個好習慣,一頓諮詢和查詢後,我反而徹底佛系了:尿褲子根本不算事。

在對於多數發育正常的孩子來說,尿褲子只是孩子生理髮育和權力遊戲之間的一種選擇,有調查顯示,大約有10%的孩子,在5歲以後還會偶爾出現尿褲子的情況,而憋尿是3-5歲孩子的特點,之所以愛憋尿直至出現尿褲子行為,也分為主動和被動。

從生理髮育上來講,多數孩子在脫下尿不溼後依舊有尿褲子行為,是被動的。

人的排洩行為是由排尿中樞控制的,對於年幼的孩子,對於排尿的控制能力普遍偏差,而這種能力需要到孩子7歲左右時,才能得到較為良好的控制。

另一方面,在孩子小時,大腦皮層還未發育完善,孩子對於排尿行為反應比較遲緩,若手頭正好有一件比較有趣的事,比如一集正在精彩部分的動畫片,一本興趣正濃的繪本,全身心的精力都會聚集在外界事物上,大腦皮層對於尿意的感受因此感到延遲,等外界刺激減弱或終於對排尿行為反應過來時,尿意已經憋不住,因此一瀉千裡也就在合理之中。

排尿反射示意圖(圖片來源:谷歌,丁啟龍教授PPT)

從心理角度來講,多數孩子的尿褲子行為,是主動的,是爭取權力的結果。

比如我女兒,在尿褲子之前已經明顯感受到,出現搖擺、夾腿行為,但是依舊不為所動,哪怕我一再提醒也不去,結果最終功虧一簣。

作為一個4歲的孩子,是孩子自我意識和控制感發展的黃金時間,而日常中最常見的吃喝拉撒睡則是他們體驗控制感的黃金領域,就女兒而言,她是一個極其有自己思想的人,喜歡掌控自己的一切,就如大多數「任性」的孩子一樣,不撞南牆不死心。

而排尿這種事,就是她在與我對自己身體作主權力上的拉鋸,你讓我去,我偏不去,我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

雖然她對排尿的緊急性這件事沒什麼自知之明,但好歹她獲得了排尿的自由,所以最終導致她短時間內尿了2次褲子。

肛欲期的快感,成人難以理解的兒童心理盲區

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S.Freud在人格發展學說中提到一個「肛欲期」的概念,表示隨著孩子括約肌的發達,孩子開始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大小便,大小便的積累造成強烈的肌肉收縮,當排便時,黏膜會產生強烈的刺激感,這樣的感覺不僅是難受,也能帶來高度的快感。

簡單來說,有的孩子之所以喜歡憋尿,是喜歡當尿液儲存到一定程度時,一瀉千裡衝刷帶來的快感和舒暢,你讓孩子早點去拉,他認為不緊急沒成就就不去,於是非要憋著,結果偶爾估錯臨界值,最終全貢獻了給褲子。

環境和認知,對尿褲子行為影響同樣不容忽視

儘管女兒在這2點上完全沒有障礙,但身邊卻有一個深受其害的孩子,讓我也想迫切呼籲所有父母,這2點一定要重視。

那個孩子如今8歲左右,她從一歲開始排便訓練,真的一點不誇張,當時連路都還不會走,日常作息時間非常規律,每天早起睡前一次,白天2小時一次,之所以我知道的這麼清楚,是因為那段時間我暫住她家。

每天天亮不亮不要緊,只要到了時間,趕緊把孩子從床上扒拉起來,儘管孩子已經有了充足的睡眠,但剛睡醒眼神還是迷離的,也不給個擁抱,說句早安,三下五除二就先把孩子往小馬桶上坐,孩子就這樣給這頓操作整蒙了,狂哭,想跑跑不掉,想拉拉不出,於是就只能坐在馬桶上絕望等待尿液的來臨。

如果孩子一坐上就拉還好,關鍵是很多時候孩子並沒有立馬就拉,而是坐了將近半小時甚至罵一頓打一頓後才拉一點,幾次之後我看不下去了,跟孩子家人建議,孩子太小了,還不到時候。

結果孩子的婆婆就懟過來了,孩子爸小時候不都是這樣過來的,那時候連尿不溼都沒有,還不是各個長得好好的,你們這代人就是懶,想拉尿不溼裡圖省事,每次我給孩子坐馬桶上不都有拉出來,孩子嘛,哪個不哭的,又不痛不癢的,不用理她。

後來事情辦完後我就走了,直到去年的時候,我約孩子的媽媽一起帶孩子出去旅遊,才發現孩子上廁所的問題非常嚴重。

哪怕她憋尿到夾腿只能小碎步走路,也從不主動上廁所,每次不是她媽媽連罵帶打催她,就是我要求孩子陪我去上廁所時,她偶爾受不了「譁譁聲」上了幾次,因為她,那次的旅遊我「尿頻」了……

很顯然,過早如廁訓練給孩子帶來的不是如廁自由,而是錯誤的如廁認知,對這些孩子而言,上廁所=哭=沒有主權=沒有安全感=恐懼,上廁所這件事對自己而言簡直一無是處,所以還不如憋尿呢。

對於大多數孩子而言,憋尿只是成長階段的一段正常的小插曲而已,我們每位父母捫心自問,誰也不能否認小時候沒有尿過床尿過褲子,因此面對孩子偶爾尿褲子,其實並無需如臨大敵。

儘管我被孩子頻繁的尿褲子行為驚到,但在了解一番後,我反而讓自己平靜下來了,而到事發到現在已經過去近一個月,孩子的憋尿次數也明顯減少了,而尿褲子更是沒有了。

靜待花開不是不作為,而是一種大智若愚

自從有了孩子後,「靜待花開」這詞可以說是無處不在,我曾以為這是一個不負責任,不作為的說辭,可在經歷過這件事後,我反而讓自己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有研究數據表明,3歲左右尿褲子的孩子為29%,4歲13%,5-8歲為5-10%,而其中接近50-60%白天尿褲子的孩子會晚上尿床,但晚上尿床的小朋友裡,只有8%會出現白天尿褲子的情況。

而如果孩子晚上並不尿床,只是白天尿褲子,那說明在生理方面是沒有大問題的,這時候著重要考慮的是如廁習慣和情緒壓力問題。

我們要相信每個孩子的身體發育都有自己的節奏,尿褲子的行為不僅僅只是因為欠揍,還和孩子的大腦發育和排尿系統發育成熟水平有關,排尿是一場大腦跟膀胱之間信息溝通共同協調作用的結果,只有大腦發出指令,身體才能做出反應,其中任何一個跟不上或發出錯誤指令,尿褲子就不可避免,而更讓我們父母沮喪的是,這場發育過程,我們根本無法幹預,不」靜待花開「,又能耐他何?

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變化

從大數據上來說,只有極少部分的孩子是因為生理髮育問題而導致喜歡憋尿,甚至不自知尿褲子,這種的只能從醫學方面去幹預。

還有一部分則是因為過大情緒壓力,導致失禁,就類似於嚇尿了這種,因情緒導致身體系統出現紊亂,這類的孩子與家長的言行態度息息相關,若將孩子對家長的弦繃得太緊,孩子過於關注這件事,反而更容易出亂子,就像墨菲定律,越怕什麼來什麼,家長越針對,孩子越差勁。

而像女兒這種的,多數隻算是一種權力遊戲的較量,你越與她作對,叫她快去上廁所,她偏不去,你由著她放任她對自己作主了,她反而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

其實若一個孩子知羞恥,認為尿褲子不是一個特別值得驕傲的事,會因此而哭,感到沮喪,那麼面對偶爾的失誤,家長並無需多話,更不應該去指責孩子為何不早點上廁所,甚至雪上加霜嘲諷孩子,反而要安慰孩子,告訴孩子這是一個孩子正常的小意外,但是下次可以在有尿意時及時上廁所,這樣可以減少失誤。

用最平常的心態,用最平和的語氣,就像生活中所有的事情一樣平等對待,孩子自然就會因此開竅,才不會自尋煩惱。

一個孩子不知羞恥,故意憋尿尿褲子,甚至以此為傲,那麼家長就要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做過什麼讓孩子誤會,或平時過於忽略了孩子,需要孩子因此去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得到父母的關注。

我始終相信,教育孩子也是父母的一場修行,孩子成長路上,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要求孩子成長,還要學會自己成長,才能給予孩子最需要的愛和關懷。

你情我願才是親子關係中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而不是「我要求你這樣做,還不是為了你好!」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一枚,職場媽媽,帶娃碼字

——多平臺優質原創作者,孕產、育兒、兒童心理研究愛好者

——孕育、帶娃是當家長一生的事業,關注我,一起更輕鬆帶娃

相關焦點

  • 4歲娃一周內尿褲子2次,神經發育or權力遊戲?家長的態度是關鍵
    事情再回到一個月前,孩子在一周內連續2次尿褲子是我沒想到的,一直以來在她排便方面,我都很放心,不管在幼兒園還是在家,我從沒有因她這方面有過煩惱和擔憂,我認為她在勝任這方面是完全沒問題的。但在一個月之前,我卻發現了孩子一個不同尋常的動作,那就是憋尿。
  • 4歲娃一周內尿褲子2次,神經發育or權力遊戲?
    事情再回到一個月前,孩子在一周內連續2次尿褲子是我沒想到的,一直以來在她排便方面,我都很放心,不管在幼兒園還是在家,我從沒有因她這方面有過煩惱和擔憂,我認為她在勝任這方面是完全沒問題的。沒想到在接下來遊戲時間時,她又開始搖擺了,我好心提醒她:想上廁所嗎,先去吧,媽媽等你。沒想到她一口拒絕,而且在遊戲期間我三番五次提醒她都不為所動,直到遊戲結束才匆匆跑去,只是很遺憾,最後關頭還是差了那麼一點,褲子溼了,孩子坐在馬桶上大哭。
  • 娃2歲前有這4種「壞習慣」?家長別擔心,或是娃健康發育的表現
    當我們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大都是趕緊糾正,但事實上,如果娃是在2歲前出現了這些「壞習慣」,還真的不用管,這是娃大腦發育到了新階段的表現。2)娃愛扔東西,也可能是運動技能在發育除了智力發育之外,娃愛扔東西也可能是運動技能在發育,娃的上臂力量、抓握力量以及手眼協調性都在進一步的發展。所以說,娃喜歡扔東西,家長應該高興,說明娃在成長發育。當然,家長也應該讓娃明白,啥東西可以扔,啥東西不可以扔,啥東西扔過一次就不能再扔了。
  • 孩子6歲前是腦神經發育黃金期,共有三次提升智力的機會,別錯過
    而孩子出生後,就屬於一張白紙,最終變成什麼模樣,就需要看父母如何進行塗鴉,還需要看家長能否抓住關鍵時刻。,有三次提升智力的機會1、第一次:口欲期(0-1歲)隨著寶寶的生長發育,他們逐漸開始了吸吮手指的行為,在3個月時會表現得更加明顯,媽媽不要覺得孩子是餓了,或是覺得這樣的習慣不衛生。
  • 孩子6歲前是腦神經發育黃金期,共有三次提升智力的機會,別錯過
    2、第二次:空間敏感期(7個月-2歲)孩子在學會爬行後,就會到處爬行,將東西亂翻,玩具扔的到處都是,還會喜歡往一些小的空間鑽。在1歲後,學會獨立行走後,慢慢就不喜歡在平地上走,更喜歡爬到高處,或是直接從高處往下跳,讓父母忍不住擔心。
  • 孩子3歲前這3類營養素,對大腦發育很重要,攝入充足娃智商更高
    0到3歲是孩子智力開發的關鍵時期。據美國布魯姆研究測定:如果把孩子十七歲時的智力設定為100,4歲時的智力為50,等到孩子八歲的時候,智力就為80了。而且這個時期孩子的神經突觸迅速增長,到孩子三歲的時候,他們神經突觸的連接已經超過了成人一倍還多。
  • 娃總尿褲子怎麼辦?牢記以下4點,比你吼一百遍有效果
    菁菁的孩子已經上幼兒園一周了,每次接到幼兒園老師打來的電話都羞愧不已。原因是寶寶在學校總是尿褲子,老師為了不讓寶寶著涼,只能給她打電話及時給娃送褲子。菁菁跟老師溝通後才明白,寶寶會自己上廁所,也並不是因為害羞不敢去,而是娃每次都要等到憋不住了才想起來上廁所。
  • 孩子大腦發育黃金期有三個年齡段,家長選對方法培養,娃更優秀
    1、黃金髮育期第一階段:6個月~3歲據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孩子3歲前大腦的開發程度約為成人的七成,大腦重量為成人九成。在這個階段,寶寶的腦部神經突觸會以每分鐘25萬個的速度在快速增長,而這些突觸的連接就形成了大腦的神經網絡,且3歲前大腦約有五成到六成的神經網絡形成,這個區域主要用來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 4歲女孩為什麼還常常尿身上?三原因三對策處理大齡兒童尿褲問題
    有家長諮詢,孩子都4歲了,為什麼還常常尿身上?【嬰語說】:孩子能否自主尿尿?成了很多家長用來判斷孩子成長的標誌。甚至還有家長之間拿孩子幾歲自己尿尿來比較,以此來炫耀自己教養的成功。看似簡單的排尿,其實也經歷了複雜的神經和肌體的協調配合,才能正常完成。而孩子的排尿系統從發展到成熟,經歷了複雜的過程:1、1歲以前孩子剛出生,各項身體器官發育不完善,括約肌也未發育成熟。
  • 孩子的大腦發育3歲前是關鍵,父母注意這4種營養,娃的智商會更高
    對於父母來說,讓孩子變得既聰明又健康,是每個家長的願望。但是很多家長卻往往忽略了孩子大腦發展的黃金時期。在孩子三歲以前,其大腦發育很重要,要想讓孩子擁有高情商,您一定得給他補這4種營養物質,而且還缺一不可。那麼,究竟是哪4種營養物質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0-3歲是寶寶大腦發育黃金期,家長若能做九件事,會讓娃更聰明
    導讀:0-3歲是寶寶大腦發育黃金期,家長若能做到這九件事,會讓娃更聰明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0-3歲是寶寶大腦發育黃金期,家長若能做到這九件事,會讓娃更聰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美國神經生物學家:0-5歲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家長要用心培養
    有家長說是在1歲以內,有說是三歲,還有說6歲等等,其實這些說法也都沒有錯。不過孩子的大腦發育的黃金期,確實是存在的。美國神經生物學家莉絲·埃利奧特在她的著作《0-5歲:大腦發育的黃金五年》一書中向我們解讀了,0-5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
  • 哈佛大學研究:孩子大腦發育高峰期有3次,請務必幫娃抓住一次
    教育研究專家蒙特梭利表示,孩子0—6歲是關鍵,在這段時間裡,家長付出的越多,孩子能夠得到的回報也會越多,對孩子自己將來的發展能力越好,專家之所以這麼一個表示,不僅不能因為孩子出生後就像一張白紙,性格行為習慣都需要學生家長點綴,更多是因為這個時期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期。
  • 2歲是寶寶智力發育的飛躍期,家長從三個方面入手,寶寶更聰明
    說起2歲的孩子,不少家長第一反應就是「terrible two」,進入這個階段的孩子,任性、不講道理、事事跟家長唱反調,事事想自己做主,動不動就撒潑打滾哭鬧,很讓家長頭疼。家長每天跟孩子鬥智鬥勇,希望早日把這個「可怕的兩歲」熬過去。其實,2歲也正是寶寶智力發育的飛躍期。
  • 哈佛研究:大腦發育黃金期一生只有3次,家長務必幫寶寶抓住
    1.第一個大腦發育黃金期6個月—3歲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20年的研究結論:孩子生命的頭幾年,大腦神經元連接一秒鐘能產生700個,六歲之後減半,十二歲以後再減半,成人之後神經元連接建立更少。
  • 抓住寶寶大腦發育的「黃金三年」,讓娃變得更聰明,關鍵期別錯過
    寶寶的大腦發育的確有黃金期,最為關鍵的就是0到3歲,也就是說,從出生時起到孩子差不多快要上幼兒園的這段時間,是娃大腦最為蓬勃發展的3年。因營養而使得腦部發育遲滯的幾乎不存在,那麼孩子的智力比拼其實就集中在後天的「訓練」上了。0到3歲是娃大腦發育的黃金三年一個孩子從出生到3歲,是其大腦發育迅速崛起的三年,嬰兒剛出生時,大腦只有成人的25%。
  • 2歲是給娃立規矩的關鍵期,家長做好這4點,孩子以後好管教
    2歲是給娃立規矩的關鍵期,家長做好這4點,孩子以後好管教家裡有2歲寶寶的家長,能深刻體會到為什麼「2歲」會跟「可怕」這個詞連在一起!隨時隨地可能爆發的壞脾氣,你要他吃飯他說不,你要他穿衣他說不!「拒絕」成為2歲寶寶每天的主要內容!你若稍有強迫,接下來必然是撒潑打滾、大哭大鬧的情節,時時刻刻在測試著父母的耐心!
  • 寶寶早於2歲脫掉紙尿褲,不僅影響發育,還會傷害腎功能
    雖然大部分孩子在1歲半到2歲開始進行如廁訓練,但是由於每個孩子的發育程度有差異,因此,並沒有嚴格的時間標準,紙尿褲並不是脫得越早越好,早於2歲就讓孩子脫掉紙尿褲,會對娃造成傷害。1.引起尿路感染孩子脫掉紙尿褲≠能夠自主排尿,很多時候家長會不顧孩子的意願,強迫孩子脫掉紙尿褲,給孩子穿開襠褲進行如廁訓練。排尿訓練過早,孩子還沒有自我保護的意識,私處沒有尿不溼的保護,直接暴露在外,很容易導致細菌入侵,引起尿路感染,所以不宜過早的脫掉。2.
  • 哈佛研究:大腦發育的高峰期一生只有3次,看你幫娃抓住了幾次
    哈佛大學行為學家理察教授,曾經和他的團隊對大腦進行研究發現,大腦發育一生只有3次高峰期。分別為0-3歲、3-6歲、8-10歲。很多家長或許都有這樣的困惑,明明父母的智商差不了多少,為啥別人家的孩子腦子靈活,智商高,成為了「學霸」角色呢?
  • 3歲寶寶還尿褲子?很可能是娃進入了「肛欲期」,家長謹記6原則
    孩子在1-3歲時,會進入一個階段叫「肛欲期」,這個階段的孩子會頻繁的「失禁」,令很多家長都苦惱不已,明明孩子早就學會上廁所了,怎麼還是總尿褲子呢?一些家長面對孩子的「失禁」忍不住惱火,覺得孩子是故意的,於是就會「狠狠」的教育孩子,但家長們殊不知這其實是幼兒成長的一個必經階段——肛欲期。3歲寶寶還尿褲子?舒舒最近發現3歲的兒子竟然開始尿褲子,本來以為只是晚上水喝多了,孩子沒控制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