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如廁方面,一直以來我都比較佛系,在2歲給孩子洗了將近一個月的尿褲(沒穿尿不溼被尿溼的普通褲子)之後,我就宣布投降了,去他的如廁訓練法,我自己坐著追追劇不爽嗎,為什麼非要跟孩子的尿不溼過不去?
而到了3歲時候的夏天,在給孩子報了幼兒園之後,孩子突然就用非常老成的語氣跟我說:媽媽,我是大寶寶該上學了,我不要打包包了。
於是,從脫下尿不溼的那一天起,直到一周前,孩子一次都沒有尿過褲子,也沒有尿過床,我突然有了一種被騙的感覺,敢情孩子早就能控制排便了,只是我懶+她懶,於是一直穿尿不溼這麼久?
事情再回到一個月前,孩子在一周內連續2次尿褲子是我沒想到的,一直以來在她排便方面,我都很放心,不管在幼兒園還是在家,我從沒有因她這方面有過煩惱和擔憂,我認為她在勝任這方面是完全沒問題的。
但在一個月之前,我卻發現了孩子一個不同尋常的動作,那就是憋尿。
在我給孩子閱讀繪本時,孩子突然搖擺起來,還頻頻夾腿,一開始我不以為然,以為是進入了繪本的情節,結果在看完一本繪本後,她依舊在搖擺,然後說我要去上廁所了。
結果她跑到半路又折回了,告訴我又不想上廁所了,難道是詐胡?我並沒在意。
沒想到在接下來遊戲時間時,她又開始搖擺了,我好心提醒她:想上廁所嗎,先去吧,媽媽等你。
沒想到她一口拒絕,而且在遊戲期間我三番五次提醒她都不為所動,直到遊戲結束才匆匆跑去,只是很遺憾,最後關頭還是差了那麼一點,褲子溼了,孩子坐在馬桶上大哭。
而第二次尿褲子原因跟第一次如出一轍,如此短時間內出現2次,我也有點心急了,擔心孩子是否生理或心理有問題,於是各個朋友詢問,各種資料猛查,在這不得不說不懂就問是個好習慣,一頓諮詢和查詢後,我反而徹底佛系了:尿褲子根本不算事。
在對於多數發育正常的孩子來說,尿褲子只是孩子生理髮育和權力遊戲之間的一種選擇,有調查顯示,大約有10%的孩子,在5歲以後還會偶爾出現尿褲子的情況,而憋尿是3-5歲孩子的特點,之所以愛憋尿直至出現尿褲子行為,也分為主動和被動。
從生理髮育上來講,多數孩子在脫下尿不溼後依舊有尿褲子行為,是被動的。
人的排洩行為是由排尿中樞控制的,對於年幼的孩子,對於排尿的控制能力普遍偏差,而這種能力需要到孩子7歲左右時,才能得到較為良好的控制。
另一方面,在孩子小時,大腦皮層還未發育完善,孩子對於排尿行為反應比較遲緩,若手頭正好有一件比較有趣的事,比如一集正在精彩部分的動畫片,一本興趣正濃的繪本,全身心的精力都會聚集在外界事物上,大腦皮層對於尿意的感受因此感到延遲,等外界刺激減弱或終於對排尿行為反應過來時,尿意已經憋不住,因此一瀉千裡也就在合理之中。
排尿反射示意圖(圖片來源:谷歌,丁啟龍教授PPT)
從心理角度來講,多數孩子的尿褲子行為,是主動的,是爭取權力的結果。
比如我女兒,在尿褲子之前已經明顯感受到,出現搖擺、夾腿行為,但是依舊不為所動,哪怕我一再提醒也不去,結果最終功虧一簣。
作為一個4歲的孩子,是孩子自我意識和控制感發展的黃金時間,而日常中最常見的吃喝拉撒睡則是他們體驗控制感的黃金領域,就女兒而言,她是一個極其有自己思想的人,喜歡掌控自己的一切,就如大多數「任性」的孩子一樣,不撞南牆不死心。
而排尿這種事,就是她在與我對自己身體作主權力上的拉鋸,你讓我去,我偏不去,我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
雖然她對排尿的緊急性這件事沒什麼自知之明,但好歹她獲得了排尿的自由,所以最終導致她短時間內尿了2次褲子。
肛欲期的快感,成人難以理解的兒童心理盲區
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S.Freud在人格發展學說中提到一個「肛欲期」的概念,表示隨著孩子括約肌的發達,孩子開始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大小便,大小便的積累造成強烈的肌肉收縮,當排便時,黏膜會產生強烈的刺激感,這樣的感覺不僅是難受,也能帶來高度的快感。
簡單來說,有的孩子之所以喜歡憋尿,是喜歡當尿液儲存到一定程度時,一瀉千裡衝刷帶來的快感和舒暢,你讓孩子早點去拉,他認為不緊急沒成就就不去,於是非要憋著,結果偶爾估錯臨界值,最終全貢獻了給褲子。
環境和認知,對尿褲子行為影響同樣不容忽視
儘管女兒在這2點上完全沒有障礙,但身邊卻有一個深受其害的孩子,讓我也想迫切呼籲所有父母,這2點一定要重視。
那個孩子如今8歲左右,她從一歲開始排便訓練,真的一點不誇張,當時連路都還不會走,日常作息時間非常規律,每天早起睡前一次,白天2小時一次,之所以我知道的這麼清楚,是因為那段時間我暫住她家。
每天天亮不亮不要緊,只要到了時間,趕緊把孩子從床上扒拉起來,儘管孩子已經有了充足的睡眠,但剛睡醒眼神還是迷離的,也不給個擁抱,說句早安,三下五除二就先把孩子往小馬桶上坐,孩子就這樣給這頓操作整蒙了,狂哭,想跑跑不掉,想拉拉不出,於是就只能坐在馬桶上絕望等待尿液的來臨。
如果孩子一坐上就拉還好,關鍵是很多時候孩子並沒有立馬就拉,而是坐了將近半小時甚至罵一頓打一頓後才拉一點,幾次之後我看不下去了,跟孩子家人建議,孩子太小了,還不到時候。
結果孩子的婆婆就懟過來了,孩子爸小時候不都是這樣過來的,那時候連尿不溼都沒有,還不是各個長得好好的,你們這代人就是懶,想拉尿不溼裡圖省事,每次我給孩子坐馬桶上不都有拉出來,孩子嘛,哪個不哭的,又不痛不癢的,不用理她。
後來事情辦完後我就走了,直到去年的時候,我約孩子的媽媽一起帶孩子出去旅遊,才發現孩子上廁所的問題非常嚴重。
哪怕她憋尿到夾腿只能小碎步走路,也從不主動上廁所,每次不是她媽媽連罵帶打催她,就是我要求孩子陪我去上廁所時,她偶爾受不了「譁譁聲」上了幾次,因為她,那次的旅遊我「尿頻」了……
很顯然,過早如廁訓練給孩子帶來的不是如廁自由,而是錯誤的如廁認知,對這些孩子而言,上廁所=哭=沒有主權=沒有安全感=恐懼,上廁所這件事對自己而言簡直一無是處,所以還不如憋尿呢。
對於大多數孩子而言,憋尿只是成長階段的一段正常的小插曲而已,我們每位父母捫心自問,誰也不能否認小時候沒有尿過床尿過褲子,因此面對孩子偶爾尿褲子,其實並無需如臨大敵。
儘管我被孩子頻繁的尿褲子行為驚到,但在了解一番後,我反而讓自己平靜下來了,而到事發到現在已經過去近一個月,孩子的憋尿次數也明顯減少了,而尿褲子更是沒有了。
靜待花開不是不作為,而是一種大智若愚
自從有了孩子後,「靜待花開」這詞可以說是無處不在,我曾以為這是一個不負責任,不作為的說辭,可在經歷過這件事後,我反而讓自己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有研究數據表明,3歲左右尿褲子的孩子為29%,4歲13%,5-8歲為5-10%,而其中接近50-60%白天尿褲子的孩子會晚上尿床,但晚上尿床的小朋友裡,只有8%會出現白天尿褲子的情況。
而如果孩子晚上並不尿床,只是白天尿褲子,那說明在生理方面是沒有大問題的,這時候著重要考慮的是如廁習慣和情緒壓力問題。
我們要相信每個孩子的身體發育都有自己的節奏,尿褲子的行為不僅僅只是因為欠揍,還和孩子的大腦發育和排尿系統發育成熟水平有關,排尿是一場大腦跟膀胱之間信息溝通共同協調作用的結果,只有大腦發出指令,身體才能做出反應,其中任何一個跟不上或發出錯誤指令,尿褲子就不可避免,而更讓我們父母沮喪的是,這場發育過程,我們根本無法幹預,不」靜待花開「,又能耐他何?
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變化
從大數據上來說,只有極少部分的孩子是因為生理髮育問題而導致喜歡憋尿,甚至不自知尿褲子,這種的只能從醫學方面去幹預。
還有一部分則是因為過大情緒壓力,導致失禁,就類似於嚇尿了這種,因情緒導致身體系統出現紊亂,這類的孩子與家長的言行態度息息相關,若將孩子對家長的弦繃得太緊,孩子過於關注這件事,反而更容易出亂子,就像墨菲定律,越怕什麼來什麼,家長越針對,孩子越差勁。
而像女兒這種的,多數隻算是一種權力遊戲的較量,你越與她作對,叫她快去上廁所,她偏不去,你由著她放任她對自己作主了,她反而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
其實若一個孩子知羞恥,認為尿褲子不是一個特別值得驕傲的事,會因此而哭,感到沮喪,那麼面對偶爾的失誤,家長並無需多話,更不應該去指責孩子為何不早點上廁所,甚至雪上加霜嘲諷孩子,反而要安慰孩子,告訴孩子這是一個孩子正常的小意外,但是下次可以在有尿意時及時上廁所,這樣可以減少失誤。
用最平常的心態,用最平和的語氣,就像生活中所有的事情一樣平等對待,孩子自然就會因此開竅,才不會自尋煩惱。
若一個孩子不知羞恥,故意憋尿尿褲子,甚至以此為傲,那麼家長就要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做過什麼讓孩子誤會,或平時過於忽略了孩子,需要孩子因此去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得到父母的關注。
我始終相信,教育孩子也是父母的一場修行,孩子成長路上,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要求孩子成長,還要學會自己成長,才能給予孩子最需要的愛和關懷。
你情我願才是親子關係中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而不是「我要求你這樣做,還不是為了你好!」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一枚,職場媽媽,帶娃碼字
——多平臺優質原創作者,孕產、育兒、兒童心理研究愛好者
——孕育、帶娃是當家長一生的事業,關注我,一起更輕鬆帶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