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近期中國國內不斷出現新增本土確診病例,為堅決遏制疫情反彈、擴散,近日有廈門奧林匹克博物館、大連自然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紀念館發布公告,再次暫停開放。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公告。圖片來源於中國新聞網
●4月18日國際古蹟遺址日,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以「共同守護,共享未來」為主題,在頤和園舉辦了面向公眾的「共享遺產」線上直播活動。本次活動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時期,通過網絡形式進行文化遺產價值傳播的一次有益嘗試。
圖片來源於北京商報
● 4月18日,西安交響樂團聯袂陝西歷史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館、西安博物院和西安城牆舉辦「雲上國寶音樂會」,通過網絡直播的形式,大唐遺寶與西洋樂的邂逅為民眾帶來一場視聽盛宴。
●4月19日,寧夏水洞溝景區通過5G直播帶領網民走進「中國史前考古發祥地」,了解人類起源、追尋古老遺址,感受歷史變遷。水洞溝遺址是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也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文化遺址。
圖片來源於中國新聞網
●經過半年多的籌備、組稿、編審,由上海中西書局與清華大學聯合主辦的《出土文獻》日前正式創刊亮相。這是我國出土文獻研究領域出版發行的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的專業學術期刊。
●「黃河故事——全國金石傳拓作品邀請展」近日在河南鄭州正式面向全國公開徵集拓本。徵集作品內容包括反映黃河演變的各類神話傳說碑刻拓本等,持續弘揚黃河文化寶貴的精神財富。
●近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清江生物群、夷陵蟲、熱河俊獸、大熊貓古基因組等研究入選,不少研究成果刷新人類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17日啟動文創大賽,徵集非遺類、景區類、特產類、創意類、特約類文創產品。本次大賽作品徵集時間為4月17日至6月16日,並經作品初選、提升、量產、試銷等,於11月終評出各類獲獎名單。
圖為青海文創產品展示。圖片來源於中國新聞網
●成都市新引進重大文創項目集中簽約暨「文創通同舟行動」首批放款儀式日前在成都高新區舉行,成都新引進重大文創項目21個,籤約額達166.51億元,發放首批貸款2.31億元,惠及30家企業。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將推遲舉辦。該會議原定於2020年6月29日至7月9日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行,新的會期將由有關方面另行商定後發布。
●日前,河南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河南省文物局聯合印發方案,力爭用三年時間,建立完善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管理機制,讓全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得到妥善保護和合理利用。
●近日,考古人員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長城資源調查中新發現9處烽燧遺址,根據地表遺物判斷,其為漢代列燧,西夏時期有沿用。內蒙古阿拉善盟有著豐富的長城資源,境內現存明代、漢代、西夏3個時期的各類長城共計30餘萬米。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人民日報文創,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