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浙江日報》刊發文章《胡俊:「火眼金睛」的調車長》,全文如下:
「110米」「55米」「33米」……胡俊身穿黃色工作服,站在列車邊沿的小踏步上,通過對講機,不斷提醒著司機把列車開到裝貨區的線路上。
胡俊是中國鐵路上海局金華車務段義烏西站調車長。等他的工作告一段落,記者才走上前去。滿頭大汗的他一個大跨步,從車上跳下來,朝記者走來。
他那曬成古銅色的臉,讓人很難相信他剛剛年過40。自2014年起,胡俊所在的調車組共為「義新歐」班列編組8000餘輛,安全事項實現了零差錯。他在平凡的車輛調度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三天穿破一雙襪子
義烏西站有5條到發線、7條貨物作業線,每個調車員每天要檢查120多個鉤銷。鉤銷是火車車鉤的一部分。連接好鉤銷,是成功連接車廂的關鍵步驟。鉤銷不到位要是沒有檢查出來,列車途中可能會分離,造成安全事故。
「自從『義新歐』班列開通之後,工作量明顯加大了。以前的工作需要每天步行七八千步,現在起碼兩萬步。一列50個貨櫃的中歐班列檢查下來,就要起身彎腰500來次。」胡俊說,有時候一輪檢查下來,總感覺像漏掉了幾處。一想起中歐班列不能出半點紕漏,自己總會打起精神重新查一遍。
作為調車長的胡俊不僅步數多,還要經常從列車上跳上跳下,承擔「瞭望」職責。「3天穿破1雙襪子是常事。」胡俊笑道。夏天室外熱浪翻滾,車體和鋼軌溫度超過50攝氏度;冬天風雪交加,軌道冰冷。可無論多麼惡劣的天氣,他都無所畏懼,只為了確保中歐班列安全正點出發。
「調度,就是把空列車調整到裝貨線路,裝好貨後,再調整到出發的線路上。」胡俊介紹,每節車廂間的停車誤差不能超過30釐米,如何調整到位,得靠調度員的肉眼判斷。
如今,在調度崗位上幹了16年的胡俊,早已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每次送車,都是一次到位,誤差不超過30釐米。
裝貨吊機位置固定,需要列車精準停在相應位置上,才能保證裝貨快速有效。剛開始調車時,胡俊總是停得太早,一列車來回停、開三四趟才能準確停在規定位置上,浪費了不少時間。於是,他無時無刻不在練習自己的預估能力。「哪怕是陪家人出去旅遊,別人說那座山真美,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那山距離我多少米。我還經常目測公交車站和自己的距離。」胡俊笑著說,好些朋友都笑話他幹工作幹到神經質了。
胡俊正在檢查出發前的「義新歐」班列。杜羽豐 攝
專業技工變身「書蟲」
2018年7月,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胡俊作為鐵路基層工作人員代表,介紹「義新歐」班列的運行情況。今年5月,在中國品牌日晚會上,胡俊也毫不怯場地面向全球介紹中歐班列。「在這些大場合上臺發言,我以前想都不敢想。」他告訴記者。
在國際舞臺亮相的背後,是他點點滴滴的努力和積累。
由於來義烏西站參觀的外國友人越來越多,胡俊有時需要陪同並介紹。胡俊把記者當成外賓,用英文介紹起了自己的工作,流暢的表達出乎記者的意料。
「我只是大專畢業,英語底子不紮實,所以需要加倍補課。」胡俊買了英漢字典放在案頭,一有空就翻翻看看。他還找來了中學的英語老師,幫自己講解語法。「long-term friendship」「looking forward to your next visit」……在他的辦公桌前,貼滿了寫著常見交流用語的小紙條。
參與「義新歐」班列的調車任務後,胡俊還經常會抽空看一些列車領域的書籍,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我們的工作看上去平常、瑣碎,但是現在科技進步快,『一帶一路』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不加油學習的話,自己很容易落伍啊。」胡俊笑著說。
「洋貨」專家流連市場
「義新歐」給胡俊帶來的變化,不僅在工作上,還在生活中。
平時一有空閒,他就喜歡往義烏福田市場的進口館跑,琳琅滿目的進口商品總能讓他流連許久。
「這個法國紅酒你們必須品一品。這是西班牙的火腿,我吃過,味道很不錯……」採訪中,胡俊帶著記者一起漫步在福田市場進口館的貨架前,時不時拿起商品,向記者「推銷」。這個參與了「義新歐」運輸的調車長,此時儼然成了進口商品的代言人。
「大到家用電器,小到老婆的化妝品,我家裡隨處可見『義新歐』班列帶回來的產品。義烏土話稱國外的物品叫『洋貨』,朋友們就稱我們一家是『洋貨購物狂』。」胡俊說。
「幫我看看,這瓶葡萄酒的產地是哪裡?」
「你看看條形碼上的數字就知道了,不同的數字,代表著不同的國家。」
在朋友們的眼中,胡俊已經成了「洋貨」專家,請他辨別進口產品的人越來越多。這樣的對話,不時會出現在他的生活中。
看著一列列滿載貨物的「義新歐」班列,經過自己和同事們的編組換裝,往來於歐亞大陸,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胡俊毫不掩飾發自內心的自豪:「『義新歐』班列不僅帶給我全新的工作,更給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生活方式。我現在每天都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