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距今不過三四十年,許多事情已經時過境遷、大相逕庭,甚至自己親歷的事情也覺得恍如隔世,雖然直到現在夢中還常有當年考試時的焦慮。我1980年代初參加高考。最近,曾經寫過幾篇回憶當年高考的短文,引起許多當年考生和家長的共鳴。希望我把零星的回憶再充實充實、整理整理,故有此文。
一、考前填報志願,指南登在報紙上
現在的人們難以想像的是當時實行的是考前填報志願,在高考報名時,就要填報志願。填報志願時既不知道自己將來會考得怎樣,能考多少分,也不知道錄取分數線會是多少,只能依據自己平時的成績,不確定因素太多。後來才改革成考後閱卷期間估分、估線填報。早先,也沒有平行志願一說。實行的是順序志願,志願優先。
現在,填報志願之前,每名考生都會得到一本《填報志願指南》的冊子,據此填報。這件看上去理所應當,很自然的事情早先也不是這樣的。
文革結束後,1977年恢復高考招生。若干年裡,沒有類似現在《填報志願指南》的冊子,錄取院校和專業的信息是刊登在報紙上。因為招生院校很少,填報前《山西日報》只需用一個版面多一點的篇幅刊登招生院校和專業的名錄。那時,山西省辦的幾乎只有《山西日報》一家紙媒,但各個單位訂閱的數量較多,人們會留心把那張報紙留給需要的家庭。這份報紙無法做到人手一份,當時又沒有複印機,所以每份報紙都是若干人共用。若干人用過後,上面會留下一些不同人勾畫的痕跡。
當時,由於媒體不發達,網絡還沒有發明出來,信息渠道匱乏,高考錄取的情況和資料缺乏公開、透明的渠道。大部分人的信息都是口口相傳、道聽途說。加上人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對學校、專業幾乎是望文生義,想當然。填報志願時,因為普通家長還不如考生知道得多,一般指望不上,所以考生自作主張的居多。一般是諮詢一下中學的老師,而中學老師的認識也相當有限。
二、學習資料匱乏
八十年代初期,教材剛開始正規和統一,高考學習資料匱乏。各中學自己動手,老師會動手刻蠟板、打字,手推油印許多資料發給學生。各中學之間還會互相防範,生怕自己的資料流傳到外校。全國名氣最大的資料是北京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編寫的資料。書籍裡名氣最大的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的《數理化自學叢書》(俗稱十七本)。這套書原來在1960年代首次出版發行,1977年在書籍匱乏的情況下重印,供不應求。能最早擁有17本的說明肯定神通廣大。況且買一套書要17元,在當時也不是個小的數目。
三、預考(預選)
有人高考幾年,實際一次也沒進過考場,見過考卷。因為曾經有過一個高考預考(預選)的制度,要先通過選拔才能參加高考。
1980年代,因為考生多,統考工作量大,1980年開始,考生多的省、市、自治區在統考前實行預選,按招生計劃數的三至五倍,選出學生參加全國高考統考。首批確定幾個省進行試點,1981年正式推開。
預考由各省自主組織和命題,考生必須達到各省劃定的分數線,才能取得高考報名資格。每年5月,想參加當年高考的考生,必須先報名參加預選考試。未達到預考分數線的考生就提前出局,無緣高考。那幾年的考生,大部分居然連高考考場都沒有進過,高考試題都沒有見過。後來,隨著高考錄取率的增加,各地陸續取消了高考預選制度,這一做法存在了不到十年。
為什麼很少有人回憶預選?因為提前出局太殘酷了,對人們心靈的傷害實在太大了,以致親歷者不願回憶和提及。
也許今天的人們會認為預選都會落榜,即使參加高考也肯定落榜,早落榜,早解脫。實際上預選落榜的痛苦是高考落榜的百倍,沒有切膚之痛難以想像。臨近高考還有一個多月,卻被預選刷了下來,很多人沒有勇氣回去面對家人,計劃瞞著家人,仍在學校學習,懇求老師能否高考完再回家,老師也充滿同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說什麼。於是,他們有的繼續坐在教室裡受著與其他同學不同而又百倍的煎熬。這樣的煎熬,實在堅持不了幾天,等不到高考結束,就會自己主動離開教室,瞞著家人天天在外面遊蕩,堅持等到高考結束才回家。
四、估分
現在,一考完,每名考生都會得到一本《試題參考答案》。若干年前,和沒有《填報志願指南》一樣,《試題參考答案》也沒有。
有些實力較強的高中會在考後馬上組織教師把考題作出答案(有多種解法的要詳細列出各種解法),然後用毛筆抄出來,貼在外邊牆上,供學生參考。各家高中當時還要預估當年的錄取分數線,各校有各校的預估。記得我高考時化學的一道題,是提供了若干條件,讓判斷出是什麼物質。有人說答案應該是鋁,有人說老師們專門做了實驗,鎂也行。學校也沒有權威、可靠、準確的信息。據說,後來評卷時,做法是鋁給滿分,鎂也給分,但不給滿分。
五、「一條龍」錄取,複習(補習)
那時的錄取率有時看似達到10%,但是,如果算上沒有通過預選的學生人數,實際錄取率只是百分之幾。高考被形容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人們選擇很少,競爭慘烈。大學(包括大專)、高中起點中專實行高考「一條龍」錄取,大學不夠,還有中專也按高考分數錄取。即便加上中專,錄取比例也極低。不管哪所學校,包括中專,考生只要達線,幾乎沒有挑三揀四,考上不走的。
當時能夠一次成功達線的寥寥無幾,複習(補習)人數眾多,參加過幾次高考的司空見慣。除了特別優秀的,人們不敢奢望一戰告捷,補習兩三次很正常。有一姓朱的學生,補習7年,參加8屆高考,被人們戲稱豬八戒(屆)。有一個叫範進X的學生,補習幾年,後來考上時,頭髮都花白了,大家乾脆叫他範進。有人複習幾年後,不再參加補習,開始邊勞動邊自學,然後參加高考。這些多次反覆補習的考生,農村戶口的居多,因為升學不僅是跳龍門,還是跳農門,意味著可以擺脫農村,不用去修理地球了。
不管人們如何辛苦,如何努力,不管複習幾年,能夠升學的畢竟是百裡挑一。雖然沒考上大學中專但堅持學習的,有的考進了電業局、郵電局、稅務局、公安局,工作後又在職上了成人教育;有的參軍入伍,後來考上軍校;有的被招飛錄取。但在人們心目中,當時誰也不如考上大學中專榮耀。考上大學中專意味著將來就有了「國家幹部」的身份,含金量與現在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