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考記憶——1980年代的高考

2020-09-14 優教授

上世紀八十年代距今不過三四十年,許多事情已經時過境遷、大相逕庭,甚至自己親歷的事情也覺得恍如隔世,雖然直到現在夢中還常有當年考試時的焦慮。我1980年代初參加高考。最近,曾經寫過幾篇回憶當年高考的短文,引起許多當年考生和家長的共鳴。希望我把零星的回憶再充實充實、整理整理,故有此文。

一、考前填報志願,指南登在報紙上

現在的人們難以想像的是當時實行的是考前填報志願,在高考報名時,就要填報志願。填報志願時既不知道自己將來會考得怎樣,能考多少分,也不知道錄取分數線會是多少,只能依據自己平時的成績,不確定因素太多。後來才改革成考後閱卷期間估分、估線填報。早先,也沒有平行志願一說。實行的是順序志願,志願優先。

現在,填報志願之前,每名考生都會得到一本《填報志願指南》的冊子,據此填報。這件看上去理所應當,很自然的事情早先也不是這樣的。

文革結束後,1977年恢復高考招生。若干年裡,沒有類似現在《填報志願指南》的冊子,錄取院校和專業的信息是刊登在報紙上。因為招生院校很少,填報前《山西日報》只需用一個版面多一點的篇幅刊登招生院校和專業的名錄。那時,山西省辦的幾乎只有《山西日報》一家紙媒,但各個單位訂閱的數量較多,人們會留心把那張報紙留給需要的家庭。這份報紙無法做到人手一份,當時又沒有複印機,所以每份報紙都是若干人共用。若干人用過後,上面會留下一些不同人勾畫的痕跡。

當時,由於媒體不發達,網絡還沒有發明出來,信息渠道匱乏,高考錄取的情況和資料缺乏公開、透明的渠道。大部分人的信息都是口口相傳、道聽途說。加上人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對學校、專業幾乎是望文生義,想當然。填報志願時,因為普通家長還不如考生知道得多,一般指望不上,所以考生自作主張的居多。一般是諮詢一下中學的老師,而中學老師的認識也相當有限。

二、學習資料匱乏

八十年代初期,教材剛開始正規和統一,高考學習資料匱乏。各中學自己動手,老師會動手刻蠟板、打字,手推油印許多資料發給學生。各中學之間還會互相防範,生怕自己的資料流傳到外校。全國名氣最大的資料是北京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編寫的資料。書籍裡名氣最大的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的《數理化自學叢書》(俗稱十七本)。這套書原來在1960年代首次出版發行,1977年在書籍匱乏的情況下重印,供不應求。能最早擁有17本的說明肯定神通廣大。況且買一套書要17元,在當時也不是個小的數目。

三、預考(預選)

有人高考幾年,實際一次也沒進過考場,見過考卷。因為曾經有過一個高考預考(預選)的制度,要先通過選拔才能參加高考。

1980年代,因為考生多,統考工作量大,1980年開始,考生多的省、市、自治區在統考前實行預選,按招生計劃數的三至五倍,選出學生參加全國高考統考。首批確定幾個省進行試點,1981年正式推開。

預考由各省自主組織和命題,考生必須達到各省劃定的分數線,才能取得高考報名資格。每年5月,想參加當年高考的考生,必須先報名參加預選考試。未達到預考分數線的考生就提前出局,無緣高考。那幾年的考生,大部分居然連高考考場都沒有進過,高考試題都沒有見過。後來,隨著高考錄取率的增加,各地陸續取消了高考預選制度,這一做法存在了不到十年。

為什麼很少有人回憶預選?因為提前出局太殘酷了,對人們心靈的傷害實在太大了,以致親歷者不願回憶和提及。

也許今天的人們會認為預選都會落榜,即使參加高考也肯定落榜,早落榜,早解脫。實際上預選落榜的痛苦是高考落榜的百倍,沒有切膚之痛難以想像。臨近高考還有一個多月,卻被預選刷了下來,很多人沒有勇氣回去面對家人,計劃瞞著家人,仍在學校學習,懇求老師能否高考完再回家,老師也充滿同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說什麼。於是,他們有的繼續坐在教室裡受著與其他同學不同而又百倍的煎熬。這樣的煎熬,實在堅持不了幾天,等不到高考結束,就會自己主動離開教室,瞞著家人天天在外面遊蕩,堅持等到高考結束才回家。

四、估分

現在,一考完,每名考生都會得到一本《試題參考答案》。若干年前,和沒有《填報志願指南》一樣,《試題參考答案》也沒有。

有些實力較強的高中會在考後馬上組織教師把考題作出答案(有多種解法的要詳細列出各種解法),然後用毛筆抄出來,貼在外邊牆上,供學生參考。各家高中當時還要預估當年的錄取分數線,各校有各校的預估。記得我高考時化學的一道題,是提供了若干條件,讓判斷出是什麼物質。有人說答案應該是鋁,有人說老師們專門做了實驗,鎂也行。學校也沒有權威、可靠、準確的信息。據說,後來評卷時,做法是鋁給滿分,鎂也給分,但不給滿分。

五、「一條龍」錄取,複習(補習)

那時的錄取率有時看似達到10%,但是,如果算上沒有通過預選的學生人數,實際錄取率只是百分之幾。高考被形容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人們選擇很少,競爭慘烈。大學(包括大專)、高中起點中專實行高考「一條龍」錄取,大學不夠,還有中專也按高考分數錄取。即便加上中專,錄取比例也極低。不管哪所學校,包括中專,考生只要達線,幾乎沒有挑三揀四,考上不走的。

當時能夠一次成功達線的寥寥無幾,複習(補習)人數眾多,參加過幾次高考的司空見慣。除了特別優秀的,人們不敢奢望一戰告捷,補習兩三次很正常。有一姓朱的學生,補習7年,參加8屆高考,被人們戲稱豬八戒(屆)。有一個叫範進X的學生,補習幾年,後來考上時,頭髮都花白了,大家乾脆叫他範進。有人複習幾年後,不再參加補習,開始邊勞動邊自學,然後參加高考。這些多次反覆補習的考生,農村戶口的居多,因為升學不僅是跳龍門,還是跳農門,意味著可以擺脫農村,不用去修理地球了。

不管人們如何辛苦,如何努力,不管複習幾年,能夠升學的畢竟是百裡挑一。雖然沒考上大學中專但堅持學習的,有的考進了電業局、郵電局、稅務局、公安局,工作後又在職上了成人教育;有的參軍入伍,後來考上軍校;有的被招飛錄取。但在人們心目中,當時誰也不如考上大學中專榮耀。考上大學中專意味著將來就有了「國家幹部」的身份,含金量與現在不可同日而語。

相關焦點

  • 那些年的高考記憶
    今天(7月7日),2020年全國高考正式鳴鑼。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今年的高考時間延期了一個月。高考,一直被大家視為人生的轉折點、人生最重要的經歷之一。全國千千萬萬的考生披荊斬棘、奮力拼搏,都是為了在這一天大展身手。相信每個經歷過高考的人,都會對那段歲月記憶猶新。這些年來,大家都是如何參加高考的?準考證、考場、答卷……關於高考最深刻的記憶有哪些?
  • 回憶1980年的高考!
    我是1980年參加高考的,轉眼間40年了,歲月如梭,現在回想當年的情況,歷歷在目。記得考數學的那天,早早去教室,看到黑板上有道對數換底公式證明題的答案,當時沒在意,後來考試有這道證明題,後悔呀,10分呀,許多同學看了,原來老師一早醒來想起這個證明題很重要,就板述了答案。當年語文作文題達文西的《畫蛋》讀後感,許多同學寫的很棒。
  • 攝影好書|《1980年代的城市記憶》:生機勃勃的中國街拍
    於是,找出這本畫冊——《1980年代的城市記憶》細細品味閱讀。這本畫冊的作者是西安的攝影家趙利文先生,他與我同齡,15歲就入了攝影這行,痴心不改,堅持紀實攝影數十年,拍攝了很多上世紀80年代老西安的生活畫面,曾被攝影評論家蕭沉稱為「影像的清明上河圖」。
  • 獨家記憶,我的高考……|有獎徵集
    高考,一段青春、一段記憶。不一樣的年代,不一樣的高考故事,卻都是幾代人共同的回憶殺。 關於那年的高考,你還保留著多少記憶呢?我們一起圍觀下網友的留言,是否喚起了你珍藏已久的高考記憶? ◆那年高考,我趕上了非典~◆那年高考擴招改革,實行「3+X」的高考模式、考後填報志願,我很幸運也很忐忑。
  • 我的高考——永遠的記憶
    我和高考的故事摘要:高考,對於絕大多數高中畢業生來說,都是人生中的頭等大事。有人說:一考定乾坤。雖然不完全對,但是,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有通過高考來改變命運的想法,當然,我也不例外。關鍵詞:備考 考試 思考 一、我的高考之路 1980年,那年我18歲。高中畢業以後,我選擇了回鄉務農,做一個農民,但是,因為自己的身材矮小,加上以前沒幹活農活,所以,幹起農活來很累。
  • 1980年代城市記憶 跳皮筋的女孩日前病逝
    願天堂上的你跳著皮筋一路走好···本組圖片由著名攝影師趙利文拍攝於八十年代的西安。二十多年前的八十年代,很多人一窩蜂都在拍什麼呀?我們看他當年的攝影立場與動機,很明確----就是觀看與記錄時代社會、現實生活,運用攝影可以定格歷史的樸素本質,去發現與凝固平常,為八十年代的西安世態保存一份眼見為實的影像記憶。
  • 回憶40年前自己參加的1980年高考
    文|翩翩蝴蝶四妹我是1980年參加高考的,當時黑龍江省有初考和複試,因為那時候沒有計算機電腦是人工判卷子,避免一次性考試卷子太多,理科初考只考數理化,複試考數理化語文政治外語,外語佔的分少。既沒有教材,上課時自己因為近視坐第一排,每周換一次座位,換到側面黑板反光我就看不清黑板,下課同學們都出去了,我只要不上廁所就得借同學筆記抄。跌跌撞撞的讀了高中,臨近高考時我們還沒有高考的政治書,一本書要是不提前背也背不下來。
  • 我的高考記憶
    不知怎麼突然就想到了高考,按照往年,今天高考都應該結束了,考生們早就都撕書撒歡,通宵狂歡了。回想起當年我高考的時候,那是二十多年前,九十年代初,當時我是在現在的區實驗中學參加的高考,後面一排平房的第一間教室裡。那時我爹騎著自行車馱著我負責接送,俺娘在家負責做好可口的營養餐,記得有一場考試應該是考數學。
  • 38年高考作文見證時代變遷:80年代首現漫畫作文
    恢復高考  命題銘記時代烙印  1977年冬天,中國關閉了11年的高考閘門終於再次開啟,570萬名考生湧向考場。這是共和國歷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與這場考試同樣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當年的高考北京卷作文題——《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裡》。
  • 2003-2020,我的高考記憶
    高考那年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其實關於高考的記憶已經變淡了,只記得那年是我人生中比較灰暗的一年。高考前的一段時間和初戀男友分手,遭遇這件事情的我就仿佛遇到了「大地震」,而那個年紀的我還沒有學會坦然放手,似乎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沉浸在那種情緒裡走不出來,這段感情結束得也不夠體面。十幾年後再次回想起來,卻只有「感謝」二字。感謝他讓我的青蔥歲月有一個特別的印記,現在,所有的記憶都是那些美好的段落。
  • 一個過來人關於1998年山東高考的記憶
    比如,有人對會考ABC的評判標準都質疑,以為中國沒有這種分級方式;有人以為那個年代高考上中專線也很了不起,比擴招後的大學生還有含金量;有人以為改高考成績也不會太難,苟晶的分數是假的……下面,我以一名山東省1998年應屆理科高考生的過來人身份,介紹一下我所經歷的那個年代的情況
  • 夏立民 | 我的高考記憶
    ◆我的高考記憶夏立明 高考,一個神聖的字眼,但在每個人的內心卻都有不一樣的記憶。1997年的高考首日,傾盆大雨,富春江水淹沒了場口到富陽的公路,大雨甚至無法讓我順利的從市委黨校的住處趕到鬱達夫中學參加考試。當我蹚水過「河」(路),走進考場的時候,鞋子早已溼透。
  • 高考記憶 | 14歲高考進清華,語文只答7道題,數學只答9道題
    在那個考試資料匱乏的年代,《毛澤東語錄》則是高考複習的重點資料。1978高考的獨家記憶那一年,聽到恢復高考的消息時,很多人都在莊稼地或工廠裡面做農活。22歲的萬玉忠當時正在雲南當兵,得知可以參加高考上大學之後,大家欣喜若狂。部隊裡沒有報名點,幾個士兵就在連長的帶領下到當地教育部門報名。報名後便開始「複習」。
  • 大慶人難忘的40餘年高考記憶
    吃:從雞蛋加油條的早餐到營養均衡科學搭配    穿:從工服趕考的考生到定製旗袍陪考的家長    大慶人難忘的40餘年高考記憶  從1977年到2020年,幾代人的高考為這座城市留下了成長的記錄。2020年高考,是繼2003年之後,第一次高考時間又重回7月,也是在我國恢復高考以來首次延期一整個月。
  • 不同年代的高考不相同的感受 難忘的人生體驗
    本報訊(記者楊佳彬)不同年代的高考,不相同的感受!高考臨近,當莘莘學子為邁入大學最後衝刺之時,記者採訪了在不同年代參加高考的幾位考生,聽他們講述難忘的高考經歷。20世紀70年代:考場內兩人一桌高考記憶: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市區的劉先生對當年參與的那場考試記憶猶新!他說,由於「文革」剛結束,考試前連書都沒有買齊,所謂的複習資料更少,參加考試只能靠平時學習的知識。
  • 老照片丨曾經的高考記憶
    今天一年一度的高考開始了但是,你知道歷史上的高考是什麼樣嗎?,那年高考由各省分別命題和組織考試,北京市考試共3天。▲1980年,一高中教師在考場外鼓勵學生。英語已在該年正式成為高考科目。來源:瞭望、中國青年報-海運倉內參、客家圈「紅果記憶」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文中內容與觀點不代表本微信公號立場,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或依法處理。
  • 高考,改變了我的人生
    明天就是高考了,不由自主得想起了高考的往事。20世紀1980年代,我們農村的孩子,想擺脫面向黃土背朝天的境遇,只有兩條出路,要麼考學,要麼入伍,俗稱「帶戶口」。我選擇了前者。一那時高中兩年制。1981年,在不知時間都去哪兒的苦讀中,迎來了高考。當時在榮成十中就讀。
  • 1980年代:最令人懷念的五位大學校長
    來源:法大人、大先生們1980年代,社會環境空前寬鬆,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大學校長。
  • 《1980年代的愛情》今日公映 易中天寫影評力挺
    日前,電影《1980年代的愛情》舉行首映。今日,著名學者易中天將自己的影評處女作獻給了該片,力挺電影《1980年代的愛情》。《1980年代的愛情》海報。網易娛樂9月11日報導 易中天影評:以前,我從不懷舊,從不。在我看來,那是老年人的事,而我還很年輕,年輕得就像野夫《1980年代的愛情》。
  • 老照片:1980年代的校園生活,80後終生難忘的青春記憶
    這組照片都是1980年代的校園生活的場景,80後的讀者們對這些場景應該記憶猶新,看了這些老照片,一定能夠讓你回想起曾經青春年少時的校園生活,往事不可追,當下須珍惜,就讓我們一起再次回味一下我們的年少時光。圖為教室裡,三名男同學正在認真的研究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