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全球央行貨幣新戰場,中國推進數字貨幣大規模測試,世界多國角逐激烈
【Investment金融投資】多家上市公司購買比特幣作為資產儲備,能否掀起比特幣購買潮?
什麼是比特幣披薩節(Bitcoin Pizza Day)?他用10000枚比特幣買了兩塊披薩比特幣誕生後,其最早在真實世界的相關交易被用在一塊披薩上。 2010年5月,美國佛羅裡達州程式設計師拉斯羅·漢耶茨用1萬枚比特幣,從網友那裡買了兩份價值約25美元的大號披薩。有人戲言,這可能是世上最倒黴的吃貨,兩份披薩毀掉了一個未來的億萬富翁。
在接受Anderson Cooper和CBS News的採訪時,Laszlo解釋了他是如何想到用比特幣購買披薩的想法。
「我只是真誠地認為,如果我能說: 嘿,我只是用這些開源的網際網路資金換了一個現實世界的好東西,我想你知道還有什麼比食物更好的東西。食物是最基本的必需品 — — 你知道披薩,每個極客都了解披薩」 — Laszlo Hanyecz
他表示,他對購買比特幣一點也不後悔,很高興能以任何方式為比特幣的發展做出貢獻。 Laszlo認為把自己的過去看作是遺憾或是損失是不健康的(老實說,我們也不願意這樣想!那可是一大筆錢)。
紐時記者7年前吃飯付「10枚BTC」,餐廳老闆現在收店、愜意半退休2013年,比特幣迎來了第一波的暴漲時刻,從一月份的 13 美元上漲至十一月的 1,163 美元,於是在 2013 年五月份,當時還是 Forbes 紐約時報記者卡希蜜爾決定挑戰一周只用比特幣過活,想藉此測試比特幣在「真實世界」的價值,意外造就了餐廳老闆的「半退休人生」。
在比特幣暴漲至超過 20,000 美元之後,希爾鼓起勇氣打電話給餐廳老闆,而她得到的消息是:餐廳老闆目前已經是「半退休狀態」。
而現在,餐廳老闆夫妻倆個已經關掉了餐廳,進入了半退休生活。餐廳老闆告訴希爾,在那頓晚餐後,他又陸陸續續收到了 31 枚比特幣,總共持有了 41 枚比特幣。接著在 2017 年時,他們就收掉了餐廳。
不過在 2017 年,比特幣上漲至幾千美元後,他賣掉了約四分之一的比特幣,看到現在的漲幅,老闆坦承非常後悔。
最強信仰!比特幣家族2017年賣房換「900一顆的BTC」,暴賺近2000%還在買來自荷蘭的 Taihuttu 一家五口可說是是比特幣(BTC)最強信仰者,他們在 2017 年達成共識,決定變賣所有家當拿去買比特幣,包含一間佔地 2,500 平方英尺(約 70 坪)的房產以及賺錢的公司。從此,他們過著遊牧般的生活,也被稱為「比特幣家族」(Bitcoin family)。
至今已經過了四年,他們的足跡也遍布將近 40 個國家。這個家庭裡的爸爸 Didi Taihuttu 2020年12月3日接受外媒《CNBC》專訪表示:我們踏入比特幣,是因為我們想改變自己的生活
暴漲暴跌,持續買入Taihuttu 指出他們的比特幣大部分是在 2017 年初購入,當時幣價還只有約 900 美元左右。
2017 年末比特幣迎來第一輪牛市,暴漲至逼近 20,000 美元的歷史高點;但這在 2018 年底化為泡影,跌到最低 3,100 美元附近。當年的崩盤反而讓 Taihuttu 趁機在投資組合裡布局更多比特幣。
直到比特幣本月稍早終於以 19,915 美元再度觸及歷史高點,距離 2017 年初已經上漲超過 1953%,Taihuttu 還是選擇繼續投資比特幣,甚至投資額已比當年再多增一倍。
Taihuttu 引用全球支付巨頭 PayPal 宣布支持加密貨幣買賣功能為例,進一步解釋道:
當 PayPal 開始向其 3.5 億用戶販賣比特幣時,他們還是需要在某個地方購買比特幣。但因為每天挖出的新比特幣數量不足以應付大型企業的需求,將引發巨大的供應危機。
美國主要的商業銀行摩根大通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家族辦公室投資正在放棄黃金ETF轉而投資比特幣。而美國億萬富翁斯坦利·德魯肯米勒(Stanley Druckenmiller)也在採訪中表示自己正在做空美元,投資比特幣。
比特幣高投資收益率、避險屬性以及愈發明顯的獨立行情,也逐步成為機構投資者以及家族辦公司的投資的重點。摩根大通分析師表示,灰度比特幣信託「瘋狂」購入行為表明,推動比特幣需求的不僅是千禧一代,還有家族辦公室和資產經理等機構投資者。
即便比特幣表現亮眼,該分析師也提醒指出,如果比特幣作為一種』替代』貨幣與黃金進行更激烈的競爭,比特幣的市值必須從這裡開始上漲10倍才能與私人部門通過ETF或金條和金幣對黃金的總投資相匹配。
早在2018年,瑞銀全球家族理財室報告就曾顯示,57%的家族理財室認為區塊鏈將改變未來的投資策略和行為;包括富達投資(Fidelity investment)的調查報告也顯示,在400多家美國機構投資者中,包括家族理財室和基金會,其中近100個組織都在探索與數字資產相關的投資產品。
聲明:本文由入駐金色財經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絕不代表金色財經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提示: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本資訊不作為投資理財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