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贏未來!中國船舶七〇八研究所成立70周年巡禮

2020-12-16 騰訊網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2020年11月29日,是被譽為中國艦船設計「搖籃」的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中國船舶第七〇八研究所成立70周年的日子。

70年前,新中國第一個艦船及海洋工程總體設計研發機構——船舶工業局技術處設計組(第七〇八研究所前身)誕生於上海黃浦江畔,開啟了為國鑄利艦的艱辛歲月和創新之旅。

歲月如梭,時光飛逝。70年來,第七〇八研究所秉承「胸懷祖國,獻身軍工」的遠望精神,堅持「服務國家戰略、引領技術進步、創造行業價值」的發展使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風雨兼程,逐夢海疆,成功研發了多型多款大國重器,為我國船舶工業高質量發展和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自主研發完成各類軍用艦船、民用船舶、海洋工程和船用高端裝備1300餘項,榮獲各類科技成果獎勵500餘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4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0項。

——成功研發了人民海軍80%以上的艦船型號,創造了多項第一。我國第一艘大型綜合船塢登陸艦、第一代大型高速護衛艇、第一艘氣墊登陸艇、第一艘綜合援潛救生船、第一艘生活保障船、第一艘綜合訓練艦、第一艘三體高速搜救艇、第一艘消磁船、第一艘布纜船、世界上第一艘專門用於海上醫療救護的萬噸級醫院船、世界第一艘低磁鋼掃雷艦等。尤其是在舉世矚目的南海大閱兵上,由第七〇八研究所研發的10型12艘艦船接受了最高統帥的檢閱。

——研發設計的「遠望」號系列航天測量船,填補了我國遠洋測量船的空白,使我國成為繼美、蘇、法之後世界第四個能夠設計建造航天測量船的國家,為我國衛星發射、洲際飛彈試驗回收和載人航天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成功研發了我國大部分民用船舶的首制船,佔據我國十大名船的「半壁江山」,為我國實施海洋強國戰略、「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有力的裝備支撐。

第七〇八研究所走過的70年光輝歷程和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中國船舶工業高速發展的一個個縮影,為中國國防現代化建設鑄就了一個個豐碑,成為我國艦船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踐行者、引領者、開拓者和推動者,彰顯了中國艦船設計「搖籃」的底蘊和擔當。

創新強軍——踐行者的永恆使命

堅持以軍為本,積極服務國家戰略。作為中央軍委、國務院批准的重點保軍科研單位和我國軍用艦船研發的主要力量,也是我國最早研發水面戰鬥艦艇的院所,第七〇八研究所始終牢記使命擔當,弘揚「胸懷祖國,獻身軍工」的遠望精神,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為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立下赫赫戰功。

20世紀50年代研發的55甲型炮艇,被譽為「海上猛虎艇」,曾在解放沿海島嶼、鞏固國防和對敵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0111型高速護衛艇是我國第一代大型高速護衛艇,成為人民海軍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主要裝備,曾創造海軍歷史上小艇戰勝大艦的經典戰例。20世紀80年代研發的飛彈護衛艇,則是人民海軍駐港部隊的主力艦艇,成為維護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捍衛海洋主權和利益的重要平臺。

大型綜合船塢登陸艦「崑崙山號」

鞏固和拓展兩棲艦船裝備體系。第七〇八研究所先後研發了從50噸、100噸、130噸小型登陸艇到排水量為1000噸的中型登陸艇、4000多噸的大型登陸艦,打造了中國人民海軍完善的平面登陸艦船裝備。研發的多型氣墊登陸艇,突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實現了我國氣墊船技術的突破,形成了強大的超越登陸力量。21世紀研發的大型綜合船塢登陸艦,填補了我國船塢登陸艦設計建造的空白,實現了海軍兩棲登陸作戰能力由近海向遠海、由平面向立體、由登陸輸送向兩棲攻擊的巨大轉變。

建立健全反水雷作戰艦船體系。第七〇八研究所經過不懈努力,形成了掃雷艇、獵掃雷艦、布雷艦等系列型號,研發了世界第一艘低磁鋼掃雷艦。進入新世紀,又研發了新型獵掃雷艇、獵掃雷艦,掃雷和抗衝擊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呼倫湖」號

「和平方舟」號

第七〇八研究所是我國海戰場保障艦船體系的建立者,成功研發了一批部隊急需的新一代水面艦船。自主研發的「呼倫湖」號綜合補給艦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可為中國海軍航母編隊、遠海機動編隊提供海上伴隨補給,補全了我國航母戰鬥群中最後一塊短板。研發了我國三代海軍訓練艦,為海軍人才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研發的「和平方舟」號醫院船,是世界上第一艘專門用於海上醫療救護的萬噸醫院船,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極少數具有遠洋醫療救護能力的國家。2019年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成為「艦行萬裡守衛和平的友誼使者」。

C28A型護衛艦

近年來,第七〇八研究所還在軍貿艦船領域不斷取得突破。研發的4000噸級護衛艦、3000噸級多用途三體護衛艦、20000噸級船塢登陸艦、1500噸級輕型護衛艦、2000噸/1500噸/600噸系列海事巡邏艦等,受到了國際高度關注。21世紀研發的C28A型護衛艦,是我國首次採用國際知名船級社軍船規範設計入級的戰艦,實現了第七〇八研究所大型水面戰鬥艦艇設計領域的重大突破,交付後成為阿爾及利亞海軍的中堅防衛力量。

為泰國軍方研發的071E型船塢登陸艦是我國首次對外出口的船塢登陸艦,裝載投送能力和遠海機動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快速性和續航力更是優於國外同類艦船。

為巴基斯坦研發的1500噸級、600噸級海事巡邏艦,是巴方當前引進的最先進的近海防衛力量,入列後迅速形成戰鬥力,已出色地執行了多次出訪交流、聯合演習、海上救援、維權執法等任務,深受巴方好評和認可,對延續中巴友誼、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意義深遠。

創新興民——引領者的硬核實力

萬噸巨輪,始於經略。作為新中國民用船舶研發設計事業的開創者,第七〇八研究所敢啃「硬骨頭」,研發了我國大部分民用船舶的首制船,佔據了我國十大名船的「半壁江山」。

1958年研發的萬噸級遠洋貨輪「東風」號,一舉改寫了我國不能自己設計萬噸輪的歷史。1978年研發的國內第一艘採用國際規範公約設計的「長城」號散貨船,為中國船舶工業率先叩開了走向國際市場的大門。

進入新世紀,第七〇八研究所成系列地推出了一批滿足安全、節能、環保理念、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散貨船、油船、貨櫃船三大主力船型,得到了國內外主流航運公司青睞,進一步鞏固了民船研發領先地位。

20.8萬噸綠色節能散貨船

30萬噸VLCC

研發的18萬噸「好望角型」、21萬噸「紐卡斯爾最大型」綠色節能散貨船,得到了多家主流船運公司的認可;21萬噸雙燃料散貨船,可大幅節省建造成本。還先後為國內外知名船東設計了數十型油船產品,實現了靈便型、巴拿馬型、阿芙拉型、蘇伊士型、VLCC全系列覆蓋。研發的29.7萬噸和30.8萬噸VLCC兩型船,打破了日、韓在該領域多年的技術壟斷。

上世紀90年代,第七〇八研究所研發了我國第一艘液化石油氣船(LPG),進入新世紀,面對越發嚴格的環保標準及世界能源結構調整趨勢,始終堅持技術創新,成功研發了LNG、LPG、LEG系列運輸船船型。

23000TEU超大型貨櫃船

在貨櫃船研發領域取得了業界矚目的成就。支線、大型,尤其是在超大型貨櫃船研發領域,形成了覆蓋1000-23000TEU貨櫃船的完整系列產品研發能力,已斬獲訂單百餘艘,累計創造經濟效益600億元,成功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和市場壟斷,並多次在國家領導人的見證下,斬獲海外訂單,服務大國外交,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生動實踐。特別是今年9月22日命名交付的全球首艘超大型雙燃料23000TEU貨櫃船,實現了「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歷史性跨越。

「雪龍2」號

承擔起為國家海洋強國戰略提供海洋科考裝備的神聖使命。第七〇八研究所研發的「科學」系列綜合科考船、「向陽紅」系列科學考察船、「東方紅」系列科學考察船、「嘉庚」號遠洋科考船、「海洋六號」可燃冰綜合調查船、「海洋地質八號」三維物探調查船、「實驗6」號綜合科考船等一批明星船型,在我國海洋科考事業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特別是研發的我國首艘專業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已順利完成南北極首次科考任務,成為我國和平利用和保護極地資源的新平臺。即將建成的「中山大學」號科考船是我國建造的噸位最大的科考船。同時,還成體系研發了各類公務執法船,為海警、海事、海關等單位研發了一系列執法裝備,有效維護了我國海洋權益和領土完整。

近年來,第七〇八研究所不斷潛心研發和拓展特種船新船型。目前,在智能船、多用途船、客滾船、豪華郵輪、極地船、牲畜運輸船、化學品船等領域,擁有完善的系列船型技術儲備。

創新探海——開拓者的不竭動力

以技為本,搶抓機遇。作為我國主流海洋工程裝備、海工工程船舶、工程作業船舶領域的主力研發單位,第七〇八研究所在海洋裝備產業鏈研發領域基本實現全覆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實現了我國在海洋工程領域由跟隨者向並跑者的轉變。

成功研發的一系列自升式、漂浮式、半潛式等海洋油氣勘探、鑽井、生產和存儲的主流海洋工程裝備,理念超前,設計先進,功能完備,享譽業界。

20世紀70年代以來,成功研發了我國第一座自升式鑽井平臺「渤海一號」,第一座坐底式鑽井平臺「勝利一號」,第一座半潛式鑽井平臺「勘探三號」,第一座浮式生產儲油輪「渤海友誼號」。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的第六代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海洋石油981」號,創造了多項「國內第一」和「世界第一」。

「海洋石油119號」FPSO

自20世紀80年代研發了我國第一艘52000噸海上浮式生產儲油卸油裝置(FPSO)「渤海友誼」號至今,第七〇八研究所已有十餘艘FPSO相繼問世,涵蓋了5萬噸到40萬噸級全系列產品,使我國在超大型FPSO領域邁入世界先進行列。2019年研發的首艘世界獨創的Fast4Ward FPSO完工交付。2020年研發交付的「海洋石油119」號是我國作業水深最大的FPSO。

10萬噸級半潛船「新光華」號

第七〇八研究所是我國最早設計工程船舶的單位,至今已成功研發了近百型工程船,在物探船、起重船、鋪管船、半潛運輸船、飽和潛水支持船、三用工作船、打撈船、救助船等領域不斷取得突破。亞洲第一吊「華天龍」號起重船、海上大力士「新光華」號半潛船、挖溝神器「海洋石油295」號等一系列標誌性成果,有效提升了我國海洋裝備自主研發能力。

造島神器「天鯤」號

作為世界上疏浚裝備研發領域的領先者之一,第七〇八研究所成功研發了智能綠色的耙吸挖泥船,徹底改變了我國大型挖泥船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天鯤號」被譽為「造島神器」,是目前亞洲最大、最先進的絞吸挖泥船,也是目前世界上智能化水平最高的自航絞吸挖泥船,為我國島礁建設再添利器。2019年,參與申報的「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自主研發與產業化」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鐵建風電01風電安裝船

面向我國海上風電裝備建設的迫切需求,第七〇八研究所率先發力,打造了MAU品牌的風電安裝船/平臺,已形成起重能力從250噸到3000噸風電安裝船舶系列化的研發能力,作業能力從近海走向深遠海水域,成功研發並交付了十多型國內領先的風電安裝船舶。

近年來,第七〇八研究所在漁業裝備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國內首制全球領先的南極磷蝦船「深藍」號成功交付,開拓了和平利用極地漁業資源的新業態。

創新固本——創造者的技術追求

作為船舶設計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海洋工程總裝研發設計國家工程實驗室、噴水推進技術重點實驗室等三大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上海市船舶工程實驗室的依託單位,第七〇八研究所始終把握創新的主動權,搶佔行業制高點,力求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氣墊船技術、艦船消磁、模塊化技術、人機環境、噴水推進技術等試驗驗證設施,為艦船研發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新動能。280米長,具備橫浪、斜浪造波能力的大型拖曳水池,是國內綜合功能最強、國內首批加入國際拖曳水池會議(ITTC)的三家單位之一。

在無人裝備研製領域,第七〇八研究所主動作為、提前布局,開展高性能無人平臺總體設計、跨域協同、集群控制等研究工作,研發成果走在行業前列。

按照「支撐總體,技術相關」思路,第七〇八研究所不斷開拓艦船裝備產業化市場,培育了噴水推進裝置研製生產、平臺信息集成系統、特種裝置等業務板塊,成功走出了一條集研發、設計、製造、服務為一體的產業化發展之路。

研發的高端噴水推進裝置,已成功應用於多型艦船和兩棲裝甲戰車。參加過多次大閱兵的05式兩棲裝甲戰車,擁有驚人的航速和精準的火力,是兩棲作戰體系的重要平臺,堪稱世界最強兩棲車族。

加快推進智慧院所建設,建立新一代集三維設計、分析、仿真、製造、運維、保障、管理等於一體的研發中心。建設中的總部軍品研發大樓將成為我國艦船研發的新平臺,著力打造總部研發基地、閔行試驗基地和產業化基地科研生產能力布局。

智巧之匠,源源不絕。作為國務院批准的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流體力學碩士、博士培養點,第七〇八研究所目前有中國船舶集團首席專家3名,船舶設計大師7名,研究員近200名,以「起航」、「揚帆」、「遠望」三大人才培養工程,正為培養一流艦船研發人才提供不竭動力。

創新鑄魂——築夢者的文化堅守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徵程中,第七〇八研究所始終堅持「軍工科研院所」黨的建設優良傳統,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著力打造「固本、強基、植矩、鑄魂、清風、聚力」六大工程,構建大黨建大保障工作格局,將黨建工作的不斷提升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

注重院所文化建設,將院所文化建設與黨建思想政治工作有機融合。開展運動會、藝術節、編書育人、遠望大講堂、艦船科普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平臺;開展未來船舶設計大賽、科技論壇、產業化大賽等創新類活動,不斷弘揚以「胸懷祖國、獻身軍工」為核心的「遠望」精神和「創新、求真、嚴謹、進取」的核心價值觀,成為推進創新發展的不竭動力。近年來,第七〇八研究所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安全文化建設示範企業」、「國防工業軍工文化建設示範單位」、「中央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狀」等榮譽稱號。

70載篳路藍縷,新時代風華正茂。在實現海洋強國夢的偉大徵程中,第七〇八研究所正以全所未有的底氣、昂首向前的勇氣、攻堅克難的豪氣,向海圖強,逐夢深藍,向著全面建成世界領先的海洋裝備總體研發機構闊步邁進。(作者:何寶新)

相關焦點

  • 機械動力學院開展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第七〇一研究所云講座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與祖國同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第七〇一研究所云講座於2020年7月24日通過zoom平臺進行,同時參與本次講座的單位還有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第七〇二研究所、第七〇八研究所和第七二六研究所。
  • 上海交大與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籤署第二期...
    2018年11月25日,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第七〇一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第二期戰略合作協議籤署儀式在武漢七〇一研究所舉行。上海交通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林忠欽院士,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人力資源處、研究生院、學指委等部處以及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有關領導、老師出席籤約儀式。
  •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一行訪問上海交大
    2019年10月29日,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合作意向書籤署儀式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舉行,同時開展訪問交流活動。在上海交通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林忠欽院士和第七〇一研究所所長盧曉暉、黨委書記蔡大明的見證下,上海交大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曾小勤和第七〇一研究所科技處處長朱顯明代表雙方籤署合作意向書。
  • 中國農文旅直播嘉年華在甘孜盛大啟幕,雲直播創新巡禮建州70周年
    9月18日16時,由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指導,甘孜藏族自治州商務和經濟合作局、康定市人民政府主辦,浙江有播科技有限公司等聯合承辦的《中國農文旅直播嘉年華(甘孜站)暨甘孜藏族自治州建州70周年雲巡禮》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準時開播,有播APP對本次活動進行全程直播
  • 中國船舶集團第七一〇研究所走訪慰問「中國好人」李廣佳
    深化志願服務 傳承雷鋒精神近日,中國船舶集團第七一〇研究所志願者服務隊,來到位於三鬥坪鎮霧河村南泥灣的三峽殘疾人救助中心,走訪慰問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中國好人、宜昌市學雷鋒協會會長李廣佳,為殘疾人救助中心捐贈一批電腦物資,並參觀愛國主義教育紀念館
  • 申城先鋒--七〇八所副總工程師費龍點讚打call
    31年來堅持「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國輪國造」正是幾代船舶人的夢想,費龍和七〇八所的同事們改變了我國大型挖泥船長期依賴進口的歷史,使我國挖泥船設計水平跨入世界先進行列。「天鯤號」設計主管、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副總工程師費龍說,這些年每當在直接進口與自主創新的十字路口徘徊時,他都堅持選擇自主創新,這才有了今天的「天鯤號」。  「國輪國造」,一定不能堵死自主設計這條路  創新,之於船舶設計,尤其艱難。因為,這不僅取決於船舶設計師,首先得船東願意嘗試,還要看船廠能不能根據圖紙造出來。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招聘專場與中船重工七〇一研究所宣講會舉行
    當晚,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以「經略海洋,揚帆起航」為主題的宣講會在鐵生館300號舉行。中船重工七〇一所黨委書記、交大校友蔡大明分享了工作的經歷和感受,他表示,七〇一所作為國防重點單位,為我國國防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是交大學生就業的好去處。
  • ——記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一研究...
    ——記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研究員姜治芳新華社記者譚元斌她是我國水面艦船水動力領域知名專家,主持並參與了我國現役數十艘水面戰鬥艦艇的研製工作。在長達30年的艦船裝備研製工作中,她不畏艱難,突破創新,多項研究成果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填補國內空白,為我國海軍裝備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 無錫與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籤署合作協議
    2019年第一個工作日,無錫市就與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舉行籤約儀式,深化推進產學研合作,實現了無錫市與駐錫科研院所全面戰略合作新突破。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李小敏會見中船重工集團董事長胡問鳴一行,並出席籤約儀式。代市長黃欽、中船重工集團副總經理杜剛分别致辭。副市長高亞光出席籤約儀式。
  •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七〇六所:數位化進程「自主安全」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七〇六所經過數十年發展,已成為集研發、設計、生產和服務為一體的國防領域計算機與控制技術核心研究所。 七〇六所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4月22日電 (記者 張素)50年前,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 上海交通大學舉行2021屆畢業生入職中國船舶集團第七〇一研究所...
    10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學2021屆畢業生入職中國船舶集團第七〇一研究所(以下簡稱「中船701所」)就業協議書籤約儀式在鐵生館報告廳舉行。中船701所組織人事處處長程嵐,上海分部黨委書記呂俊傑,上海交通大學學生處處長侯士兵,學生就業服務和職業發展中心主任顧希垚,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宋續明出席。
  • 李強調研中船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
    市委書記李強今天前往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調研有關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推進情況,聽取對上海加快科創中心建設的意見建議。走過60多年發展歷程的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是國內規模最大的艦船特種裝置和輔助機電設備研究所,擁有動力電力、航空保障、船舶裝置、熱能環保、減振消磁、非船裝備、檢測試驗及標準研究七大業務板塊。
  • 西北工業大學與中船重工第七〇五研究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西工大新聞網12月14日電 (樊琳 攝影記者 郭友軍)12月13日下午,西北工業大學與中船重工第七〇五研究所(以下簡稱七〇五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決定在科技合作、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領域開展深入交流和合作
  • 中國船舶七〇四所中標「光熱電站熔鹽系統電伴熱設備項目」
    近期,中國船舶七〇四參與投標烏拉特中旗導熱油槽式100MW光熱發電項目熔鹽系統電伴熱設備項目,最終成功中標!此次熔鹽系統涉及到的管道長度是之前的兩倍之多,熔鹽系統作為整個光熱電站的儲能系統,為保證介質流通和預熱保溫,加熱方案和控制系統的設計難度大大增加。
  •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兩研究所宣講會拉開交大2019屆校園招聘序幕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以「潛心築夢,探海遠航」為主題的宣講會在上海交大閔行校區鐵生館300號舉行。當天晚上,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以「經略海洋,揚帆起航」為主題的宣講會在閔行校區鐵生館200號舉行。
  •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精神文明建設巡禮】走進寶雞市婦幼保健院...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陝西新聞聯播》編輯 權鈺瑋 記者 寶雞臺 郭昕)《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精神文明建設巡禮》,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寶雞市婦幼保健院和中國移動榆林分公司。中國移動榆林分公司:紮根本土深植時代 精神文明建設成果展中國移動榆林分公司,以「正德厚生,臻於至善」的核心價值觀,先後開展朗讀紅色經典、黨建知識競賽,道德講堂,讀書月等活動,倡導全員正身立德,用延續5年精準扶貧、12年「綠色行動計劃」、13年「愛心100」助學、20年治沙植樹、20年應急通信保障等專項行動,夯實精神文明建設基礎。
  • 中船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規範程序 落實職權 擴大參與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是國內規模最大和最有影響的艦船特種裝置和輔助機電設備研究所。自所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開展以來,七〇四所積極響應,始終堅持「黨委統一領導、行政為主負責、紀委和工會協調監督、職能部門各負其責、職工群眾積極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努力推進以職代會為主要載體的所務公開工作,積極擴大職工民主參與。
  • 廣州塔下為國慶生——廣州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文藝晚會昨晚舉行
    廣州塔下為國慶生——廣州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文藝晚會昨晚舉行金羊網  作者:譚錚 梁懌韜  2019-09-29 28日晚,珠江兩岸、廣州塔前華燈璀璨,歌舞歡騰,"我和我的祖國——廣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文藝晚會"盛大舉行。.
  • 共建單位巡禮(十五)——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本公眾號推出「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共建單位巡禮」專欄,系統展示共建單位的相關研究基礎與成就。本期介紹單位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水生所),前身是1930年在南京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1950年在上海正式組建,是中國科學院首批建院的15家研究所之一。1954年遷至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