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是最赤裸的道德綁架

2020-12-25 單腿的螞蚱

按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說,父母無論怎樣,都是對的,都是該孝順的。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從弟子規「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到孟子「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都告訴我們,「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可現實真的是這樣嗎?我覺得這完全是赤裸裸的道德綁架。

只要和公婆、父母有分歧,不管發生什麼矛盾,任何人都不會問對錯,直接評判就是晚輩的不對,不管怎樣,那是父母,頂撞父母,就是不對。

米月兒是一個可憐的孩子,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親生父母為了要傳承家業的兒子,把老二的她生下來就偷偷的送給了現在的養父母。

當時養父母結婚兩年沒有孩子,在她到這個家的第二年,他們又給她生了個弟弟,本來也還好,一家人,雖不富裕,但最起碼還湊合。

但養父有個壞習慣——酗酒,只要喝酒,就會喝多,只要喝多,就會鬧事,只要鬧事,就會打人。搞的整個家烏煙瘴氣。

米月兒的養母在米月3歲,弟弟1周歲的時候,實在不能忍受酗酒的養父,離家出走。養母的離開,更助長了養父的酗酒,米月兒在家裡,大氣都不敢出。

可以想像這個家沒有了女人,又有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最主要的還有一個酒鬼,怎麼想,跟家也靠不上邊了。

米月兒7歲就完全可以獨立做飯了,放學回家先做飯,在寫作業。在家裡,生怕把養父這個炸彈引爆。

從小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米月兒,脾氣古怪,老師同學都不敢靠近她,米月兒幾乎沒有朋友,成績也不好,初中勉強念完,就出去打工了。

步入社會的米月兒沒幾年,就結婚了,草草地把自己嫁掉是因為家裡需要一筆錢給弟弟娶媳婦,而養父還有一個要求就是老了必須跟米月兒一起生活,因為他跟弟弟在一起總是打架。

可就在準備給弟弟結婚籌備婚禮的時候,不知道哪裡來的騙子,說有一個寡婦,覺得跟米月兒的養父特別合適,人家也沒啥要求,給點錢就能結婚。或許單身久了,亦或許覺得孩子都大了,米月兒的養父,居然拿給兒子的結婚的錢,自己娶了這個所謂的老婆。

人是來了,可沒幾天就跑了,人財兩空的結局是早就註定的。弟弟也因此沒有結成婚。後來弟弟就外出打工了,在也沒有回來。

米月兒的養父就徹底在米月兒家不走了,起初米月兒和老公都沒說什麼,畢竟這是自己的養父,米月兒還是像以前一樣,小心翼翼,儘量不點燃引爆。

可是任何東西,都經不住時間的沉澱的,一個品質不好的人,怎麼可能會改。當米月兒養父的陋習一一展示出來的時候,米月兒的老公最先扛不住了。

米月兒老公先是談判,跟米月兒商量不行給養父租個房子,沒等米月兒開口,養父就說:「這是閒乎我了,不是小時候我掙錢養你的時候了,我不走,不管咋滴,我把你養大了,老了不中用了你就想攆我,傳出去笑掉你大牙」。

米月兒老公一看,這分明就無底洞,無奈之下,跟米月兒協議離婚了,走出民政局,他老公說:「你什麼都挺好的,就這個爹,我實在受不了,養父母雖然天經地義,但這樣的爹,甭想用道德綁架我」。

生活中,因為父母離婚的,應該不在少數,都是坑爹啃老。父母坑孩子的,也比比皆是。這樣的父母,怎麼能用「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來解釋。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都是普通人,沒必要活得那麼高大上,父母養孩子小不容易,可孩子養父母老就很輕鬆嗎?別用道德的制高點來評判任何人或事。

少說些不論咋樣,再不濟,那是老的。

願所有關係,都能和諧相處,如果不能和諧,請一定要離開,哪怕是親生父母。來一回人間不容易,何必委屈自己。

相關焦點

  • 家庭教育最可怕的不是孩子不懂感恩,而是父母的道德綁架!
    有人說,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貧窮,不是爭吵,而是養出不懂感恩的孩子。乍一聽,頭頭是道,很有道理的樣子。深入一想,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如果用這個思路去養育孩子,無形之中,會形成對孩子的道德綁架。那些孝順父母的,往往是學習最不好、最不努力、最不優秀的學生;優秀的學生,出國留學、全球各地飛來飛去,你能指望他「常回家看看」?如果孩子不優秀、太平凡,你不用教育他感恩,他自己就懂,因為他離開父母,寸步難行。所以,感恩教育,不是孝順。孝是傳統美德,但傳統美德未必都有利於社會進步。
  • 俗語「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下一句才是精華,別再傻傻不知道
    俗語「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下一句才是精華,別再傻傻不知道父母與孩子從出生起就完全綁定在一起了,母親懷胎九月,從孕育到養育,他們一步一步將我們養大成人,付出了全部的心血與愛。在世間所有的愛裡,無論是純潔無暇的友情,還是轟轟烈烈的愛情,都不是輕易得來的,需要等價付出,需要努力,需要運氣,但只有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從開始就有的,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所以在古代,古人們有這樣一句俗語:「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講的是父母無論做了什麼,從出發點來講,都是為了子女,子女們不能責怪父母,要孝順父母。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俗語「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下一句才是精華,別再傻傻不知道。
  • 最經典,最常見,最無奈的道德綁架,無非這幾種
    最近刷到很多關於老人「道德綁架」讓座的視頻。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遭遇過道德綁架。道德不像法律一樣,有明確條款,因此具有強烈的主觀性與不確定性。所以我們也不能排除一些人將道德作為牟利的工具,站在道德的制高點約束、脅迫或攻擊別人並左右其行為的一種現象。這種行為被稱為「道德綁架」。我總結了下網友們的經歷,羅列出最經典,最常見,最無奈的幾點案例。
  • 古代俗語:「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下一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
    古代俗語:「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下一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孝順,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品德。古人很喜歡歌頌父母對孩子深厚的感情,就連慈禧,也寫下了「世上爹媽情最真」「可憐天下父母心」等詩句。孩子還未出生,父母就傾注了濃濃愛意,等到出生後,又一步步精心呵護,直到長大成人,娶妻生子。其中辛苦不為外人所知,因此,古人才有這樣一句老話:「古來痴心父母多,孝順兒孫誰見了。」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古以來,都是對子女痴心的父母多,但是孝順的兒孫卻不怎麼經常見,與痴心的父母對比起來,孝順兒孫實在是少得可憐。
  •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
  • 不是道德綁架,就是親情綁架
    看到這個我不由得想起之前看過的《歡樂頌》裡面的樊勝美,同樣是被親情綁架的人。在我眼中親情應該是難能可貴的,親人有困難,幫是情,不幫也不能責怪。畢竟不是父母有困難,兄弟姐妹盡力而為。前人帶出了後人,後人應當回報前人,理所應當,但是父母的「恩」,卻是無形的,無法估算出價值的,這就形成了永遠無法償還的債。
  • 安家:「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婁山關,愚孝可綁架自己勿綁架別人
    結果,那婁山關卻來了一句:「師傅,『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她畢竟是你親媽呀。」不知房似錦聽罷此話作何感想,但一向伶牙俐齒、善於機變的房似錦此時竟語噎喉堵,無言以對。很顯然,婁山關僅用了一句話就把房似錦釘到「忤逆不孝」的恥辱柱上。想必這句話還會引起許多父母的感情共鳴。
  • 於歡父母被依法判刑:正義就是人人應得的,而不是道德綁架
    什麼是「道德綁架」?你認為什麼才不算「道德綁架」?於歡父母被依法判刑:正義是人人應得的,而不是道德綁架這起案件之所以如此令人關注,與那起激起公眾同情和憤慨的「於歡刺死辱母者」案不無關係。之前,於歡一審被判無期徒刑,在輿論的強烈反彈下,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認定於歡屬防衛過當,構成故意傷害罪,判處其有期徒刑5年。
  • 別讓道德綁架了你
    「我只不過犯了一個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不知道這句話的出處來源於何處,但是看電視劇或者生活中總會有人拿它當藉口!所以,犯了錯的男人一定是把這句話理解成:如果不犯這樣的錯,我一定不是男人!這個世界總是太愛給犯了錯的人找藉口,卻從來沒有給受到傷害的人給予補償!
  • 什麼是道德綁架?遇到道德綁架該怎麼辦?
    道德綁架在生活中很常見,比如插隊,吐痰,乞討的要錢,這類行為本身道德低下,人們本能會拒絕,但他們會以「急事兒」「弱勢群體」「公德心」「別人都這樣」等反駁,插隊這個事,其實可大可小,大的話就是它侵犯的不是你個人的權利,而是集體的權利,道德就這個時候,就應該站出來,把不道德揪出來,公示於人。
  • 兒媳婦孝順公婆,究竟是理所當然,還是道德綁架?令人深思
    我國是一個傳統的文明古國,歷來講究禮儀道德,尊老敬老愛老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而在倫理觀念上,更加普遍信奉「百善孝為先」的理念。可是,有人說兒媳婦孝順公婆是應該的,必須的,也有人說這是道德綁架,到底是誰說的對呢?兒媳婦孝順公婆,究竟是理所當然,還是道德綁架?還真令人深思。
  • 拒絕道德綁架:讓座是美德而不是道德
    (9月27 日 中國青年網)筆者看來,讓不讓座都是個人選擇,讓座是一種美德但不是道德,不讓座者最多是缺失這種美德但卻沒有違背道德,因此沒有理由接受輿論的責備,更不應該遭受人身攻擊。在讓不讓座這個問題上,我們應當拒絕道德綁架。
  • 令人傷感的道德綁架……老人無德,一家災殃;子女不孝,沒有福報……
    我長在一個大家族裡,每年節假日回鄉,感觸最深的是親人間的道德綁架。 然而,很多人會通過這種親情來進行道德綁架。 道德不像法律一樣,有明確的條款,因此具有強烈的主觀性與不確定性。有些人將道德作為牟利的工具,站在道德的制高點約束、脅迫或攻擊別人並左右其行為的一種現象。這種行為被稱為「道德綁架」。
  • 老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下句更經典,說透了兒女親情
    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子女對父母盡孝心,在古代被看得非常重要,甚至成為一個人立足的根本,被視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子女要如何敬仰自己的父母?有句老話給出了標準,「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說為人父母者就沒有不對的。
  • 懂事的孩子背後,是父母的道德綁架
    的確,這樣的孩子不會讓父母很操心,不用讓父母勞神費力,他們會主動學習,主動寫作業,不需要父母大呼小叫地輔導;他們會主動幫忙承擔起一部分家務,因為擔心父母上班太累;他們總是站在父母的角度為他們著想,不管自己多麼委屈。
  • 道德綁架下的養老「我生了你你就該養我,這樣正確嗎?」
    道德綁架下的養老:「我生了你,你就該養我,否則你就是不孝,這樣想正確嗎?」從道德的角度上試問一下大家覺得正確嗎?宋陳元靚《事林廣記》:「養兒防老,積穀防饑。」在「只生一個好」的政策鼓勵下,孩子從小是父母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手心裡的肉」。父母特別心疼孩子,從懷孕開始到吃奶粉,到上託兒所,到上小學、初中、高中,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不惜給孩子大把大把地花錢。對於一般工薪家庭而言,除了按揭住房還款,孩子就是最大的開支。在每月家庭的基本開銷中,一半以上都花在了孩子身上。 使得現在的孩子極為自私,才會覺得贍養老人是道德綁架下的養老。
  • 觀點|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果真如此嗎?
    王猛父母將自己的孩子視為個人之附屬品,無視孩子之喜好之私人空間,在跟孩子相處之時,不給予孩子足夠之自由尊重,孩子前途命運之大小事情,一切都包辦。王猛之爆發貌似過了點,但根本問題還在其父母,值得我們父母們反思。幾千年留下來之俗語云: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果真如此嗎?我們人世間還有不為自己孩子創造一個好生活好未來之父母嗎?一句「可憐天下父母心」流傳千古!
  •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它們會傲嬌地把獵物整齊地擺在岸邊展示,看起來就像祭祀似的……大家新年好~~謝謝在後臺發來祝福的各位,沒能一一回復請見諒,就在這兒統一表達謝意了~希望你們過年都開心、行運!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的心理困擾都與父母有關,但不是「由父母決定」的,更不可能歸咎於父母、甚至暗示父母該為此負責!呵呵忽然發現到這裡,話題可以轉向另一個方向——向攻擊者認同。
  • 【明明德專欄】怎麼理解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有個朋友某次提出疑問,她說在《弟子規》中有這樣一段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符合現代的平等精神嗎?又雲中國人常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而在她看來中國人做父母大多是不合格的,這不是很荒謬的一句話嗎?總之,她的本話或許不是這樣,但提出的問題大意是如此。當時,我也作了些解釋,不過未必表述清楚。今天,我重新就這些話談一點我的思考。
  • 怎麼解讀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看到一位非微信好友朋友的留言,問「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要怎麼解讀」。回到本題,怎麼解讀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曰:一、天下還是有不是的父母的;二、父母的不是自己是可以說得的;三、父母的不是,不僅自己說得,他人也是說得的。另外再多說幾句。所謂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無非是想要說,由於父母有生養之恩,天高地厚,因此父母永遠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