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PK:藝術家們的創作靈感來自哪裡?

2020-12-20 優思創意美術

美學大師朱光潛在其《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八》中寫道:

「許多第一流作者起初都經過模仿的階段,莎士比亞起初模仿英國舊戲劇作者;布朗寧起初模仿雪萊;陀思妥也夫斯基模仿雨果……」

因此,你大可以從各種地方「剽竊創意」,剽竊那些能夠直接觸動你靈魂的東西,以此來點燃你的想像力。

在藝術圈,也不乏「剽竊」之作。藝術家也是人,他們也「追星」,還喜歡模仿自己偶像的作品。這些模仿是一種借鑑,也是一種致敬。面對大師們的作品,有人感受到了內心世界的平靜,而有的人感受到的卻是創作的動力。

馬奈 VS 畢卡索

愛德華·馬奈《草地上的午餐》,1862-1863年

《草地上的午餐》是法國寫實派與印象派畫家愛德華·馬奈創作於1863年的一幅布面油畫,原名為《浴》,現收藏於巴黎奧賽美術館。

馬奈將赤身的女子和兩個衣冠楚楚的男子安排在一起,並置於巴黎最普通、最常見的場景——草地午餐之中。這一反常態的表達方式是對當時古典繪畫常見的教化和情感主題的譏諷與挑戰。

巴勃羅·畢卡索《草地上的午餐》,1960年

畢卡索曾說過,塞尚是唯一給他靈感的畫家。

其實遠不止這樣,畢卡索晚年到美術館看到了愛德華·馬奈的這幅《草地上的午餐》,驚嘆之餘。更是用了兩年時間一次又一次地模仿這幅畫,包括油畫、版畫、素描等上百張之多。當時,現代藝術已經走到了盡頭,新興的後現代藝術已經出現。

巴勃羅·畢卡索

用BBC的話來說,畢卡索的模仿是一次對這場運動的回顧巡禮,是對這場運動源頭的致敬。

愛德華·蒙克 VS 安迪·沃霍爾

愛德華·蒙克《吶喊》,1893年

或許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創作的《吶喊》,是美術史上僅次於《蒙娜麗莎》的第二名畫。2012年,於1895年創作的板上粉彩版《吶喊》在紐約蘇富比拍賣會拍出近1.2億美元的天價,買家是美國金融家利昂·布萊克。

安迪·沃霍爾《吶喊》,1984年

蒙克的《吶喊》影響了許多後世的藝術家們。1984年,安迪·沃霍爾利用絲網印刷技術模仿創作的《吶喊》,也在2014年被拍到了550萬美元的高價。

曾有人說:「《吶喊》的偉大之處不在於其對後世作品的影響,而在其超越藝術和歷史的界限,成為了流行文化的試金石。

達·文西 VS 費爾南多

李奧納多·達·文西《蒙娜麗莎》,1503-1517年

《蒙娜麗莎》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李奧納多·達·文西創作的油畫,現收藏於法國羅浮宮博物館。

《蒙娜麗莎》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方向,該作品折射出來的女性的深邃與高尚的思想品質,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於女性美的審美理念和審美追求。

費爾南多·波特羅《12歲的蒙娜麗莎》

費爾南多·波特羅,這位拉丁美洲最著名的當代藝術家,作品對象多為胖子,展現獨特的個性和魅力。他熱衷於「臨摹」古典大師之作,還表示,「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如果沒有看過大師的作品,他很難去表現自己的藝術。

費爾南多·波特羅

《12歲的蒙娜麗莎》描繪了畫家想像中兒時的蒙娜麗莎,構圖與達文西基本相同,只是用他特有的博特羅語言置換了畫面中的諸多意象,充氣般的臉龐讓觀眾看後有禁不住想要捏一把的衝動。

費爾南多·波特羅在繼承與揚棄、借鑑與創新中,巧妙融進自己的思想,用特有的語言符號重現大師巨作。

米萊斯 VS 拉斯·馮·提爾

米萊斯《奧菲麗婭》,1851-1852年

《奧菲麗婭》是19世紀英國著名畫家約翰·埃弗裡特·米萊斯的成名作。據說,為了畫出奧菲麗婭在水中的效果,米萊斯特地做了一大玻璃池,讓模特兒躺在水中,他則在一旁細細臨摹。畫家以極為工細精湛的寫實技巧和神奇的畫境創造,震驚了當時的英國畫壇和觀眾。

米萊斯的名字是與拉斐爾前派兄弟會(PRB)緊密相關的,並且還是這一畫派的三位創始人之一。

電影《憂鬱症》

導演拉斯·馮·提爾2011年拍攝的《憂鬱症》曾提名第64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女主角開場就躺在水裡的場景模仿《奧菲麗婭》瞬間吸引人的眼球,並且隱喻了女主的命運走向。

李奧納多·達·文西 VS 曾梵志

李奧納多·達·文西《最後的晚餐》,1494-1498年

達·文西的畫作不必多說,現收藏於義大利米蘭聖瑪利亞感恩教堂的世界名畫《最後的晚餐》已經是提前預約也看不上一眼了。

曾梵志《最後的晚餐》,2001年

2013年10月5日,中國當代畫作《最後的晚餐》在香港蘇富比拍賣中以1.6億港元落槌,加上佣金,以1.8億港元的價格售出,刷新了亞洲當代藝術品交易價格紀錄。

在藝術家曾梵志的這幅《最後的晚餐》裡,紅領巾、三道槓象徵著轉型前的中國。叛徒猶大那個位置上,被曾梵志安排了一個不戴紅領巾,而是打著金黃色領帶的人物,代表西方資本主義。

模仿學習是好事,但不能泥古不化,仿也要仿出水平,仿出風度才行。模仿到最後,或許「超越」才是每一個創作者所畢生追求的。

藝術也是一樣,不能千篇一律,要百花齊放,歷史的車輪才能永恆向前。

相關焦點

  • 生活創作,靈感來自哪裡,我是這麼來的
    可是對於剛開始自媒體的新人來說,到最後都找不到靈感了,會感到焦慮,想寫就是寫不出來,感覺對於身邊的事也都是有限的,雖然剛開始頭腦裡的內容特別多,可是最終腦子裡的內容和創意都耗盡,寫著寫著,就不知道寫什麼了。創作過程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很多問題,至於怎麼解決遇到的問題,各有各的方法。
  • 訪「大師們的大師」國際著名藝術家李同欣
    李同欣不僅自己在藝術的實踐與學術上盛名在外,他的身後更有眾多大名鼎鼎的學生:著名畫家陳逸飛,「蘋果花歌后楊燕」,連環畫畫家徐亦君、陳運星,美國感覺藝術學院院長羅芊樺等,這些人們眼中的藝術家大師們,都曾跟隨李同欣習藝。
  • 醜書藝術的靈感來自哪裡?今天貌似找到了答案,原來因為擦桌子
    (第213期)文/中弘有畫講醜書藝術的靈感來自哪裡?直到橫空出世的各類大師,這時候書法家才覺得這就是創新這就是藝術,原來藝術就是「胡鬧」呀。書法藝術更是不缺人才,各式各樣的人都齊聚一堂,懂的人知道這是書法家聚會,不懂的人還一位這是一個雜技團呢。一直困擾我的問題,醜書藝術靈感究竟來自哪裡?今天貌似找到答案了。
  • 103歲德國抽象藝術家卡爾·格茨去世,半年前仍在創作
    這位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就活躍於德國現代藝術舞臺的大師,為德國當代藝術定下了基調。作為一位富有創造力的藝術家,格茨在抽象藝術領域打開了一扇大門;作為藝術大師,格茨也是德國另一位著名的當代藝術家博伊斯的發現者。他的學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比如當今聞名於世的格哈德·裡希特和西格瑪·坡爾克等人。這位抽象主義藝術大師、超現實主義詩人於8月19日在德國韋斯特爾山區的一個小鎮的家裡安然去世,享年103歲。
  • 轉盤:來自日本禪宗花園的靈感創作
    轉盤:來自日本禪宗花園的靈感創作 2020-06-15 14: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王繹龍攜手妻子打造新歌Fly 創作靈感來自海闊天空
    王繹龍攜手妻子打造新歌Fly 創作靈感來自海闊天空時間:2019-06-27 15:3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王繹龍攜手妻子打造新歌Fly 創作靈感來自海闊天空 日前,王繹龍推出 歌曲《Fly》,由王繹龍包辦作曲編曲,歌詞部分則是繼《半月夜》 後再次與愛妻瑞莎共同創作,歌曲
  • 小徑-- 格蘭菲迪藝術家駐村計劃2015蘇暢個展開幕
    作為全球範圍內受邀參加年度格蘭菲迪藝術家駐村項目的全球八位藝術家中的一位,蘇暢和其他另外七名藝術家一起,於今夏在蘇格蘭達夫鎮的酒廠生活、工作了三個月。他從蘇格蘭高地的田園風光中汲取靈感,同時與其他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進行交流對話。這次,在駐留項目結束後的蘇暢個展中展出的作品包含了他從蘇格蘭返回後在上海工作室的創作以及駐地期間的作品。
  • 一個幼兒老師手工大賽市級獲獎,主題創作靈感來自哪裡?
    張晶晶老師今年6月28日,參加市裡的幼兒教師玩教具製作大賽中,獲得第1名,讓園長和老師們對她刮目相看。張晶晶老師平時連個摺紙都不願折的一個年輕老師,這次6月份開學時,聽說有幼兒教師玩教具製作大賽,非常積極地去報名。幼兒園教學園長根據張晶晶去年的表現再三提示她:這次篩選很嚴格,你如果沒時間可以考慮不參加。
  • 反向思維也可以增加創作靈感
    創作的靈感從哪裡來,這是讓不少人頭疼的事情,而反向思維是增加創作靈感的一個比較好的辦法。比如綠樹紅花,我們描述樹葉時,普遍寫綠色樹葉,翠綠、深綠、淺綠、橄欖綠、暗綠、藍綠、黃綠……,那麼能否有不是綠色呢?樹葉有五彩繽紛的顏色嗎?當然有!
  • ...作品拍出3000萬 專訪四川95後「最貴藝術家」:靈感來自青城後山...
    來自中國四川德陽的藝術家周川在這次拍賣會中,10幅作品共以600多萬元新幣成交(稅後總額約3000萬元人民幣),他因此上了微博同城熱搜榜前三。年僅21歲的周川打破了「自古文人多清貧」的形象,被網友稱為95後「最貴」藝術家。12月3日,紅星新聞記者對周川進行了專訪。↑周川。
  • 藝術家眼中的英文字母,太美了!
    藝術無處不在,近日,馬德裡工作室CESS推出的藝術字母表(art-phabet),便是以26位現當代藝術大師為靈感,結合他們的姓名與重要作品,創造出26個英文字母的3D字體模型,提供給藝術愛好者使用。馬德裡工作室CESS推出的藝術字母表,代表荷蘭藝術家梵谷的「V」。圖/取自behance代表西班牙藝術大師畢卡索的「P」。
  • 有了這些藝術資源,再也不擔心沒有創作靈感了!
    想要創作出新穎的藝術作品,第一步需要做什麼? 很多同學可能會回答說是創作靈感,其實提升藝術修養、培養藝術審美才是藝術創作的基礎! 今天給大家整理一些藝術APP和網站,讓大家可以隨時隨地汲取藝術養分。
  • 靈感 究竟來自哪裡?
    俗話說,創作來源於生活中,但是生活中的事情,總不能發生一件記一件。有很多事情印象不是那麼深刻,轉眼之間就忘在腦後了,而有時候無意間又會走進回憶裡,那就是靈感!有的時候只有心情靜下來,才會觸發靈感,而有時候也會因為一件事而觸景生情引發其它的感想。。。總而言之,在沒有靈感的時候,哪怕要寫出一個詞來都會很難,而靈感來的時候,卻好像有千言萬語,滔滔不絕也沒有完。
  • 展出8組藝術家的紙創作
    展出逾200件作品,邀請海內外8組參展藝術家,包括美國立體書大師大衛.卡特、日本紙藝達人中村開己、臺灣紙藝界翹楚洪新富、改寫雕塑語彙的大陸藝術家李洪波、法國立體書人氣新銳阿努克&路易斯、德國紙藝工程師彼得.達門、丹麥塗鴉鬼才「記住我的名字」、臺灣潛力新秀「半隻羊立體書實驗室」。
  • 加拿大藝術家從小受中國畫啟發,後來成為了著名的水彩畫大師
    加拿大藝術家阿爾弗雷德(Alfred Ng)出生在香港,六歲的時候他看見鄰家女孩每天練習中國水墨畫,從此激發了繪畫的興趣。阿爾弗雷德還會記得一些中國的習俗,比如他會在每年的農曆新年第一天,為這個特殊的時刻創作一幅新畫。這幅《百合花》就是2018年農曆新年(狗年)第一天畫的畫,意味著一個好的開端。阿爾弗雷德說:」這次我決定畫一束粉色百合花。
  • 臺灣藝術家傅紀康與妻子高佳的崇明田園夢
    特別的是,參加此次作品展的藝術家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但展出作品卻總能找到崇明元素。作品展組織者之一的「奔放藝術村」創始人、臺灣藝術家傅紀康告訴記者,不少國際藝術家進駐過豎新鎮仙橋村的「奔放藝術村」,在相互了解、和當地百姓交流、感受崇明生態美的過程中,汲取創作靈感,進而形成此次展出的藝術作品。「細細品味作品,就能感受到崇明味道。」
  • 私藏的藝術IG帳號大公開 ,原來大佬們都是在這裡找靈感!
    這就需要我們逛優質的設計網站,來尋找創作的靈感源泉。 作為如今影響力最強大的社交平臺Instagram,匯集眾多各行各業的信息、資訊,相信大家都有在上面關注自己喜歡的帳號。今天小巴為大家分享幾個Ins帳號,囊括了藝術、平面設計、建築、插畫、攝影等領域,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更多面的靈感,此文建議收藏!
  • 看過這些藝術家書信,大約會理解李白創作資助哪裡來這一迷思
    書信裡往往記錄著最真的故事和最樸素的人心,近些年,達·文西、米開朗琪羅、達利、凡·高、高更、畢卡索、羅丹、克洛岱爾、草間彌生、小野洋子等名家與親友之間的信件被公開出版,為藝術家們的創作及個人生活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一手材料,英國藝術史學家、作家麥可·伯德將這些信件編纂成冊於去年底出版,今年夏天,該書被引進國內。
  • 有創造力的大師們不會被創作中的失敗而擊敗,因為有運動與閒暇
    比如:「我不能強迫靈感發生,當我不去尋找靈感的時候,比如當我遊泳、跑步或者洗澡的時候,靈感就會出現」,「這就像變魔術一樣」,「我能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東西,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靈感繆斯就坐在我的肩膀上」,「如果我專注於尋找答案,它永遠不會出現,但如果我讓自己的思緒遊蕩,答案就會蹦出來」……創造的過程經歷了五個階段。
  • 金車噶瑪蘭聯手藝術家江賢二推出藝術大師系列威士忌限量上市
    臺北2020年11月25日 /美通社/ -- 金車噶瑪蘭以永不妥協的堅持,打破時間與空間的框架,自2008年上市以來,成功讓「臺灣威士忌」品質深受國際肯定,使臺灣入列威士忌產區,站上世界舞臺;藝術家江賢二同樣來自臺灣,以永不妥協的堅持,將對藝術的堅定信仰展演地淋漓盡致,從人文本位出發,受到國際讚賞;2020年,金車噶瑪蘭攜手藝術家江賢二推出